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佐明
(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qū)橋西岳陽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湖南,岳陽,414000)
【摘要】目的:觀察針灸對慢性泄瀉的治療效果。方法:以門診75例患者為對象,主穴選用天樞,關元、足三里、中脘、脾腧、大腸腧;脾虛型加太白、陰陵泉、重灸神闕;腎陽虛加腎腧、三陰交、重灸命門;肝脾不和加行間、肝腧、太沖。結果:痊愈30例(40%),有效27例(36%),好轉15例(20%),無效3例(4%),總有效率96%。結論:針灸是治療慢性泄瀉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針灸;慢性泄瀉;治療
【中圖分類號】R2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074(2009)04-0047-01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門診75例患者中,男49例,女26例;最小年齡25歲,最大69歲,平均年齡34歲;病程3年以內14例,3~5年55例,6年以上6例。脾虛型36例(腹瀉反復發(fā)作,大便稀薄,大便次數日2~3次或6~10次不等,便內有食物殘渣,腹部隱痛,腹脹腸鳴食欲差,進食不慎或受寒后癥狀加重,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腎陽虛型23例(黎明前出現臍腹作痛,陣痛或隱痛,痛即腹瀉,瀉后則安,小腹冷感,大便稀薄或完谷不化,腹部喜溫喜按。常感腰背酸痛,怯寒怕冷,四肢不溫,夜尿多,面色無華,舌質淡苔白,脈沉細弱);肝脾不和型16例(嘔吐吞酸,情緒波動時泄瀉加重,瀉必腹痛,瀉后痛減,干嘔泛惡,噯氣太息,咽中如梗塞狀,胸脅脹痛,煩悶不舒,口苦,舌邊尖紅,苔薄膩,脈弦)。
1.2治療方法處方:主穴為天樞,關元、足三里、中脘、脾腧、大腸腧;脾虛型加太白、陰陵泉、重灸神闕;腎陽虛加腎腧、三陰交、重灸命門;肝脾不和加行間、肝腧、太沖。操作:脾虛型針刺用補法,留針30分,并灸神闕10分鐘,囑患者家屬回家后再給病人灸一次神闕。腎陽虛型針刺用補法,留針30分,針后加灸命門10分鐘,回家再灸一次命門。肝脾不和型太沖,肝腧用瀉法,脾腧用補法,其余穴位平補平瀉,留針30分。以上操作10次為一個療程,兩療程間休息1周,三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1.3療效標準75例患者,經1~3個療程治療后,臨床治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隨訪一年未見復發(fā);顯效:癥狀體征消失,但遇寒或情緒緊張時,仍有腹瀉癥狀;好轉:癥狀體征有明顯改善;無效:癥狀體征前后無變化。
1.4治療結果痊愈30例(40%),有效27例(36%),好轉15例(20%),無效3例(4%),總有效率96%。其中1療程痊愈者5例,2療程痊愈者10例,3療程痊愈者18例,無效3例為病程較長,均超過6年以上。
2典型病例
牟某,男,51歲。于2007年9月24日初診,訴泄瀉反復發(fā)作已有4年。大便日3~7次,便質稀薄,或有不消化食物殘渣,量不多,便中無膿血,腹部隱痛腸鳴。近來飲食減少,進食不慎或受寒后癥狀加重,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曾作鋇灌腸,結果為:結腸充盈良好,外形較細,腸袋變淺,尤以降結腸和乙狀結腸明顯,大便細菌培養(yǎng)陰性。西醫(yī)診為慢性結腸炎。中醫(yī)診斷為泄瀉(脾虛型),治宜健脾利濕止瀉,取天樞,關元、足三里、中脘、脾腧、太白、陰陵泉、大腸腧;針用補法,每日1次,留針30分。并用艾條灸神闕穴十分鐘,以皮膚溫熱為度,回家后囑自用艾條灸神闕穴一次。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后,癥狀消失,精神佳,食欲好轉,疾病痊愈。
劉某,女,49歲,于2008年1月6日初診,訴泄瀉反復發(fā)作2年,大便日2~5次,便質稀薄,氣味酸臭,情緒波動時泄瀉加重,瀉必腹痛,瀉后痛減,平時嘔吐吞酸,干嘔泛惡,噯氣太息,咽中如梗塞狀,胸脅脹痛,煩悶不舒。近來和家人生氣泄瀉加重,口苦,舌邊尖紅,苔薄膩,脈弦。曾作胃鏡示十二指腸球部黏膜變形,前壁可見潰瘍及糜爛,球后未見異常。鋇灌腸示粘膜粗亂或有細顆粒變化,多發(fā)性淺龕影或小的充盈缺損。西醫(yī)診斷為十二場球部潰瘍,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診斷泄瀉(肝脾不和型),治宜抑肝扶脾止瀉。取天樞,關元、足三里、中脘、脾腧、大腸腧、行間、肝腧、太沖。肝腧,太沖用瀉法,脾腧用補法,其余穴位平補平瀉,留針30分。每日一次。連續(xù)兩個療程后,癥狀消失,疾病痊愈。
3討論
本病主要是由于外邪入侵,或情致抑郁,損傷脾胃,釀濕生熱下注大腸,日久正氣損傷所致,屬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病變,故所選中院乃胃之募穴,天樞乃大腸之募穴,關元為小腸之募穴,足三里為胃經下合穴,是調胃腑要穴。有健脾和胃之功,又能治大小腸疾患。太白為脾經原穴,有健脾和胃化濕之功。上述腧穴合用有補益脾胃,益氣固腸,調理胃腸氣機之效。脾腧,腎腧、大腸腧為臟腑背腧穴??烧{整相應臟腑之功能,針灸此三穴可達健脾溫腎,調腸之功。同時我們對肝腧,太沖采用瀉法,以達到抑木扶土之功效。針用補法加灸可溫補脾土,加強水谷運化。神闕穴為六腑真氣所系,命門穴為人體元氣之根.生命之門,兩穴重灸能起溫陽益腎、培元固本的作用。臨床上通過辨證取穴施術,作用于腧穴一經絡一臟腑,一方面調整腸道功能狀態(tài),促進腸道粘膜炎癥吸收,潰瘍面修復愈合;一方面調整人體免疫系統(tǒng),改善人體內環(huán)境,促進腸道功能的恢復。達到了標本兼治,扶正祛邪之目的。本文結果表明針灸是治療慢性泄瀉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楊士田,李海燕,侯東立.針刺治療慢性腹瀉38例臨床觀察[J].中原醫(yī)刊,2004,(14).
[2]富延萍,舒曉鵬.針灸推拿治療慢性腹瀉32例[J].陜西中醫(yī),2001,(03).
[3]劉麗娜,孫海舒.溫針灸與中藥結合療法治療慢性腹瀉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2,(10).
(收稿日期:200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