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新的課程標準已經頒布實施,作為課程實施者的教師應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反思傳統(tǒng)的“灌輸——接受”的單一教學模式,探究適應新課程要求的課堂教學方法。中學政治課新課程設計的精神是: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增強學生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培養(yǎng)人際溝通能力和綜合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較,“討論法”更能有效地實現政治課的新課程目標。本文擬就中學政治課“討論法”的組織與實施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 課堂討論的準備
要使討論得以順利進行,教師和學生都應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
(1)引導學生自學,整理出教材的思路。課前教師應引導學生自學,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整理教材的思路,標出自己的疑點,發(fā)現在課堂討論中準備提出或可能被發(fā)現的問題。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走入社會調查研究,為課堂討論提供鮮活的素材。如教學經濟理論中的“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這一抽象知識之前,我們組織學生對前幾年由于“違背了價值規(guī)律”而倒閉的某大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進行考察,這樣就搭起了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的橋梁。
(2)教師要認真?zhèn)湔n、精心設計討論題。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內容,而且要備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差異。討論題的設計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學生思考的熱點等。如結合價值規(guī)律的教學內容,設計現階段為什么會出現下崗分流的現象?問題的設計要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要緊密聯系國內、國際時事,或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事。如教學“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這一框題時,可以結合首都某大學生練“法輪功”入魔而自焚這一事件,設計這樣的問題:該大學生的人生觀發(fā)生了哪些偏差?
二、 課堂討論的實施
課堂討論時,要根據課題的具體內容,采取靈活多變的形式。可以由教師提出問題,也可以由學生提出問題;可以全班同學自由討論,也可以小組討論或同桌討論等。不管采取哪種形式,教師的主導作用均不可忽視。
(1)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討論的局面。組織學生討論并非一帆風順,教師如果調控不當,不僅難以把握討論的局面,更難收到預期的效果。首先教師要控制討論的節(jié)奏,在問與答之間要有充分的時間“空當”,以便學生深思。用于深思的“空當”,甚至比對話更為重要,要讓全班眾多學生沉著徹底地思考。其次,當表面熱鬧非凡的討論遠離主題時,教師應提出引導性問題,將討論引向正題。
(2)教師應即時搜集學生討論中的不同信息。在討論中,學生最容易暴露自己的認知水平、思維品質等,教師應抓住時機,對癥下藥。如在討論“對死學教科書的看法”這一問題時,有的同學認為,死學教科書可以考高分,可以考取好大學。這反映一部分同學在學習上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他們讀書的功利性。教師應引導學生,看待事物和分析問題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在學習中要敢于向老師發(fā)難,善于發(fā)現教科書的不足,要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規(guī)和安于現狀的舊觀念。
(3)教師要組織學生對討論進行總結。學生對問題進行積極思考討論、爭辯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討論的問題進行分析,歸納總結,發(fā)展學生的理性認知能力。如通過對“某廠倒閉原因”的討論,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什么是價值規(guī)律?價值規(guī)律有什么作用?怎樣按價值規(guī)律辦事?
(4)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補寫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政治課教材一方面由于政治學科的實踐性、時代性強,表現出相對滯后性;另一方面,由于針對全國不同認知水平學生,對某些知識難以深化。為解決這些矛盾,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補寫教材,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通過討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精煉的語言補充教材的不足,解決教材與學生認知水平不一致的矛盾。
討論法可以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可以調動學生自主參與意識,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品質等。但此方法亦有其不足之處,在教學中,宜將此方法與其他教學方法優(yōu)化組合,綜合使用。
(大城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