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鳳瑞 彭延春 鄭柏香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調查訪問、數(shù)理統(tǒng)計等方法,對當前普通高校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分析,并就高校實施“陽光體育運動”的重要意義、優(yōu)勢、尚存問題及其對策進行討論分析,提出建議性的對策,旨在為進一步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普通高校;陽光體育運動;對策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90(2009)02-0095-02
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顯示,我國學生部分體能素質指標持續(xù)下降,視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學生比例明顯增加,部分農村學生營養(yǎng)不良。這些問題已經(jīng)嚴重影響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國務委員陳至立對此提出:“長此下去,則民族虛弱,國無可用之兵,必將直接影響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共同決定,從2007年開始,結合《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全面實施,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中廣泛、深入地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陽光體育運動”是通過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促進各級各類學校形成濃郁的校園體育鍛煉氛圍和全員參與的群眾性體育鍛煉風氣,吸引廣大青少年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提高體育健身意識,培養(yǎng)體育鍛煉興趣,形成體育鍛煉習慣,有效地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此項活動以“達標爭先,強健體魄”為目標,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廣大青少年學生的健康素質,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1 高校實施“陽光體育”運動的意義
高校是學校教育中,學生終身體育觀建立的最后階段,不把握好這個階段的體育學習,很難想象學生畢業(yè)踏入工作崗位后,會有目的有計劃的長期參加體育鍛煉。培根在《習慣論》曾說過:“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從這種意義上講,大學的體育教育是學校體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為中小學的體育教育,重點解決的是學生們的身體問題,而高校的體育教育不僅要解決學生的身體問題,更多解決的是學生的體育意識建立問題。
“陽光體育”運動的出爐,不僅再一次為高校體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是它目標鮮明(達標爭先,強健體魄),口號可行(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更具實際的可操作性。因此,高校體育工作者應抓住這一大好契機,使高校體育工作更上一層樓,為國家、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的身心健康、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人才。
2 高校實施“陽光體育”運動的現(xiàn)狀
2.1 高校實施“陽光體育”運動的優(yōu)勢
場地優(yōu)勢、人才優(yōu)勢和教育優(yōu)勢,將使“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更為順暢。
學校系統(tǒng)按照有關文件規(guī)定,其體育設施還相當不足,但正按照《體育法》及《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所規(guī)定的目標發(fā)展。由表1可見,學校系統(tǒng)634人擁有一個體育場,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了3.31倍。由表2可見,學校系統(tǒng)所占全國體育資源的比例達67.17%。說明學校系統(tǒng),特別高等院校,體育資源如高學歷師資、高檔場館比例較高,加上其教育功能將發(fā)揮出特有的作用。
2.2 高校實施“陽光體育”運動存在的問題
當今高校體育發(fā)展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影響著“陽光體育運動”的順利開展。它們帶有明顯的普遍性、復合性、變異性、潛伏性和一定的沖突性。
2.2.1 體育教學的不良影響
