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信
隨著高考知識點的逐步變更與刷新,“文學鑒賞”已經(jīng)走進了中學語文教學的課堂。實踐證明,對中學生開展一點文學鑒賞,不僅能增強學生對高考的適應(yīng)能力,而且能在無形中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陶冶他們追求美好境界的情操,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審美觀,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但在對學生進行文學鑒賞的活動中,不少教師有隨心所欲的傾向,或斷章取義,或望文生義,甚至把一些主觀或外在的東西強加給作品,造成了對作品原汁原味一定程度的損害。這種離譜的現(xiàn)象,是我們必須要注意防止的!
比如,有位教師在講朱自清的《綠》一課時,在賞析“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這個比喻句描寫時,他不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和宏觀上去感受這個比喻句描寫的作用和表達效果,而是丟開其中“拖著的”三個字,挖空心思去引導學生細致地分析作者在這里為什么要用“少婦”的裙幅而不用“少女”的裙幅,并要求學生用“少女……少婦……”的對比句式作出回答以示區(qū)別。這是一。第二,當學生用“少女天真活潑,少婦沉靜羞澀”、“少女明朗爽快,少婦沉默寡言又脈脈含情”、“少女裙子短,少婦裙幅長而平展”等等對少女和少婦“區(qū)別”以后,教師又引導學生理解這個比喻句描寫所傳達的“神韻”所在;當學生回答到這個比喻句描寫傳達出“沉靜羞澀、脈脈含情”的神韻時,教師喜形于色,予以充分肯定:“回答得很好。”如此等等,大有先秦“賦詩斷章”之遺風,不知要把學生引向到哪里去!
只要略有文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朱自清先生在散文《綠》中為表現(xiàn)出梅雨潭“那醉人的綠”、“奇異的綠”,抒發(fā)內(nèi)心對大自然和美好事物的熱愛與追求,展開了豐富和大膽的想象,運用了博喻描寫的手法。首先從宏觀上對潭水的形態(tài)、光澤和色彩等進行了多層次描繪?!八伤傻陌櫪i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這是對潭水形態(tài)整體描繪的第一筆。多么新奇的比喻!它把微微泛動的潭面水波化作具體形象的輕盈姿態(tài),使之生動活潑地映入讀者的眼簾,讓讀者從整體上感受到了那潭水漣漪的運動美、姿態(tài)美和她的青春活力。請問,這“像少婦拖著的裙幅”一句能肢解嗎?顯然不能。“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就是“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句無可削,字不得減;更不能換作別的什么或“像少女的裙幅”或“像一條裙幅”。因為只有“像少婦拖著的裙幅”這種“走起來”的整體姿態(tài)描寫,才能表現(xiàn)出潭面水波的整體動態(tài)和輕盈,才能表現(xiàn)出她的青春活力,才能傳達出該描寫所蘊含的情調(diào),才能產(chǎn)生動人的藝術(shù)效果。所以,賞析這個比喻句描寫的作用,不能拋開其原來的整個句子不管,而去大談“少女”、“少婦”什么的,以至任意開掘出“沉靜羞澀、脈脈含情”等等一些所謂的“神韻”來。
至于朱自清先生在文中為什么要用“少婦”而不用“少女”的問題,大可不必去做種種無謂的猜測和牽強附會的分析。因為少女和少婦之別,在客觀上沒有統(tǒng)一的形象標準,在主觀上則不是中學生能仔細辨認的;事實上,少女與少婦,無論從神韻氣質(zhì)還是從形體容貌都是人們難以用眼睛去分辨的。我們怎能輕易肯定學生關(guān)于“少女天真活潑,少婦沉靜羞澀”、“少女爽朗明快,少婦沉默寡言”甚至“少女裙子短,少婦裙幅長而平展”等等一些滑稽可笑的回答?
“文學鑒賞”是文學批評的一項重要活動,它必須要遵循客觀性和整體性原則,即必須從作品的實際出發(fā),從整體上去把握作品,亦即古人所說的“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孟子?萬章上》)。這里,雖然至今人們對“以意逆志”的理解尚不盡一致(因為從漢代經(jīng)學家開始就有人認為“以意逆志”是讀者根據(jù)自己的體會和聯(lián)想去理解作品),但在賞析作品必須不致?lián)p害原汁原味這一點上,則是要求我們每一位讀者所共同遵守的。如果不顧作品的“整體神韻”去任意發(fā)揮,往往就容易流于主觀隨意性。所以,像《綠》這種優(yōu)美的現(xiàn)代散文,面對那些稚氣未脫的中學生,切忌去作漫無邊際的開掘;正確的做法應(yīng)當是,指導他們?nèi)シ磸驼b讀和整體感知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