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淦文 列光華 陳建海
摘要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廣東省湛江市寸金橋公園共有維管植物55科108屬131種,在分析其基本特性和用途的基礎(chǔ)上,對其林分改造和景觀建設(shè)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關(guān)鍵詞寸金橋公園;植物資源;維管植物;景觀建設(shè);林分改造;廣東湛江
中圖分類號S5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3-0026-02
寸金橋公園是廣東省湛江市城市綠地重要的組成部分,被譽為湛江市的“市肺”,是湛江市著名的抗法斗爭紀念的風景名勝區(qū)。既是交通要道,也是游憩、觀光和抗法斗爭紀念的重要路段。因此,它對湛江市城市形象有重要意義。寸金浩氣——寸金橋公園中的寸金橋,坐落在赤坎區(qū)西北部。始建于1925年,原為遂溪麻章區(qū)紳民所建。橋名含中華國土寸土寸金,不容外敵侵占之意,以紀念1898年當?shù)厝嗣竦目狗ǘ窢帯?959年重修,重修后的寸金橋為水泥鋪面單孔石橋,長19m、寬12m,兩側(cè)各立欄柱18根,橋西頭立碑一方,記抗法斗爭事跡始末,1964年2月國家領(lǐng)導(dǎo)人董必武來湛江,為橋題詩:“不甘俯首所瓜分,抗法人民組義軍,黃略麻章皆創(chuàng)敵,寸金橋頭自由云”。郭沫若也有“一寸河山一寸金”的詩句。1986年7月,湛江市人民政府再修寸金橋,橋?qū)挃U至22m、伸長24m,為水泥鋼筋結(jié)構(gòu)。橋兩頭分別豎碑一方,碑上分別記載董必武“寸金橋”手跡和郭沫若“一寸河山一寸金”詩句手跡,寸金橋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寸金橋兩側(cè)為寸金橋公園,全橋恰好橫跨寸金橋公園而過。
像寸金橋公園這種紀念性公園——寸金橋和烈士陵園、植物園三位一體的構(gòu)造是獨一無二的。月影湖路兩旁直挺挺的椰子樹(Cocos nucifera)、古老的木麻黃(Casuarina equis-etifolia)、枝葉婆娑的大葉桃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干粗細葉的牛蹄豆(Pithecellobium dulce),還有許多珍貴植物,遮天蔽日;黃金榕(Ficus microcarpa cv.Golden Leaves)、簕杜鵑(Bou-gainvillea glabra)點綴其間;坐在月影亭里,望著用女貞(Lig-ustrum lucidum)修剪成的一鉤新月和顏色各異的草木拼成的十二生肖倒映在湖水中的影子;百年的老榕樹仿佛在訴說著一個世紀的滄桑巨變。寸金橋公園是湛江市最大的亞熱帶園林式公園,是湛江市最大的綜合性公園和主要旅游點之一。植物品種多,一年四季奇花異卉爭妍斗艷?,F(xiàn)對寸金橋公園的植物資源進行調(diào)查和分析,希望能為該公園的林分改造和景觀建設(shè)提供依據(jù)和一定的背景材料。
1調(diào)查地概況
湛江市舊稱廣州灣,三面環(huán)海,居粵、瓊、桂三省交匯點,是海南島通往大陸的必經(jīng)之地。湛江地處北回歸線以南的低緯地帶,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約22.8℃,7月均溫28.7℃,1月均溫1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長青,終年常綠。寸金橋公園位于湛江市西北部,約位于北緯21°,東經(jīng)110°,該公園的山溝走向從西南向東北,土壤為硅鐵質(zhì)赤紅壤。土層為中、厚土層;有機質(zhì)含量中等,氣候溫暖。寸金橋公園現(xiàn)有的森林植被為天然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的混合體。主要植物種類有: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馬占相思(Acacia mangium)、木麻黃、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三藥檳榔(Areca triandra)、油棕(Elaeis guineensis)、華盛頓棕櫚(Washingtonia filifera)、酒瓶椰子(Hyophorbe lageni-caulis)、椰子樹、桄榔(Arenga pinnata)、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金錢榕(Ficus deltoidea)、對葉榕(Ficus hispida)、狗仔榕、高山榕(Ficus altissima)、黃金榕、細葉榕(Ficus microcarpa)、垂葉榕(Ficus benjamina)、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黃金間碧竹(Bambusa vulgaris Schrader ex Wendland cv.Vittata McClure)、粉單竹(Bambusa chungii)、串錢柳(Callistemon viminalis)、雞冠刺桐(Erythrina cristagallii)等混交分布。
2調(diào)查方法