近年來,高校體育教學發(fā)展較快,雖說成績顯著,但還是不能滿足學生個體需要以及社會需求,高校體育的教學目標,同提高人類素質的要求和體育運動發(fā)展尚存在著差距。表現(xiàn)為:(1)學習內容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體育的要求,教育內容少且重復,資源浪費嚴重;(2)體育教育思想不明確,體育考核達不到為教育目標服務的目的;(3) 高校公體課配套設施和師資力量搭配不盡合理;(4) 教學組織模式和教學方法相對單一、滯后等等。
2.2.2 不良體育觀念的影響
自體育課程標準頒布以來,“快樂體育”就主導了體育課的教學,要求大幅度降低學生的訓練量,以趣味取代力量與強度。一個接一個的游戲充斥著體育課堂,出現(xiàn)學生學老虎跳、青蛙叫的嬉戲局面。學生不流汗了,腿不酸了,韌帶不疼了,學生三五成群地躲在樹陰下聊天?!翱鞓敷w育”的初衷不錯:讓學生享受體育的快樂??墒屡c愿違, 隨之而來的卻是學生身體素質普遍下降,在鍛煉方面的惰性增強。如果“快樂體育”的消極影響未清,“陽光體育”運動則很難落實。另外,還有如做文靜“淑女”等一些傳統(tǒng)觀念,使得男女生參加運動的比例失調。
2.2.3 師資不足,素質有待提高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明確規(guī)定:學校應當在各級教育部門核定的教師總編制數(shù)內,按照教學計劃中體育課授課時數(shù)所占的比例和開展課余體育活動的需要,配備體育教師。長期以來,這一政策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特別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后,體育課時大幅度增加,而且課外活動時間也大大增加,但體育教師的數(shù)量和質量并未得到相應的改善,體育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非常突出。
2.2.4 安全壓力
在學校體育教學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意外情況,特別是意外傷害事故,這是影響學校體育工作正常開展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F(xiàn)在,在學校體育活動中,一旦發(fā)生了意外傷害事故,很難處理,學校也面臨著許多困難,包括傷害事故的索賠問題,因為,一旦發(fā)生問題,正常的體育活動開展就不能進行下去了,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對抗性雖強,但是能夠培養(yǎng)意志品質的體育項目也不得不放棄。
另外,體育經(jīng)費投入不足、課外體育活動組織管理體制松散等因素也都影響到“陽光體育運動”的順利實施。
3 高校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基本對策
3.1 實施課內外一體化的俱樂部教學模式
教學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的更新。高等學校應堅持“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為教學指導思想,以轉變教學觀念為先導,以運行模式和管理體制改革為重點,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三維空間中,構建開放式、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大學體育課程體系。通過搭建專項體育俱樂部的平臺,將課堂教學、課外健身、課余訓練有機地連接起來,形成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同時也應形成新的教學管理體制。通過課堂專項班授課,開展多個運動項目的選項課,使學生自主選擇項目和教師,一學年一選項,保障有足夠的學時,使學生能較全面地掌握專項運動知識、技術與技能;通過健身型(課外俱樂部健身鍛煉),由各個俱樂部組織專項技術輔導課和競賽活動,每周安排若干輔導課,組織各類比賽,培養(yǎng)學生的健身意識和鍛煉習慣;通過運動隊訓練,通過俱樂部的教學與比賽,選拔有一定技術水平的學生參與訓練,提高專項競技水平,代表學校參加各種比賽。以這樣的方式,把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更好地實現(xiàn)體育課程培養(yǎng)目標[1]。
通過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使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擴大,突顯了教師主項業(yè)務能力,精簡了教學內容,實現(xiàn)了教學隊伍優(yōu)勢資源的整合,并充分發(fā)揮了場地條件的作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選擇學習內容、時間和教師,還可以做自我評價。教學內容盡可能減弱運動競技的強度要求,突出娛樂性,健康性,最大限度滿足學生需要,把學生真正吸引到陽光課堂中來,建立起“健康第一”理念,養(yǎng)成終身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最終使陽光體育運動與體育課教學有機結合。
3.2 舉辦多元性和鮮明時代性的校園體育文化節(jié)
