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是中國戰(zhàn)將和謀臣人才輩出的年代。單是在曹操麾下,就云集了郭嘉、荀、荀攸、程昱等著名的謀臣。不過,學者汪宏華研究認為,曹操和他的謀臣們也并非是同心同德,在看似平和的表面下,也涌動著勾心斗角的暗流。
郭嘉率先刮起倒戈曹操的完美風暴
在孫權(quán)王心偶熾、劉備求賢若渴請來了兩位“可安天下”的謀士的同時,曹操卻以為隨著主要對手的消滅,已不需要大謀士或者說戰(zhàn)略軍事家了,只要用人海戰(zhàn)術(shù)和幾個奴才、爪牙就可以完成余下的統(tǒng)一大業(yè)。他決定從高到低依次裁減智囊和功臣。先借黃祖之刀殺禰衡,之后又千方百計找理由屠孔融和許攸。他們縱然有一些缺點,但也都犯不著死罪。其中許攸是曹操的功臣、故友,許褚在沒有授權(quán)的情況下是決不敢隨意斬殺的。之后,曹操也沒有追究許褚的任何責任。典型的權(quán)謀手段!
曹操的險惡用心當然逃不過其他幾位謀士的眼睛,誰還敢為他立功賣命呢?許攸死后,首先唇亡齒寒的就是郭嘉。
另外,郭嘉意識到許攸死后曹操也必不會久留自己這個首席顧問。所謂謀士,是既謀生也謀死,與其將來在曹、劉之間無所適從,與其將來被曹操窩囊整死,不如主動赴死。此時郭嘉便選擇了死在北伐征途中。其用意在于:一、以漫長的作戰(zhàn)時間給劉備留出積蓄力量、厲兵秣馬的契機。二、以艱苦的作戰(zhàn)環(huán)境消耗曹操與曹軍的戰(zhàn)斗力。三、以北伐的小勝利沖昏曹操的頭腦,令其意得忘滿。四、以戰(zhàn)死疆場的行動成全自己的忠義之名,同時讓曹操不疑。如他說:“某感丞相大恩,雖死不能報萬一。”
曹操在郭嘉死后曾大哭:“奉孝死,乃天喪吾也”。這并不是真話。
華容道之后曹操又哭道:“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實際上所有應當防范的問題,他身邊的謀士都提醒了,曹操的失敗完全是咎由自取。顯然,曹操哭郭嘉是假,推卸責任是真,當時就讓“眾謀士皆默然自慚?!?/p>
郭嘉算得上是第一流的謀士,從他最后的遺計更是可以看出這一點。他沒有讓曹操繼續(xù)冒生命危險進攻遼東公孫康。他和諸葛亮一樣都深知曹操還有繼續(xù)存在的意義,只可控制,不可鏟除(諸葛亮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留下一個強弩之末、驚魂不定的曹操,才是剛剛好。也正是這個原因讓眾謀士費盡了腦筋,殊不知拖垮一個人要比弄死一個人難得多。
由此可見,郭嘉才是幫助孫、劉在赤壁擊敗曹操的急先鋒,他以悲壯的鳳凰涅換來了劉備和諸葛亮等后來者的新生。郭嘉之后又有個人如法炮制,例如后來的曹操決定南征以報赤壁之仇時,荀攸就獻計要他去捅西涼的馬蜂窩,結(jié)果又借馬超之力給劉備留下了取西川的間隙;馬謖也是唆使孔明七擒孟獲而失去了進攻曹魏和司馬懿的最佳時機。當然,郭嘉、荀攸是心懷天下,馬謖僅出于一己之私。
荀、荀攸、程昱與曹操的巧妙周旋
郭嘉亡于易州之后,曹操追魂的哭聲必然讓荀、荀攸、程昱毛骨悚然,這使他們不得不團結(jié)一致、加緊行動。不過與郭嘉飛蛾撲火拖垮曹操筋骨不同的是,他們采取了用糖衣炮彈腐蝕、消磨其意志的方法。乘著遼東凱旋之興致,他們一塊兒慫恿曹操勞民傷財修筑銅雀臺。
這其間三謀士的配合關(guān)系是,程昱先勸曹操說:“北方既定,今還許都,可早建下江南之策?!背貌懿龠t疑之際,荀攸馬上帶他仰觀天文,只聽見曹操裝模作樣地說:“南方旺氣燦然,恐未可圖也(表明劉表的身體還不太壞)。”荀攸的目的就是讓曹操混淆對手,忘記劉備。劉備此時還沒有地盤和名位,天上當然也就沒有對應的氣象,而且這個觀察時點也是由荀攸先期選定。接下來荀攸便順勢制造了地下寶光和銅雀的帝王吉兆。《三國演義》中沒有宿命思想,神鬼要么出自人造的假象,要么出自主觀的想象??筆者另文一一論證。
