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英
一、研究背景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民觀念的變化,“寬容”開始成為人們的共同追求?;蛟S是個體之間的差異性越來越大,或許是每個人都在渴望擁有自己的私密空間,總之,寬容已成為現(xiàn)在社會人際關(guān)系的潤滑劑。就教育而言,現(xiàn)今不論是社會輿論還是大眾傳媒都開始關(guān)注教育,提倡教育中的“寬容”。特別是新課程改革以來,更多的中小學教師開始意識到并努力以“寬容”的心態(tài)融入教育教學之中。
那么,什么是寬容?怎樣才能做到寬容,寬容的作用是什么?效果怎樣?寬容的價值又體現(xiàn)在哪里呢?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成人本位的文化,是兒童“缺席”的文化。從“傳道、授業(yè)、解惑”開始,教育的舞臺上就鮮有一張張鮮活的笑臉。我們在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的觀念里濡染太深,要求老師都與學生平等相待,無私寬容,確實需要一定的勇氣和一點的機智。因此,對“教育中的寬容”的研究,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對新時期的教師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寬容”的界定
寬容即寬恕能容人,這兒是《辭源》對寬容的解釋。
另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解釋即房龍在《寬容》中所說的:容許別人有行為和判斷的自由,對不同與自己或傳統(tǒng)觀點的見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
在教育中,個人從自己的理解、體會出發(fā),對寬容的理解又有不同的側(cè)重點。有人認為寬容是一種教育機智,表現(xiàn)為對教育事件的“冷處理”;有人認為寬容是一種教育境界,教育層次,它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有人認為寬容是一種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還有人認為寬容是一種心態(tài)。
觀各家所言,我覺得寬容是在對學生充分地愛、理解、平等和尊重的基礎(chǔ)上,對學生期待、賞識,從而營造出寬容的氛圍,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使學生愉快地認識錯誤或問題,更是對學生思想、言行的包容。寬學生的過失和幼稚,容學生的錯誤和莽撞,才能讓學生在寬容中學會忍讓和體諒。心理學揭示的規(guī)律告訴我們:教師的教育在心理上從來不單向流動的,在這個流動過程中,教師的教育態(tài)度,一經(jīng)轉(zhuǎn)化為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就會產(chǎn)生相應的態(tài)度來對待老師。一旦作為教育者的老師與受教育者的學生之間有情感的溝通(如教師對學生的期待、關(guān)愛、信任),教師就會取得學生的信任,學生接受教育的反感就會被克服,取而代之的是:教師是值得信賴的人。這就為學生接受教育打下了基礎(chǔ)。而寬容從某種角度就達到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情感溝通。
三、對教育中寬容的分析
1.對寬容的理解
寬容的面很廣,賞識教育、皮諾瑪利翁期待效應都可以成為它的一部分。教師對學生的贊賞、鼓勵、期待都將成為學生的巨大的學習動力,它們帶給學生的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震動。巴奴姆效應給我們的啟示:學校里沒有所謂的“差生”存在,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出色的,不管他們?nèi)绾伪憩F(xiàn),在其內(nèi)心深處總多少有點積極向上的念頭。如果老師心里都是這樣定位每位學生,特別是所謂的差生,那么,學校里將沒有差生的存在了。寬容之于教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如果學生犯了錯誤,你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用你的期待和信任表示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它會變成一股無形的力量,使學生不斷努力,取得進步。這也是羅森塔爾效應給我們的啟示。
2.寬容產(chǎn)生和存在的條件
