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偉
近幾年常聽人說“食物相克”,何謂“相克”,顧名思義就是水火不相容,就是某兩種或多種食物不能同時食用。
我小時候常聽姥姥說:吃柿子不能同時吃螃蟹。因為當時還小,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牢牢地記住了兩者不能同時吃?!绑π泛褪磷酉嗫恕钡恼f法可能來自古人的生活經(jīng)驗。兩者不宜同食的關鍵在于柿子。柿子性寒,含有大量的鞣酸,而螃蟹中蛋白質豐富,柿子里的鞣酸跟螃蟹里的蛋白質相遇后,會凝固成不易消化的塊狀物,容易引起“胃柿團病”,出現(xiàn)腹痛、嘔吐等癥狀。
開篇故事
在臺灣曾有這樣一個報道:一名女子突然無緣無故的七孔流血暴斃。經(jīng)過初步驗尸,斷定砒霜中毒死亡。那么,砒霜從何而來?又是誰給該女子下了毒?警方展開深入的調查。一名醫(yī)學院的教授被警方邀請到現(xiàn)場協(xié)助破案。教授在仔細地察看了從死者胃中取出的食物后,揭開了女子暴斃之謎。原來死者生前每天都會服用維生素C,原本維生素C是補充營養(yǎng)的,完全沒有問題,問題就出在她晚餐吃了大量的蝦,其實吃蝦本身也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兩者一結合,問題就出來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死者的家人吃了蝦都沒有事。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員,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蝦等軟殼類食物含有大量濃度較高的一五鉀砷化合物(即砷酸酐,亦稱五氧化砷)。這種物質食入體內,本身對身體并無毒害作用。但是,在服用維生素C之后,便發(fā)生了化學作用,使原來無毒的一五鉀砷轉變?yōu)橛卸镜娜浬?即亞砷酸酐),又稱為三氧化二砷,這就是俗稱的砒霜!
于是得出這樣一個公式:維生素C+大蝦=砒霜。
其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食物相克”,而這些相克的現(xiàn)象,早在中國古代就已經(jīng)引起人們的注意了。
清朝《補洗冤錄集謳》一書中記載:明朝成化年間,江西鉛山縣有一樵夫特別喜歡吃鱔魚。一天,他砍柴回家,他的妻煮了一鍋鱔魚,樵夫大喜,飽飽地美食了一頓。不料,吃完沒多久,突然感覺腹痛如絞,還沒來得及看醫(yī)生就命喪黃泉了。樵夫暴亡,鄰居們奔走相告,有人將他的妻子告到衙門。雖然經(jīng)過縣衙多次嚴加刑訊,樵夫的妻子始終高喊“冤枉”,知縣根本無法結案,只得將樵夫的妻子暫時羈押在獄中。
一年后,新上任的知縣張咼在審閱此案時,認為案件十分蹊蹺。為進一步查找證據(jù),張知縣命當?shù)氐睦习傩詹蹲近S鱔百余條,放入大缸內,他每天都站在缸前細心觀察。突然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鱔魚群中有七條昂頭露出水面約二寸高。張知縣感到很奇怪,便讓廚子把這七條鱔魚煮熟,然后讓一名死囚犯吃下,死囚吃完后感到腹痛很快就喪了命。于是,張知縣判定樵夫就是吃了有毒的鱔魚而中毒身亡的,樵夫的妻子沉冤得以昭雪。
后來張知縣又做了更細致的調查,原來鉛山縣在明朝時是我國造紙業(yè)頗為發(fā)達的城鎮(zhèn),遠近聞名的“連史紙”就產(chǎn)于鉛山?!斑B史紙”是用嫩竹漿為原料,經(jīng)漂白打漿后由手工抄制而成。由于紙的漂白和打漿都是在水中進行,久而久之,大量的有毒物質污染了水源。黃鱔長期生長在污染嚴重的水域,毒物便通過食物鏈在其體內慢慢積蓄,于是鱔魚便成為有毒物質的攜帶者。人若服用了這種有毒鱔魚就會中毒,食用過量,就會危及生命。
宋慈絕活
宋慈在《洗冤集錄》里記載了10種“意外之毒”:莧菜并鱉食有毒、草藥夾雜毒、守宮毒、衣有暑毒、驢肉荊介茶有毒、飲瓶花水有毒、雞毒、空屋邪氣毒、蛇虺涎毒、煤炭中毒。 莧菜是一種含大量粗纖維的減肥野菜,很受現(xiàn)代人青睞,但是莧菜性寒涼,陰盛陽虛體質、脾虛便溏或慢性腹瀉者,不宜食用。而且莧菜不宜與甲魚同食,否則會引起中毒。這就是宋慈所說的“莧菜并鱉食有毒”。
古時候的人們如果生病了都是吃中藥,而中藥都是從山里采的。采藥并不是誰都能采,如果辨認不清就會采到有毒的草藥?!断丛┘洝防锞陀涊d了一個和尚,在采草藥的時候不小心采了斷腸草,可他并不知道,結果服藥后腸胃即痛如刀割,一命烏呼。
