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慶
匈奴進入歐洲
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游牧民族,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人是夏朝的遺民,匈奴人也自稱是炎黃子孫。戰(zhàn)國時期,匈奴活動于燕、趙、秦以北地區(qū),常南下攻擾中原,我們所熟知的“修長城”、“公主和親”、“蘇武牧羊”、“張騫出使西域”等歷史重大事件,都記錄著漢與匈奴的紛爭與和解。
公元前48年,匈奴發(fā)生民族分裂:一部分約五千戶南下歸漢,稱南匈奴;公元89年,北匈奴在東漢和南匈奴的聯(lián)合夾擊之下,再次發(fā)生分裂,少數(shù)留在原地,大部分人馬向西開進,開始了漫長的西遷之旅。
幾十年后,匈奴人到達里海附近的一片大草原,在那里蟄伏了將近200年。公元360年,匈奴民族重新崛起,繼續(xù)向西開進,在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建起了強大的國家。公元430年前后,匈奴人再次大舉西遷,到達定都班加尼亞(今匈牙利西部),建立了帝國,勢力東起里海,西至萊茵河,南到阿爾卑斯山,北到波羅的海,控制了東歐和西歐大部分地區(qū)。這就是今天匈牙利的前身。
匈奴人是“馬上得天下”的始作俑者。剽悍的匈奴兵所到之處,歐洲人被打得落花流水,望風(fēng)而逃。公元435年,最著名的匈奴首領(lǐng)阿提拉趁古羅馬帝國分裂之際,率領(lǐng)匈奴兵一舉擊敗定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的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俯首稱臣,每年納貢700多磅黃金。公元443年,阿提拉率兵卷土重來,再敗東羅馬,掠奪黃金6000磅。東羅馬被迫將歲貢增至2100磅。公元447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和色雷斯一帶發(fā)生地震,局勢動蕩,匈奴人第三次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東羅馬不得不將多瑙河以東300英里,南北100英里的土地割讓給匈奴。
公元451年,阿提拉以西羅馬皇帝拒嫁公主荷諾利亞為借口,率大軍殺奔西羅馬首都羅馬。西羅馬皇帝自知不敵,請出羅馬教皇去游說。羅馬教皇懇請阿提拉不要毀滅羅馬這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并承諾保證許嫁公主。阿提拉心有所動,于是改弦易轍,率大軍越過萊茵河,準備一舉征服西歐。沒曾想,此舉中了西羅馬的緩兵之計。同年7月,西羅馬帝國聯(lián)合同樣受到威脅的西哥特人、法蘭克人和勃良第人等組成聯(lián)軍,在今巴黎近郊的卡塔隆尼平原展開決戰(zhàn)。在有備而來的強敵面前,匈奴大軍首嘗敗績,大傷元氣,從此呈現(xiàn)頹勢。
第二年阿提拉為報一箭之仇,再度兵發(fā)西羅馬,羅馬城再度告急。豈料匈奴軍中發(fā)生了瘟疫,戰(zhàn)斗力急劇下降。加上糧草不濟,東羅馬援軍又拍馬殺到,阿提拉只好黯然下令撤軍。不久,阿提拉在行軍途中暴病身亡。匈奴帝國群龍無首,自相殘殺,帝國大廈終于在公元455年轟然倒下,歐洲人總算松了一口氣。
西羅馬帝國被匈奴人這么一折騰,同樣遍體鱗傷,一蹶不振。11年后的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最后一個皇帝羅莫洛斯被后來崛起的日耳曼人廢掉了,羅馬帝國也宣告滅亡。
蒙古人的“長子西征”
讓我們再走進公元1235年。這一年,蒙古可汗窩闊臺召集忽里勒臺大會,決定遵照成吉思汗遺訓(xùn),向西開疆拓土,征服世界。會議決定由各支宗王長子或長孫領(lǐng)兵西征,萬戶以下各級那顏也遣長子出征。這支以拔都為統(tǒng)帥的“長子西征”大軍,到了歐洲更是風(fēng)卷殘云,橫掃一切勁敵!
1236年,征服伏爾加河中游的欽察諸部。1237年冬,征服俄羅斯本土和基輔。1241年,大敗波蘭、匈牙利和德意志3國聯(lián)軍。西征大軍繼續(xù)向西推進,波蘭、捷克(波米希亞)和匈牙利被一舉擊敗。1242年冬,正當(dāng)西征大軍向西歐的橋頭堡——奧地利的維也納出擊時,忽然傳來窩闊臺去世的消息。按照老規(guī)矩,長子必須回去商討國事。拔都立即率大軍東返,遠征行動遂告停止。
行軍途中傳來新汗繼位的消息,拔都索性就在伏爾加河下游建薩萊城(今俄羅斯斯阿斯特拉罕附近)為首都,成立了欽察汗國(也稱金帳汗國)。欽察汗國下設(shè)12個公國,疆土范圍包括額爾齊斯河以西,多瑙河以東,克里米亞半島及北高加索地區(qū)以北的廣大地區(qū)。今天的俄羅斯大部,以及烏克蘭、立陶宛、保加利亞等當(dāng)年都是向蒙古人納貢的藩屬公國。欽察汗對各公國分而治之,分別頒發(fā)冊封詔令。再從各公國王公中選出一個代理人,任其為“全俄羅斯的大公”,由他代表蒙古人向各公國征收貢賦。欽察汗國統(tǒng)治俄羅斯地區(qū)將近250多年后滅亡。
但蒙古人的西征遠沒有就此徹底結(jié)束。公元1258年,又一支遠征軍攻克了位于報達的(今巴格達)阿拔斯伊斯蘭教王朝,建立了伊爾汗王國。不久,和蒙古人有親緣關(guān)系的帖木兒侵入印度,建立了蒙兀兒帝國(蒙兀兒的意思就是蒙古)。
(責(zé)編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