寬容的實施有性格的原因,有心情狀態(tài)的原因,有教師本身素質(zhì)的原因,同時也受到更多的外在條件的限制,包括教育制度、學校、社會、家長、教師等。寬容和性格、心情的關(guān)系,在此不再贅述,教師本身對寬容、對教育的認識也是寬容實施的重要內(nèi)部因素。房龍在《寬容》中說到“現(xiàn)代的不寬容就像古代高盧人一樣,可以分為三種:出于懶惰的不寬容,出于無知的不寬容和出于自私的不寬容?!钡谝环N人不愿費神去思索給予別人和自己寬容的原因;第二種人自以為是,容不下自己的思想行為;第三種人實際上是一種嫉妒的表現(xiàn),強制別人接受自己的某種言行思想以達到某種目的。而教師又是何種原因的不寬容呢?出于懶惰不愿思索出寬容的理由,自以為是認為教師是知識的權(quán)威,還是為了達到學校的教學目標。
(1)教育制度限制著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因為應試教育,因為以考定前程,這必然強化教師對學生言行的嚴格要求。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思想讓老師心浮氣躁,急于求成,他們無暇顧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體驗,更不用說去細細品味學生提出的“非標準答案”背后的合理內(nèi)核了。
(2)學校、家長強調(diào)學習成績,雖然現(xiàn)在有的家長也重視能力的培養(yǎng),但學校的升學率、優(yōu)秀率一直是一個學校好與否的標志,這也影響著生源。在這種情況下,灌輸、填鴨式的教學仍不失其有效性,以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教師望生成龍的心理難免會讓教師做出有違自己初衷的行為。
(3)領(lǐng)導要求紀律好,才顯出學校的教育成果。特別是在公開課上。紀律是最先入眼的。紀律不好,其余的都要打上折扣(雖然現(xiàn)在的課堂也允許學生動起來,但也是在老師的口令下動與保持不動),因此,遵守紀律一直是讓教師頭疼,讓孩子難過的過程。當然,如果孩子生來就能安安穩(wěn)穩(wěn)地遵守紀律,那也就沒那么多麻煩!
(4)傳統(tǒng)觀念認為好學生就是乖巧、聽話、按老師要求做的學生。我們的教師總是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看成是知識的權(quán)威,學生學習的領(lǐng)導者、管理者、監(jiān)督者和評判者,他們總是高高在上,發(fā)號施令。這樣的觀念束縛著教師的行為?!皬潖澋脑铝料裥〈保瑳]人懷疑它,去想新的答案,它就成為唯一答案。當有人說“彎彎的月亮像豆莢”時,教師會認為自己的權(quán)威受到了挑戰(zhàn),自己的意見遭到了藐視,于是他們接下來不是企圖說服學生就是命令學生接受原先的標準答案。
(5)在教學上,教師之間的競爭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但是這對學生要求的嚴格性也進了一步。在班級紀律上,也有競爭。如果紀律不好,教師的壓力大,自然而然,這股壓力會傳導到學生身上。
3.寬容的對象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對寬容的實施只能是在一個小范圍內(nèi)的,也許僅限于課堂上某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或?qū)W生某件事情的處理,超越了一定的界限,教師就要擔心是否會影響教學進度,是否能被領(lǐng)導批準了。其次,寬容也是因人而異的,寬容就要學生有可原諒之處才行,馬卡連科也就沒必要在對他寬大為懷了,只是心情不好時,就沒耐心去尋找可被原諒的地方了。這也許正是你所提到房龍的“懶惰的不寬容”吧??梢妼捜菔侨诵缘男袨椋厝粫艿饺说恼J識、情緒、意志的左右。
寬容包括對學生言語、行為的寬大、容忍。言行,包括學生課外課間的無知無心之舉,也包括課內(nèi)的非正規(guī)、不符合老師要求的話語。一群一年級的孩子,要他們雙手抱臂坐上四十分鐘不能亂動、亂說,是非常難的,這也不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回頭看看我們在進修學校的坐姿,還為什么偏偏要命令學生怎樣呢?好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老師的這些要求就是在扼殺他們的天性,特別是在這上面強調(diào)很多的老師,包括很多的家長,他們好像都忘了面對的只是七、八歲的孩子。寬容也包括對學生思想、觀念的理解?!把┤诨耸谴禾臁?,這是成人難以想象的,這是個極跳躍的思維過程。容忍了對學生的語言,還要能接受從這話語中滲透的孩子特有的思維方式和看思維的觀點,這才是更深層次的寬容。“雪融化了是春天”,說明孩子的豐富想象力和對生活的美好向往,他沒有唯書從師,這應予以表揚!學生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他們的想法和成年人的我們很不一樣。曾經(jīng)有人說過:“世界上沒有錯誤,只是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一樣?!背扇酥g尚且如此,又何必去強求孩子呢?