一切鋪墊就緒,荀才出來說:“大軍方北征而回,未可復動。且待半年,養(yǎng)精蓄銳,劉表、孫權(quán)可一鼓而下也?!边@一有悖軍事常理的提議顯然又是與郭嘉、程昱、荀攸一氣呵成的連續(xù)組合拳,決不可能是出自久經(jīng)沙場的荀的本意。
然而,荀又在郭嘉有意拖延的基礎(chǔ)上一拖再拖。看得出,這里三位謀士又是正反唱和的關(guān)系,只是此刻荀頂替郭嘉成了主角。荀當配角時是信誓旦旦要殺劉備,當主角時又小心翼翼護著劉備。他的演技絲毫不遜于曹操,不過演的是智謀。此后他便不再濫用自己的權(quán)威,變得寡言少語了。
短短幾個月的聲色犬馬和皇帝春夢,曹操就從一名勇往直前的戰(zhàn)士變成了外強中干的懦夫。赤壁之戰(zhàn)開局即不利,水戰(zhàn)敗給甘寧,霧戰(zhàn)又被諸葛亮草船借箭,但曹操卻不敢表露自己的膽怯和心虛,還沉浸在取荊襄兵不血刃以及破新野,樊城零傷亡的快感中,認為東吳只是在不識時務地局部掙扎,只要隨便派個人去做形勢教育工作即可和平演變。
曹操一方面想做仁君,另一方面卻又連小臣劉馥都容忍不了,在橫槊賦詩時倚酒將他刺死。幸好三位謀士先知先覺,提前疏遠了曹操,不然早已死無葬身之地。再類推,曹操一旦當了皇帝會怎么樣呢?所以他的勸降戰(zhàn)略不過是“王莽謙恭未篡時”。
想當初官渡之戰(zhàn)郭嘉是“十勝十敗說”,荀也是三番五次諫議曹操堅持到最后。世事難料,轉(zhuǎn)眼間主、臣就從互助互信變成了互離互棄。這就是不可抗拒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
程昱想在曹操失敗后崛起,可惜不得其時
既然三位幕官決計要抱團反曹,但為什么程昱又要在龐統(tǒng)獻連環(huán)計之后,以及東南風刮起之后提醒曹操預防火攻呢?這中間可是大有深意,堪稱倒戈反主的經(jīng)典。
第一,程昱利用曹操聽不進諫言的逆反心理穩(wěn)住他,讓他更加堅定自己的錯誤決策。赤壁之戰(zhàn)的曹操是既不敢相信身邊的人,也不敢相信外來的和尚,趕盡殺絕之后,司馬懿夾縫而生。
第二,程昱是謀士兼政治家的復合體。在司馬徽的四個主要學生(或朋友)中,智謀從高到低的排名是龐統(tǒng)、諸葛亮、徐庶、程昱。相互之間的差異理論上是“十倍”,實際是西川級、荊州級、樊城級、東阿縣級。
程昱之所以要在不想讓曹操成功的情況下繼續(xù)進諫,另一個目的就是希望曹操失敗后能重用自己,成為他的寵臣。之后再做新的打算。他的這一做法與后來的司馬懿如出一轍。司馬懿也是不管曹操采不采納,先輕描淡寫獻幾條計謀,曹操在前后比較之后便逐步接受了他。但程昱由于計劃實施得太早,沒有取得預想的成功,曹操在華容道之后依舊很輕狂,未落入程昱的圈套,搶天呼地還是只念郭嘉??梢姵剃疟葎洹⒅T葛亮更“不得其時”。不過憑一縣令之才爬到振威將軍的位置并善終,還是很不錯了。他的宦友荀、荀攸后來為抵制曹操晉位就慘死在了曹操的手里。說起來曹操本人也不是很順,先是接連被程昱、楊修逆向絆倒,當老來“耳順”不再倔犟時,又被司馬懿逮了個正著。
同樣,程昱也認識到曹操只能敗,不能死,所以他最后及時揭破了黃蓋的糧船之偽,讓曹操得以逃逸。而且這一次程昱非常詳盡地給他講解了常識:“糧在船中,船必穩(wěn)重;今觀來船,輕而且浮。”看來,曹操不是聽不懂道理,都是因為前面程昱光說論點,不予強調(diào)或論證的緣故。程昱很明白:許多時候,表達方式比表達內(nèi)容更重要。尤其是對于官兒。
選自《搖籃報》
200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