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加才
實施素質(zhì)教育要求語文教學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能力的高低最終表現(xiàn)在學生寫作水平的高低,因此,在作文教學這個舞臺上,要淡化老師的表演欲,強化學生的表現(xiàn)欲。怎樣才能讓學生在這個舞臺上更好地表現(xiàn)自己呢?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告訴我:作文教學應把作文的批改權交給學生,變傳統(tǒng)的作文全批全改為學生的自批互改,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修改自己的作文,這樣,才能更好、更全面的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俗話說:“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好文章都是“改”的結果。而只有作者本人參與文章修改的過程,才能領悟到文章的“入妙”之法。而以前那種由老師一人包辦代替的評改方法,恰恰違背了這一原則,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不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常把老師的評語看幾眼后棄之一邊,有的甚至連看也不看,很少有學生能對照評語分析自己每次寫作的成功與不足。為此,也應該把作文修改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參與作文的修改。
怎樣讓學生參與作文的修改呢?
1.教給學生作文修改的原則和方法修改原則:一般來說,字、詞、句等方面的具體問題宜改不宜批,應以改為主;思想內(nèi)容、篇章結構等方面涉及總體的問題,宜批不宜改,應以批為主。值得一提的是在堅持這一原則時,應遵循規(guī)律,循序漸進,有易到難地一步步實施。諸如錯字、錯句之類的小問題可下放給學生自己批改;像主題、脈絡、材料等影響文章的大問題,應讓學生按老師指出的方向去修改,使文章的主題變得比較鮮明,布局變得更為合理,從而使文章的面貌有所改觀。
修改方法:給學生確定自改、互改作文的符號,以“義務教材”第七冊的“常用修改符號”為標準,主要用“增、刪、改、調(diào)”的方法來解決字、詞、句方面的問題。“成分殘缺”要用“增”;“重復啰嗦”要用“刪”;改動字、詞、句,使意思表達更準確、更鮮明;調(diào)整語句順序,使層次更清楚。
修改內(nèi)容:要從選材立意、布局謀篇、表達方式、文字語言、書寫格式等方面恰當評改。(1)中心思想是否正確鮮明;(2)選材是否真實新穎;(3)段落層次是否清楚:(4)詳略是否得當;(5)語句是否通順;(6)語言是否生動形象;標點是否準確;(8)書寫是否規(guī)范。每次作文,應有側重點,不求面面俱到。
2.制作修改卡片(見下頁)這一卡片旨在把作文中反映出來的某些問題予以量化來分析評價學生的作文狀況,促進作文教學。如在培養(yǎng)學生正確書寫習慣的同時,可將習作中錯別字出現(xiàn)的字數(shù)與全文字數(shù)的比率量化,把差錯率在0.5%以下為優(yōu)。0.5%~1%為良……讓學生通過互評、自評,看到差距,在加強相應的訓練時有一個明確的界限。另外,教師也可據(jù)此制定出某位學生作文進展的曲線,以調(diào)整相應的指導方法、進度等。量化避免了對作文的籠統(tǒng)評價。
3.在教師指導下建立學生批改作文小組作文批改可四人一組。每組修改作文的人員組合要不一樣:前后桌、橫排桌、交叉桌、隔桌等,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機會。要以學習小組中作文水平較高的學生為組長,負責交換作文本,組織推薦作文等。突出教師學生其信息輸出渠道為雙向性的教學結構。
4.實施學生評改的過程首先要示范修改。把學生的作文收起后,瀏覽檢查,選出有代表性的作文分到小組,組織和指導學生用“增、刪、改、調(diào)”的方法來解決字、詞、句方面的問題。小組成員把修改情況分項填在修改卡片上,最后通過討論,統(tǒng)一認識。修改完后,請組長宣讀修改意見,之后,教師給予點評,使學生掌握自改、互改的套路。這樣訓練幾次后,學生就知道了修改什么,怎樣修改、互改了。
作文的修改過程,不僅是一般的提高作文質(zhì)量的過程,而且是真正掌握有關寫作知識,形成寫作能力的過程。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作文修改,在訓練中培養(yǎng)學生的改文能力,作文評改才會出現(xiàn)一個嶄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