4.寬容的效果
寬容可以是一種教學心態(tài),當寬容作為教育方法出現(xiàn)時,它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給孩子多一點理解,多一點時間和空間,那些原本“糟糕”的學生也交給了我一份超乎其能力的答卷,在態(tài)度上更能接受我,在行動上更能配合我。這比我一開始采取的強硬態(tài)度有效多了。但教師并沒有使寬容上升為一種理念,所以,它的效果是不穩(wěn)定的。新課改以前,很少有教師或?qū)<姨峒盎蜓芯拷逃械膶捜?,專門的理論書籍也很難找到。新課改之后,這個詞的使用率大大提高,新課程提出了不同于傳統(tǒng)教育的全新教育理念。它提倡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活動的研究者。這就需要教師以寬容的心態(tài)理性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勇于承認并糾正自己的錯誤。更多的教師開始以敘事的方式表達對它的理解,多是些感性上的認識。正是因為教師對寬容的理解還處于一種感性層面,所以對寬容的把握被看成是軟弱無能時,老師就一定要慎用自己的寬容了,有一個班級一直是學校的模范班級,紀律、學習各方面都很好。后來換了一個年輕的班主任,短短半學期,這個班級就一落千丈,紀律一塌糊涂,更不用說學習成績了;最終成了最難管教的班級。原來,以前的班主任非常嚴格,新的班主任又太仁慈,活像個活菩薩,從不發(fā)火。以前學生壓抑太久,一下子爆發(fā)出來。結(jié)果責任全在這位新老師身上!可見兇的方法即使一時見效也是表面的,在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人格恐怕也是不健全的。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該深思如何把握自己的寬容了。
5.寬容的對立面
寬容的面很寬,嚴格、嚴厲似乎都有一點靠近而又不準確,盡管很多教師被學生認為是嚴格或嚴厲的,然而這種“嚴格”、“嚴厲”是某方面的,它并不一定影響這位老師被學生認可。寬容的對立面應該苛刻。自己做不到的事要求別人去做,大人做不到的事要求孩子去做,成人之間要求平等,對待孩子卻要求服從!同時寬容不失縱容。所以,我覺得教育中應該有懲罰,但不是“體罰”,我認為體罰(現(xiàn)在幾乎是禁詞)是有一定效用的,只是它的限度更難把握。的確,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需要更多的寬容與理解,而師生之間(不管是師對生,還是生對師)的這種寬容似乎還很稀少。老師對學生要求太多,家長對老師和學生要求更多,所以,學生的壓力更大!
總之,總體上說,教師對寬容及它的教育作用都有一定的認識,特別是新課程改革以來,對教育中的寬容關(guān)注程度更高。但對寬容的理解上,存在各種偏差,不能較全面地看待寬容的各方面。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觀念的更新,寬容必定會更多地展現(xiàn)它在教育中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陳向明.《教師如何做質(zhì)的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
2 楊 釙、林小英編、陳向明指導.《聆聽和傾訴——質(zhì)的研究方法應用論文集》.教育科學出版社
3 陳向明.《質(zhì)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教育科學出版社
4 房 龍.《寬容》.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5 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漓江出版社
6 肖正德、李長吉.《山村小學青年教師需要的敘事研究》
7 《教育理論和研究》,2003.(10)
8 吳康寧.《學生僅僅是“受教育者”嗎?——兼談師生關(guān)系的轉(zhuǎn)換》
9 《教育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