“守宮”是古時候專門限制女人的。古代十分注重女人的貞節(jié),人們用朱砂喂蝎子,等蝎子長大而且變紅了,將蝎子打死取出朱砂,把朱砂抹在女人的胳膊上,如果這個女人不和別人發(fā)生性關系,這一塊紅點是洗不掉的,一旦和別人發(fā)生了性關系,那女人胳膊上的紅一洗就掉。這就叫“守宮”,但是守宮里面是有很多毒的。
“衣有暑毒”,顧名思義,夏天洗完衣服在外面暴曬并不是好事,很可能中暑毒。
提醒一下吃完肉有喝茶習慣的朋友們,吃完驢肉千萬不要喝荊介茶,兩者相加有毒。同時再提醒一下喜歡插花的朋友們,如果你家花瓶里常年插著花,你要注意啦,宋慈警告你,插花的水有毒。
有句古話說:“十年雞頭勝砒霜?!本褪钦f一只老母雞如果養(yǎng)了十年,你再吃雞肉可要小心了,雞腦袋里已經(jīng)有毒了。同樣的道理,如果一間房屋空置太久沒人居住,宋慈會提醒你,再想居住一定要先開窗通風,因為空屋太久有“邪氣毒”。
“蛇虺涎毒”是指蛇的口水有毒,這點不用宋慈提醒現(xiàn)在人也知道,都會躲蛇遠遠的。而“煤炭中毒”就離大家的生活更近了,就不細說了。
宋慈在《洗冤集錄》里列出10毒,就說明古代人對這些毒早有認識。
大偉小提示:食物相克多是夸大其詞
近年來,有關“食物相克”的書籍一直占據(jù)生活類圖書銷售排行榜的高位,有的書連續(xù)數(shù)月榮登全國各大書城暢銷生活書排行榜,有的書自2003年8月出版至今已重印10余次。不僅如此,“食物相克”書籍也有越出越厚的趨勢,所列出的“相克”搭配,從百十來種,到最近出的書動輒就是1000種。書中圖文并茂,很受讀者歡迎。
乍一看,書中所列“相克”的后果都很嚴重,有的會使“身體不適”,有的易“中毒”,還有很多寫的是“失明”、“導致死亡”,白紙黑字的煞是嚇人。至于“相克”的解釋,有些提出化學成分、生化反應這樣的科技語言,有些引用中醫(yī)典籍,說著性味歸經(jīng)這樣玄妙的語言,也有很多語焉不詳,一句“傷身”了之。
我們對食物相克要一分為二地去看,有的兩種食物在一起確實有毒,或者有的兩種食物同時會造成消化不良,而更多的“相克”僅僅是一種迷信,或者說就是一種傳說,沒有什么科學性。
“食物相克”傳得厲害了,醫(yī)學專家們也就站出來了。有專家指出書中描寫的眾多“相克”所用的理論無非就是以下幾點:用現(xiàn)代的營養(yǎng)學理論,像如何產(chǎn)生沉淀、造成不能吸收、如何破壞營養(yǎng)成分,來證明相克有理;用西醫(yī)的理論,大談生化反應、器官細胞等;實在講不清道理,就把老中醫(yī)搬出來了,什么氣血虧、四氣五經(jīng)等;不講任何道理,怪怪地引一段古代中醫(yī)的經(jīng)文,認為這就是食物相克的理論。
醫(yī)學專家提醒大家,“食物相克”沒有那么“厲害”,正常體質、身體健康的人,吃食物應該是沒有禁忌的。一位美食家就不信“螃蟹和柿子相克”的說法,曾進行自體試驗,在晚飯時吃一只大閘蟹和一個柿子,其他的什么都不吃,然后靜待反應,結果兩個小時后什么不適也沒有,只是感到有點兒餓。古代醫(yī)書及民間傳說中列舉的相克食物非常多,把螃蟹跟柿子列為相克冤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為什么那位美食家沒有事呢?首先,他的食量小,只吃了一個柿子;再者,他的胃功能較好,能將食入的柿子和蟹肉進行初步消化。
人們還流行一種說法是“某兩種食物同吃營養(yǎng)可能相互抵消”,在他們看來,這也是一種“相克”,其實不同食物中的各種營養(yǎng)素或化學成分在人體消化、吸收和代謝過程中確實存在相互影響,導致某些營養(yǎng)物質不能被充分吸收與利用,這是正?,F(xiàn)象,沒什么大不了的。
不過現(xiàn)在出了新的“食物相克”,不是某兩種食物的相克,而是一些利益熏心的人制做出的有“毒”食品,這些有“毒”食品侵害了人們的健康。比如,加了三聚氰胺的奶粉,還有紅心鴨蛋。所以我給大家提個醒,提防黑心食品:“奶粉小心聚氰胺,鴨蛋不買紅心蛋,常聽新聞多注意,食品入口要把關?!?/p>
一頓鮮美的大蝦宴,一個活生生的人吃完就蹬腿了,這是為什么?假如你是宋慈,只要這么一聽,然后到現(xiàn)場這么一看,很快就會宣布:這是謀殺!
宋慈語錄
年來州縣,悉以委之初官,付之右選,更歷未深,驟然嘗試,重以仵作之欺偽,吏胥之奸巧,虛幻變化,茫不可詰。
譯:近年來各地方衙門,卻把如此重大的事項交給一些新任官員或是沒有經(jīng)歷過科舉考試選拔的官員去辦理,這些官員沒有多少經(jīng)驗,便驟然接手案子,如果再有法醫(yī)從中欺瞞,衙門中負責記錄文案的小吏居中搗鬼,那么案情的撲朔迷離,僅僅靠審問是很難弄清楚的。
(摘自《法律與生活》半月刊2009年3月上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