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廣
書法愛好者大多都知道《三希堂法帖》,其中許多人還臨過《三希堂法帖》。但是,它為什么取名《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是怎么樣形成的?它的來龍去脈是怎樣的?多數(shù)人是不清楚的。近期筆者為了搞清《三希堂法帖》的由來,查閱了大量資料,進行了一些考證,現(xiàn)就《三希堂法帖》的形成發(fā)表一點看法,請讀者斧正。
三希堂,在乾隆皇帝弘歷以前不叫三希堂。三希堂地點在故宮西路養(yǎng)心殿西暖閣內(nèi)隔出的一個小雅室,面積不足10平方米。乾隆皇帝弘歷是一個喜歡書法的人,為了顯示他的博雅,在這個小雅室里擺放了自己喜歡的文房四寶、歷代名人碑帖,經(jīng)常在這里潑墨揮毫,諦觀名帖。據(jù)記載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年)乾隆皇帝弘歷在雅室內(nèi)自書《三希堂記》云:“內(nèi)府秘笈王羲之《快雪帖》;王獻之《中秋帖》;近又得王珣《伯遠帖》皆稀世之珍也。因就養(yǎng)心殿溫室其名曰《三希堂》以藏之”。從此養(yǎng)心殿西暖閣的小雅室因藏有稀世三帖,名曰三希堂。這就是三希堂的由來。
談《三希堂法帖》首先要知道《石渠寶笈》。因為《三希堂法帖》是從《石渠寶笈》中派生出來的。
大家知道乾隆皇帝對書法藝術情有獨鐘,他的書畫活動,早在做皇子時在指導老師啟蒙下已經(jīng)開始。即位后,他在命編《石渠寶笈》諭中曾說“朕少年時間,涉獵書繪。登極后,每緣幾暇,結習未忘,弄翰抒毫,動成卷帙”?!妒汅拧肥乔【拍辏ㄒ黄咚乃哪辏┚幾瓿傻?,它包攬了內(nèi)府所藏書畫、碑帖等,它收羅之廣,規(guī)模之大,以往書畫卷冊無法比擬。但該書面世后,許多文人學士覺的此書博大厚重,不便使用。另外,在編輯此書時內(nèi)府又發(fā)現(xiàn)許多珍稀碑帖,有些碑帖是乾隆皇帝弘歷很喜歡的,也未編入《石渠寶笈》。這些反饋傳到乾隆皇帝弘歷的耳朵后,他特別重視,針對《石渠寶笈》存在的不足,決心對《石渠寶笈》再進行一次篩選,薈萃精華編刻一部法帖。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臘月乾隆皇帝弘歷發(fā)出編刻《三希堂法帖》的特諭。并在諭中說:“我朝秘府,初不以廣購博收為尚,而法書真跡,積久頗富,朕曾命儒臣祥慎審定,編為《石渠寶笈》一書,因思文人學士得佳跡數(shù)種,即摹入石,矜為珍玩,今取群玉之秘,壽之貞珉,足為墨寶大觀,以公天下?!焙竺敃r的戶部尚書梁詩正,軍機大臣汪由敦,吏部侍郎蔣溥等,從編《石渠寶笈》的歷代書法碑帖中擇優(yōu)入帖。據(jù)記載編刻此帖的時間為:從乾隆皇帝弘歷下令編刻《三希堂法帖》到出底本,約一年半的時間。懋勤殿交出編次、構摹好的《三希堂法帖》的底本共計三十二冊。懋勤殿在故宮中路乾清宮西廡,是內(nèi)府翰林侍值的處所。底本鉤摹多在懋勤殿進行,當時總管鐫刻《三希堂法帖》的和親王弘晝,對底本鉤摹非常仔細,為了保證刻帖質量,刻帖用的石料是上等的艾青石,此石產(chǎn)于北京房山縣境內(nèi),質地堅硬、光滑細膩與漢白玉性質相同并帶有艾葉紋路。是刻碑的最佳石材?!度L梅ㄌ返耐旯r間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嵇璜等人作跋的乾隆十五年,但檔案證明不是此年,準確記載目前沒有發(fā)現(xiàn)。根據(jù)北海白塔山閱古樓工程(即收藏《三希堂法帖》刻石的閱古樓)完工時間判斷,《三希堂法帖》刻畢的時間應當在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年)八月前后,閱古樓建筑及嵌安刻石工程,年底完工以前,比較確切。
《三希堂法帖》問世以來,深受書法愛好者的珍視,其重要原因是此貼取材豐富。當時清朝宮廷正處在興旺時期,皇帝握有封建特權,采取進貢、收繳、抄家等方式,將天下名家法書網(wǎng)羅殆盡,內(nèi)府收藏盈千累萬,在此基礎上編出的叢帖,自然是珍品的疊加,除此之外任何私家刻帖是無法做到的,此帖共收錄魏、晉至明末三百四十余件楷、草、隸、行等書法精品,另外題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收錄法書、碑帖供九萬余字。帖內(nèi)不僅收集了歷代著名書法家的作品,而且有不少歷史名人、學者的手跡;這些名人早就被人們熟知,但他們的墨跡首次在帖中出現(xiàn)。如唐宋八大家的蘇洵、蘇轍、歐陽修、曾鞏;史學家司馬遷;南宋詩人陸游;哲學家朱熹;詞人周邦彥、葉夢得等,至于任過宰相或其他高級官員的則更多,此帖可謂是包羅萬象、洋洋大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書法名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