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方
每年深秋,西風颯颯,百花凋零,草衰煙寒,露凝霜重,惟有菊形態(tài)各異,色彩紛呈,“不求他日登高堂,只愿今秋散盡香”。它的天然澄淡,風韻神智,讓人覺得菊是秋之物化,秋之精華。因此,每年秋節(jié)既至,秋菊怒放,有心之人,愛花之士,便紛至沓來,對它傍加欣賞,如醉如癡,像宋代詩人林和靖愛梅那樣“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陶淵明的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使菊“有幸識得陶五柳,惹得詩人說到今”。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如是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著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為什么呢,文中解釋道:“菊,花之隱逸者也。”意思是其獨愛菊的原因是菊有“隱逸”的品格,的確,一個“隱”字詮釋了它的全部精神內(nèi)涵,也正與文人們所追求的極致的精神境界不謀而合,所以“一從陶令評章后”,千古高風衍后人。以此來托物言志的詩歌便接踵而至,韓琦的“末嫌老圃秋客談,猶有黃花分外香”,朱淑珍的“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東風”,更有宋朝詞人李清照,因為一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使她的詞境遠勝于她的丈夫趙明成,而一時被傳為佳話。
其實,文人們“不是花中偏愛菊”,而是“此花開盡更無花”。無花之外,更讓秋士們感到生命的落漠,“秋色茫茫人欲醉,寒香冷落蝶先知”,時至深秋,有多少景物讓人感到生命易逝,光陰不回呀,“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菡萏香銷翠葉殘”,“留得枯荷聽雨聲”,“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叭巳私庹f悲秋事,不似詩人徹底知……”時令秋士消魂。但是,就是在這萬物凋零的時節(jié),唯有菊,雖然“輕肌弱骨”,但“更將金蕊泛流霞”,更著生命的鮮活與涌動,有的澄明如空谷流泉,有的驕艷如稚鶯出谷,有的潔而透明,如玉蟹冰盤,有的形似驚風芙蓉,有的狀如松林掛雪,有的瓣如金線垂珠,姿態(tài)或亭亭玉立,或飛舞橫斜,或疏瘦古怪,或風韻獨具,或嫣然流盻,或媚體藏風……菊,占盡了深秋的風情。菊花飄逸清雅的外觀,幽幽襲人的清香,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并成為歷代文人墨客不倦的創(chuàng)作母題。
不僅如此,菊似乎更多的是給人精神上的啟迪,自然界的弱小花草,尚能傲霜抗寒,那么自然環(huán)境中的驕子——人,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呢?這似乎是和陶淵明結下的最初淵緣吧,也說不上是陶淵明的厭倦官場、歸隱自然的淡泊明致的心態(tài)才成就了菊的萬世英名,還是菊的風霜高潔不與秋風相舞的孤芳自賞成就了陶淵明的遺世獨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將“物與心”的結合如天衣無縫,羚羊掛角,自然無痕。蘇東坡說,一個“見”字,得之于無心,如果用“望”字,則失之于有意。這句評價點出了陶淵明雖不觀山,但胸藏丘壑,興寄煙霞的曠達。最是有心還是無意,他在飲酒一詩中說得很明白,“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此后,他的生活中也曾和屈原一樣“朝飲秋菊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還有自己的獨創(chuàng),用菊花釀制菊花酒。在他后來生活舉步唯艱的時候多喝的是這種酒了。所以,菊和陶淵明是形影相隨的,菊花與陶淵明結下了不解之緣,一提到菊花,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陶淵明,而談到陶淵明,人們就會想到菊花,兩者似乎已成為了一體。他在《和郭主簿》其二中這樣寫到:和澤同三春,清涼華秋節(jié)。露凝無游氛,天高風景澈。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真秀姿,卓為霜下杰。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
這首詩意象密集,將“松菊”這兩個具有相同意義的意象并置在一起,構成了全詩歌的筋骨,成就了詩歌的靈魂,“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當秋風肅殺,白露為霜之時,菊花在金陽中光彩奪目,傲霜凌力,香氣襲人;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清新的意境:百花凋謝之際獨放異彩——這恰是菊的不同流合污、堅貞不屈的品質(zhì)。詩人看似順手拈來,實際上卻于平淡中顯現(xiàn)錚錚傲骨:既然官場如此渾濁不堪,我陶淵明一身清白,兩袖清風,決不會和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立志“懷此真秀姿,卓為霜下杰?!北磉_自己要如那青松、芳菊以及幽人一樣,做一個品格高尚的“人中之杰”的強烈愿望。陶淵明從平淡自然中臨感悟到人生的絕美意境,并使其光明磊落的赤子之心在熠熠生輝的菊花中得到最完美的體現(xiàn)。主觀和客觀的完美結合,使人與自然、人與詩歌,達到了渾然一統(tǒng)。
歷代文人墨客對菊花的吟詠不絕史冊,但要數(shù)曹雪芹所著的《紅樓夢》中最為集中,在三十八回中,有《憶菊》、《問菊》、《詠菊》、《種菊》等共十二首,其中,林黛玉的《問菊》最為出色:“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扣東蘺,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圃露庭霜何寂寞?雁歸蛩病可相思?莫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話片時?”既解出了文人對菊情有獨鐘的原因,又表明了自己超然脫俗的心志。
時下,人們也忙里偷閑,以種菊養(yǎng)菊為樂,怡情養(yǎng)性。偶有興趣,輕吟小詩,自得其樂。菊,走進了秋風秋陽,走遍了詩段詞章,卻走不出文人雅士所追求的高天淡云般的孤芳暗香。
石方,山東臨沭縣職業(yè)中專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