調(diào)查路線從烈士陵園與湛江師范學(xué)院東南交接段開始,沿烈士陵園山頂至月影湖上部、仙溪園、月影湖中上部東側(cè)至抗法斗爭紀念碑至月影湖中部及月影亭、月影湖中上部西側(cè)與鴛鴦島、月影湖下部兩側(cè)。著名的寸金橋寸金紀念廣場,寸金公園北苑周圍。在調(diào)查路段上,分別記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的名稱、習性、分布等基本要素。業(yè)內(nèi)整理主要是查對、鑒別植物種類,對植物資源進行分析、歸類,并列出植物名錄。
3結(jié)果與分析
3.1植被及景觀概況
寸金橋公園植被主要有烈士陵園山、神仙泉山、仙溪園和苗圃及果場,月影湖被仙溪園2個水閘橋、九孔橋、月影亭、寸金橋攔腰分成6個部分,在月影湖邊的道路和山坡上有針葉林、針闊混交林、闊葉林、果林及北苑榕樹林、棕櫚、刺桐、竹林、果林等植物,林分為人工植被與次生植被并存,林內(nèi)灌木、藤本和層間植物較豐富。部分林分景致優(yōu)美。
在寸金橋公園里烈士陵園山的針葉林主要由馬尾松、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組成,此外還有針闊葉混交林,主要為馬尾松與馬占相思、木麻黃等混交分布。烈士陵園山與神仙泉山坡上,林相較整齊,植物景觀較美。月影湖邊、鴛鴦島等以洋蒲桃(Syzygium samarangense)、紅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等,還有馬占相思、木麻黃為主的闊葉林,呈塊狀不連續(xù)分布,果林以分布于仙溪園相連果場的荔枝(Litchi chi-nensis)、龍眼(Dimocarpus longan)、黃皮(Clausena lansium)、番石榴(Psidium guajava)等為主,呈規(guī)則排列,具較高的觀賞價值。
從植被的垂直分布來看,從山頂至山腳及月影湖邊林分狀況是:山頂灌木種類多,密度大,喬木種類少,密度小,生長勢不良;山腰灌木種類多,密度大,喬木種類多,密度長勢較好;山腳灌木種類少,密度小,喬木種類少,密度小,月影湖湖邊是亞熱帶高大的棕櫚人行道樹。路旁種植了露兜樹(Pandanus tectorius)、劍麻(Agave sisalana)、海芋(Alocasia odora)等鄉(xiāng)土植物,形成了多層次的植物群落和幽野清新景觀。大門右側(cè),前面1排共有10棵被植物絞殺的樹,絞殺的植物有斜葉榕、高山榕、垂葉榕和小葉榕等榕樹,被絞殺的對象有油棕、紅欏樹等。這種熱帶雨林中的“絞殺”現(xiàn)象有奇特的觀賞價值。
3.2植物種類及習性分布
調(diào)查表明,公園除了蕨類植物外,有維管植物55科108屬131種(含變種,下同),其中被子植物占明顯優(yōu)勢,分別占總科、屬和種的89.1%、94.4%和94.6%。分布在調(diào)查區(qū)內(nèi)植物種類較多的科有桑科(Moraceae)、桃金娘科(Myrtaceae)、棕櫚科(Palmae)、禾本科(Graminae)等。在習性分布上,烈士陵園和主園區(qū)的植物以喬木為主,灌木和草本豐富,藤本少。對于不同的分類群來說,各有其特點,如蕨類植物全為草本(因為對蕨類調(diào)查不全,所以沒有作分析),裸子植物6種為喬木,而雙子葉植物以木本占優(yōu)勢,單子葉植物則以草本占優(yōu)勢。
公園喬木種類只有55種,喬木的種類偏少。例如,烈士陵園部分喬木的數(shù)量雖然多,但種類比較少。應(yīng)在林分改造和景觀建設(shè)時,引種更多的鄉(xiāng)土樹種。在烈士陵園部分主要以喬木為主,任其自然生長,現(xiàn)在增加了一些中低層植物,如紫背竹芋、海芋等。在主園區(qū)則比較注重整個景觀的綜合性,注意喬灌草的分層種植。
水生植物種類相對較少,只有荷花(Nelumbo nucifera)1種,而寸金公園主要圍繞月影湖來分布,水體由烈士陵園為上游,一直排到下面的月影湖。大面積的水面,只有仙溪園里面的水池種有荷花,其他部分都只有濕生植物在湖岸周圍。雖然使水面開闊,但無論從景觀的角度還是生態(tài)的角度都需要增加一些水生植物的品種。
3.3植物資源
在寸金橋公園的55科108屬131種維管植物中,主要有觀賞、用材、油脂、水果、鞣料、芳香和有毒等植物類型。在九孔橋旁邊有1棵樹齡為100年的古樹,是含羞草科猴耳環(huán)屬的牛蹄豆。觀賞植物主要種類有能形成典型熱帶亞熱帶植物景觀的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散尾葵、假檳榔(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油棕等棕櫚科植物,樹形優(yōu)美的芒果(Mangifera indica)、小葉榕、白千層(Melaleuca quinquenervia)、幌傘楓(Heteropanax fragrans)等喬木;花色艷麗的黃槐(Cassia surattensis)、紅花羊蹄甲、雞冠刺桐等和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大葉龍船花(Ixora chinensis)、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錦葉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等灌木;葉色豐富的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變?nèi)~木(Codiaeum variegatum)、錦葉朱槿、紅背桂(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等。