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美利
授人以魚,只解燃眉之急;授人以漁,方能受益終生。對學生“授之以漁而不授之以魚”是新理念,是我們廣大同仁的共識,仿佛已無可爭議。直到我讀到了下面一個故事后,我才重新開始審視、思索我們的“授人以漁”。
若干年前,在歐洲北部的一個山村里住著一戶五口之家:父親、母親和三個兒子。母親在家操持家務,父親經(jīng)常帶著三個兒子去狩獵。收獲的獵物除了自用,往往還有一些剩余,父親就帶著兒子們到集市上把獵物賣掉,然后再買回日常用品。長期下來,家里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三個兒子很頑皮,天天跟在父親后面打獵。因為山林中是有不少危險的,父親只允許孩子們?nèi)ト”粨糁泻蟮沟氐墨C物,不允許他們隨意跑動。父親的獵槍是傳家寶,許多獵人高價想買走它,父親都沒同意,三個兒子平時想玩弄一下,父親也不允許。
有一天,獵畢回家的路上,父親問了個奇怪的問題:“如果有兩樣東西擺在面前,你們會選擇什么——眾多的獵物和這把獵槍?!崩先幕卮鹱罡纱啵骸拔乙C物。要獵槍哪有要獵物好?獵物可以直接拿到集市賣,能換許多許多的錢。”老大說:“我要獵槍。獵物哪有獵槍好?我可以用獵槍打許多獵物?!?/p>
老二沉默不語,父親好奇地問:“你呢?你難道什么也不想要?”老二回答:“是的!我什么也不要!”父親問:“那又是為什么呢?”老二想了想說:“我就想天天陪在父親身邊,看你打獵?!?/p>
十幾年后,老二成了比父親更出色的獵手,老大成了平庸的獵手,而老三要靠老二的資助生活。
若干年后,《動物保護法》出臺,野生動物不能再打了。老二成了優(yōu)秀的商人,老大在一家企業(yè)做工,老三仍靠老二的資助生活。
這是個有趣的話題:要獵槍還是要獵物?老三選擇獵物自然有他的道理,因為直接能換來錢的是獵物而非獵槍;老大看起來比老三聰明,因為有了獵槍就意味著能獵取更多的獵物,當然更有前途。可他們都忽略了一點——怎樣才能擊中獵物?老二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學會了捕獵的耐心和技巧。
故事讓我聯(lián)想到了我們當前的教育。學生當中,有“老大”、“老二”還有“老三”,他們的“需求”各不相同,可問題是我們又都教給了或教會了學生什么?原來我們的“灌輸式”教學法無疑是單純地交給學生“獵物”,所有的學生就像“老三”一樣被動地接受,日復一日,天長日久,他們失去了自己動手“捕食”的能力,變成了高分低能的書呆子……好在這種教學法的弊端早已被同仁所認識,與我們也是漸行漸遠。
實施新課程以來,我們提倡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倡導自主、探究式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應該說這種觀點是十分正確的??蓡栴}的關(guān)鍵是我們的許多教師又誤解了這種精神,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課堂上不敢多講一句,唯恐搶占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許多問題教師根本不加以啟發(fā)、引導,而是一味地放手讓學生自己討論,自己去解決……當學生的“捕獵”技術(shù)還不熟練時,當學生“捕獵”的本領(lǐng)還不足夠大時,我們就毫無顧忌地把“獵槍”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捕獵”,那么,這種“授”法的結(jié)果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同樣也會因“饑餓”而“死”。
還有的教師就是手把手地把探索知識的技巧、自己多年積累的“好”方法傳授給學生,什么歸納法、演繹推理法、分類討論法、數(shù)形結(jié)合法等等,認為這就是“授之以漁”的真諦。筆者對此不敢茍同。故事中“老二”之所以成為“比父親更出色的獵手”乃至后來成為“優(yōu)秀的商人”,并非是其父親“教導”的緣故,而是“我就想天天陪在父親身邊,看你打獵”,從而“學會了捕獵的耐心和技巧”的結(jié)果。由此看來,“授之以漁”中的“授”,決不是將你“釣魚的經(jīng)驗和方法”和盤講解給學生!表面上看這種方法與“授之以魚”有所不同:一種是“漁”,一種是“魚”,但有一個相同之處我們不能忽視:都是教師直接“授給”的,而不是自己探索來的!“紙上得來終覺淺”,學生對你直接傳授給他們的“捕獵”(捕魚)的方法有遵從、有疑問、有反對,卻鮮有突破——他們壓根就沒有養(yǎng)成一種自我學習、自我探究的品質(zhì)!當“觀察、感悟、思索、探究”還沒有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時,他們就只會模仿、照搬、走老路,最多成為“出色的獵手”而不會成為“優(yōu)秀的商人”。退一步講,即使我們只想把學生培養(yǎng)成“捕魚”能手,你講解給學生的釣魚方法也不見得是最高明的!
有人說,三等教師教知識,二等教師教方法,一等教師擴大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視野的意義是廣泛的、深刻的,它對我們教師的角色和任務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位教師都應將對學生的“影響、喚醒、熏陶、引領(lǐng)、推動”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創(chuàng)設“海闊憑魚躍”的良好氛圍,用自己的創(chuàng)新理念、創(chuàng)新品質(zhì)和創(chuàng)新行動,去感染、激勵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比較、聯(lián)想、感知、感悟、反思、升華,從而形成獨特的“釣魚”風格,進一步獲得生存的本領(lǐng)和方法。當然,學生的年齡還小,閱歷尚淺,當我們把自身理念、創(chuàng)新品質(zhì)等“最美”的一面展現(xiàn)給學生時,我們還要學會等待,學會寬容,讓他們在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中,走過錯誤,走向成功!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說過:“教育的藝術(shù)不在于傳授本領(lǐng),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由此不難看出,我們的“授人以漁”絕不是簡單地一“授”了之,而應是潛移默化中讓學生自己學會捕獵(魚)的“耐心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