鐘婭麗 張 艷
(河北大學附屬醫(yī)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目的:總結子宮腺疾病和子宮肌瘤的經陰道超聲圖像特點,探討經陰道超聲對兩者的鑒別及診斷價值。方法:對來我院就診的100例子宮占位性病變患者進行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分析其二維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將檢查結果于手術后病理結果進行對比。結果:病理提示彌漫性子宮內膜異位癥36例,子宮肌瘤52例子宮腺肌瘤6例,子宮腺肌瘤并子宮多發(fā)肌瘤2例,子宮肌瘤惡變4例。結論: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可清晰觀察子宮腺肌癥及子宮肌瘤的聲像圖特點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重要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陰道;多譜勒;子宮腺肌癥;子宮腺肌瘤;子宮肌瘤
【中圖分類號】R540.4+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074(2009)04-0075-01
1資料與方法
本組均為我院術后病人,年齡28~53歲,平均年齡40歲,39例有繼發(fā)性痛經進行性加重,有人流史16人,有腫塊引起壓迫尿頻感10人,出血量大伴貧血者7人。
2儀器
采用GE VOLUSON 730,探頭頻率一般為8.9/24Hz,根據(jù)探查深度不同予以調整。
3聲像圖特點
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做子宮多切面掃查,觀察子宮形態(tài),肌層回聲,異常回聲團的位置、大小、數(shù)量、邊界、回聲以及其內是否存在無回聲腔隙范圍,并結合CDFI觀察血流信號分布特征。子宮腺肌癥均顯示不同程度子宮增大,有的呈球形,彌漫性可見肌層彌漫性增厚回聲增粗多無包膜。腺肌瘤可表現(xiàn)有類似包膜樣回聲,后壁多見,很少像子宮肌瘤突出于子宮表面;典型的腺肌瘤病變時肌壁內的小暗區(qū)內有彩色血流信號,肌壁血流信號豐富或見星點狀彩色信號,周邊未見明顯彩色血流信號。子宮腺肌癥多伴有子宮以外的巧克力囊腫;另外其最特有的超聲特點為肌層彌漫或局限增厚回聲增粗不均在經陰道超聲檢查可清晰觀察到不規(guī)則囊狀無回聲,大小不等,大多5mm以下,異?;芈晥F并見條帶狀聲影呈柵欄狀,當肌層存在邊界清楚,有環(huán)狀回聲者多為子宮肌瘤, CDFI:周邊見血流信號。子宮肌瘤并無包膜,而是肌瘤周圍的子宮肌層受壓而形成假包膜,故子宮肌瘤周圍可見假包膜所形成的低回聲暈圈,邊界清晰。子宮肌瘤按瘤體所在部位分為三類: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肌壁間肌瘤血供來源于假包膜血管,較為豐富,流體周圍見豐富環(huán)狀或半環(huán)狀血流環(huán)繞,瘤體內可見較為豐富或點狀血流信號,屬血流豐富型;漿膜下子宮肌瘤血供來自瘤蒂部血管,易發(fā)生血流供應不足,此類肌瘤常見近正常宮壁側有較豐富的血流信號,游離側或內部血流較少或無血流信號顯示;黏膜下子宮肌瘤血流來源于基底部,但其游離面有內膜覆蓋,受月經周期影響,使局部血循環(huán)增加。肌瘤越大,血供越豐富,可能與新生血管形成有關。
4結果
經隨訪與術后病理對照,彌漫性子宮內膜異位癥36例,子宮肌瘤52例,子宮腺肌瘤6例,子宮腺肌瘤并子宮多發(fā)肌瘤2例,子宮肌瘤惡變4例。
5討論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見的良性病變,子宮肌瘤主要由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形成其中有少量纖維結締組織。多見于30~50歲婦女,40~50歲發(fā)病率最高,約占51.2%~60.9%;子宮腺肌癥指子宮內膜侵入子宮肌層引起的一種良性病變,臨床以繼發(fā)性痛經進行性加重,經量增多,經期延長,好發(fā)于30~50經產婦,據(jù)報道子宮術后標本中6%~40%有子宮腺肌癥,6%~15%并存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癥,約1/3患者有子宮肌瘤,少數(shù)子宮內膜在子宮肌層局限性生長形成結節(jié)類似子宮肌壁間肌瘤者稱子宮腺肌瘤。子宮腺肌瘤是子宮腺肌病中的一種特殊類型,是異位的子宮內膜局限于一處肌壁內,并被增生的平滑肌所環(huán)繞城團塊,像平滑肌瘤,但又不是真正的腫瘤,患者多有痛經史。系基底層子宮內膜侵入肌層呈灶性浸潤生長,形成結節(jié),類似子宮肌壁間肌瘤。子宮肌瘤和子宮腺疾病治療方法不同,子宮腺肌病可用藥物治療,子宮肌瘤可經手術剝出,現(xiàn)在已有多種方法用于其診斷的準確性,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經濟實惠,具有高分辨率,經陰道超聲使用高頻探頭在陰道內緊貼宮頸或陰道穹隆部能清晰顯示女性盆腔內部器官情況。而且經陰道超聲檢查不受體型肥胖,腹腔腸氣的干擾,可清晰直觀地觀察病變情況。
(收稿日期:2009.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