體育文化節(jié)是通過豐富活動內容,拓展活動空間和時間,改變活動的功能的融健身、娛樂、競技于一體的綜合性的文化形式[2]。體育文化藝術節(jié)是一種新型校園文化組織形式,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歷時較長,參與面較廣,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有益于營造濃郁的體育鍛煉氛圍。建議各級各類學校利用體育文化節(jié)這種組織形式,進一步拓展開設項目的空間,競賽項目的設置要充分考慮廣大學生的參與性,避免過分競技化和只有少數(shù)人感興趣的局限性。大量引入趣味性強、時代性強、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操作簡單、大眾性的體育娛樂項目,擴大直接參賽人數(shù),使更多的人能夠從參與競爭中體驗體育帶來的樂趣以及競賽中體現(xiàn)出的體育精神。如改革傳統(tǒng)的田徑運動會,將校運會作為校園體育文化節(jié)的開幕式來舉辦;增設師生喜聞樂見、趣味性強的籃球、集體跳繩等集體競賽項目,提高師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引入民族傳統(tǒng)項目,如武術、踢毽子等,繼承民族文化遺產(chǎn),弘揚民族精神;開展體育專題講座、體育演講比賽、體育知識競賽,宣傳體育文化,提高師生對體育文化的認識;利用體育繪畫、體育錄像、體育攝影比賽,提高體育欣賞水平和參與者的成就感。
3.3 多部門通力合作,形成聯(lián)動機制
在學校體育工作委員會的統(tǒng)一領導下,針對陽光體育運動,學校體育教學部門應與校團委、學生會等部門進行通力合作,形成聯(lián)動機制,齊心協(xié)力開展各類活動,并使陽光體育的發(fā)展形成長效機制。在舉辦校運會期間,各部門協(xié)調配合,提前一個多月進行排練,特別是集體項目如太極拳、健美操、廣播體操等,使運動場上到處顯現(xiàn)著生龍活虎,勃勃生機。在運動會中設置協(xié)作互動、趣味性較強的個人與團隊項目,充分調動各院系及每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給每個學生提供登臺亮相、展現(xiàn)自我、鍛煉心身的機會,促使學生身心全面提高與發(fā)展。通過趣味性運動會等形式多樣的體育競賽活動,促使更多的學生走向操場、走到陽光下,進行健身活動,培養(yǎng)學生體育興趣,強化學生健身意識,使學生養(yǎng)成每天鍛煉一小時的健身習慣,培養(yǎng)學生毅力,減緩學生學習壓力,激發(fā)學生體育運動熱情,感悟體育對人生的價值。使“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實處,使學校體育工作真正成為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有效途徑,成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突破口。
3.4 拓展運動休閑形式,豐富節(jié)假日體育活動,推進“陽光體育”運動
運動休閑是指學生利用余暇時間,為達到娛樂、健身而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運動,參加由學?;蛴嘘P單位組織的健身娛樂活動。運動休閑是人們抱著自我完善、自我的自覺態(tài)度,積極、主動地追求和享受體育快樂的一種活動方式[3],它具有自主性、娛樂性、創(chuàng)造性、新奇性等特點。運動休閑可以豐富節(jié)假日的體育生活,是從學校體育過渡到社區(qū)體育的運動方式。經(jīng)常參加運動休閑活動在良好的運動環(huán)境中做輕松的健身運動,可達到強身健體、放松心情、增進健康、調節(jié)情緒的作用。體育[LL]教育不僅要充分利用校內體育設施,還要放開眼界,利用校外的資源,不僅要重視校內課外體育活動,還要重視學生節(jié)假日的體育鍛煉。要轉變體育教育觀念,突破局限,適當?shù)亻_展郊游、野營、登山、游泳、滑雪、放風箏、徒步旅行、騎自行車、定向運動等運動休閑活動,通過與大自然的充分接觸,實現(xiàn)對身體和心靈的雙重磨煉,汲取大自然的精神與力量,激發(fā)熱愛人生的信心與勇氣。學校應利用運動休閑這種積極、健康、文明和科學的休閑方式,幫助學生以積極的姿態(tài)參與運動,開展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開發(fā)適宜的運動環(huán)境資源,積極組織學生休閑運動,培養(yǎng)學生運動情趣,增強身心健康,豐富課余生活培養(yǎng)鍛煉興趣,使學生在節(jié)假日能輕松快樂地參與運動,進而將運動休閑貫穿終身。
參考文獻:
[1] [ZK(#]李志蘭.關于普通高校實施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 [J].體育科研,2006,(1):91-93.
[2] 候廣斌,等.關于學校田徑運動會向體育藝術節(jié)轉軌的可行性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6,(3):82-83.
[3] 苗秀麗.運動休閑對大學生身心健康及校園體育文影響[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7,(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