用材樹種主要種類有馬尾松、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檸檬桉(Eucalyptus citriodora)、馬占相思、臺灣相思(Acacia confusa)、荔枝等。油脂植物主要種類有馬尾松、樟樹等。水果植物主要種類有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荔枝、龍眼、人心果(Manilkara zapota)、木菠蘿(Artocarpus heterophyllus)、芒果等。鞣料植物主要種類有番石榴、野牡丹、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木麻黃等。芳香植物主要種類有白蘭(Michelia alba)、樟樹、檸檬桉、九里香(Murraya exotica)等。有毒植物主要種類有海芋、紅背桂、夾竹桃(Nerium oleander)、黃花夾竹桃(Thevetia peruviana)等。
4建議
根據(jù)寸金橋公園的植物資源狀況,筆者認為:①烈士陵園區(qū)人工植被與次生植物并存,喬木比較密集,但種類比較少,鑒于是紀念性場所,因此從這方面出發(fā)可以適當增加裸子植物和一些尖塔形或圓錐形的植物,使其物種更加豐富。②主園區(qū)的植物配置比較豐富,比較注重整個景觀的綜合性,注意喬灌草的分層種植。③公園利用已死去的椰子樹的組織纖維來種植蕨類植物,營造“植物附生”現(xiàn)象,開創(chuàng)了立體綠化的新途徑。④公園的水體面積大,但水生植物種類不多,濕生植物種類較少。為充分利用現(xiàn)有水體,可種植諸如睡蓮、再力花、梭魚草、莎草、菖蒲等水生植物。⑤公園內(nèi)各類資源植物比較豐富,可開辟一些專類小區(qū),如以芳香植物為主的芳香園,以水果植物為主的水果園等。⑥有毒植物比較接近人群,公園一段主要園路兩旁帶植海芋,由于海芋是有毒植物,因此應(yīng)該在海芋與人之間種植一些植物來阻擋游人接近有毒植物,避免對游人產(chǎn)生影響。⑦公園在進一步擴大綠量的基礎(chǔ)上,增加更多的植物色彩,除觀花喬木外,增添彩葉樹和灌木草本花卉,營造“桂花十里香,紫薇百日紅”的景觀。
5參考文獻
[1] 許沖勇,馮志堅,李鎮(zhèn)魁.廣州市白云山西側(cè)綠化休閑帶植物資源調(diào)查研究[J].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2002,23(3):56-59.
[2] 陳植.觀賞樹木學(xué)[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4.
[3] 戴寶合.資源植物學(xué)[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93.
[4] 莊雪影,陳錫沐,馮志堅,等.園林樹木學(xué)(華南本)[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06.
[5] 劉燕.園林花卉學(xué)[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3.
[6] 吳志敏,馮志堅,李秉滔,等. 廣東省野生木本植物資源[J].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1996,17(2):103-107.
[7] 吳志敏,李鎮(zhèn)魁,馮志堅,等.廣東省野生水果植物資源[J].廣西植物,1996,16(4):308-316.
[8] 《廣東中藥志》編委.廣東中藥志(第1卷)[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4.
[9] 馮志堅,李鎮(zhèn)魁,吳永彬,等.廣東惠東蓮花山白盤珠自然保護區(qū)植物資源調(diào)查[J].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2002,23(4):49-52.
[10] 馮志堅,李鎮(zhèn)魁,李秉滔,等.廣東省珍稀瀕危植物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J].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2002,23(3):24-27.
[11] 張宏義.保護利用野生草本植物 豐富園林景觀[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科技,2001(S2):164-165.
[12] 劉彩琴,張粵,鐘象景.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藥用植物資源調(diào)查[J].廣東林業(yè)科技,2008(3):33-37.
[13] 許建新,楊輝明,馮志堅,等.廣東增城南香山森林公園植物資源調(diào)查[J].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2008(3):56-58.
[14] 蔣謙才,李鎮(zhèn)魁,李東文.廣東中山市五桂山野生觀賞植物資源調(diào)查[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7(4):34-36.
[15] 何仲堅,朱純,馮毅敏.廣東濕地植物資源概況[J].廣東園林,2006(S1):20-23.
[16] 溫小瑩,陳建新,王明懷,等.廣東樹木公園珍稀植物資源現(xiàn)狀及保護對策[J].廣東林業(yè)科技,2006(4):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