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紹坤 李延祥
摘要:文章通過文獻研究、實地調研、重點人物訪談等方式,對20世紀90年代全國推廣的邯鋼經驗進行了初步研究,重點就其存在的某些問題加以探討,以求能更加客觀、科學地認識和學習邯鋼經驗。
關鍵詞:邯鋼經驗;調查研究;模擬市場核算
中圖分類號:F4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45(2009)35-0042-02
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走過的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換的道路。邯鋼經驗就是適應這種轉換應運而生的,必須肯定的是在90年代初當時的環(huán)境下邯鋼提出的“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的管理經驗是行之有效的辦法,但他是否具有廣適性、普遍性和絕對的科學性呢?有哪些問題需要加以認識和避免呢?
一、邯鋼經驗產生的歷史背景
在訪問時任邯鋼董事長兼總經理的劉漢章時,他介紹到,邯鋼推行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的經營機制籌劃于1990年3月。當時市場一噸鐵水的價格已漲到840元,而煉鋼分廠用時仍按每噸450元的計劃價格與總廠決算。“分廠報盈,總廠報虧”,總廠的領導被市場逼得走投無路,分廠的領導和職工的日子太平依舊。計劃體制的公式是:產品價格=產品成本+5%的計劃利潤,產品的價格是由產品的成本而決定的。
在國民經濟的總體格局轉入“買方市場”之后,國有企業(yè)的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了急劇變化,此時企業(yè)唯一的出路是義無返顧走向市場,重新組織和調動自身的各種力量,投身于市場競爭。邯鋼就是在這樣一個外部與內部環(huán)境的雙重壓力下進行全面的內部管理制度改革的。
二、邯鋼經驗的實質
邯鋼從1991年1月起,在全廠推行了“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的經營機制。
“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經營機制的“主要內容”是:廠內所有生產經營單位,以市場為導向,以國內先進水平和本單位歷史最好水平為依據,核定出產品的內部目標成本和目標利潤,然后層層分解落實,實行成本否決。
“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的主要特點是:以市場為導向,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為核心,以強化分級經濟核算為手段,以推進技術進步、調整結構為主導,以層層分解指標、實行重獎重罰的利益機制為動力。
這一經營機制的基本模式是:市場—倒推—否決—全員。
三、邯鋼經驗的經濟效果值得肯定
通過推行“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機制,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得到很好改善。1991~1995年,噸鋼鋼鐵料消耗由1147kg下降到1080kg,五年節(jié)支1.3億元;噸鋼綜合能耗由1115kg下降到869kg,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0%多,五年節(jié)支1.92億元。1995年實現銷售收入占全行業(yè)的1/50;鋼產量占全國鋼產量2.28%,而實現利潤占全行業(yè)的1/12,在1995年度中國工業(yè)企業(yè)綜合評價中,邯鋼在45家鋼鐵企業(yè)中位居第二。
四、邯鋼經驗的問題探討
(一)邯鋼經驗仍存在著缺陷和局限性
1.從根本上說,邯鋼經驗就是美國“泰羅制”的延伸。其一,邯鋼經驗的“成本否決”就是“泰羅制”的標準成本制度,目的都在于提高生產或作業(yè)效率。因此,邯鋼經驗不適合那些產品沒有市場或銷路有問題的企業(yè);其二,他們最適合工廠、車間或企業(yè)基層的管理,或者換句話說,邯鋼經驗是工廠管理制度,涉及企業(yè)中層和高層不顯著。
2.邯鋼經驗并不復雜,表面上看容易模仿。但推廣邯鋼經驗的實際過程存在著很多困難,與人們預料相差甚遠。在我們看來,其原因在于邯鋼經驗的關鍵是邯鋼有個廠長劉漢章,學習邯鋼經驗也包括那些想學邯鋼經驗的企業(yè)的“一把手”學做劉漢章,像劉漢章一樣具備那種“自我實現”的敬業(yè)精神和奉獻精神。對邯鋼經驗來說,這既是強點,又是弱點。
(二)邯鋼經驗過于強調成本容易導致質量危機
在采訪原冶金部的一位老領導時,他談到邯鋼經驗存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成本一票否決。但是邯鋼自己做的還是比較好,因為它進行了比較細致、系列地核算。有很多企業(yè)成本否決的過程中不是全面指標,忽視質量是最大的問題。當時因為扭轉虧損,比方說有些企業(yè)包括邯鋼,據說鋼鐵料消耗降到1065kg,當時從理論上都算不出來,當然就容易出現忽視質量的虛假現象。成本否決,工人該加鋁進行脫氧卻不加,加鐵合金時比如錳應該在0.5%~0.8%,工人就往下線走到0.55%,那自然節(jié)約錳鐵,達到成本下降的目的。還有一個,連鑄過程中間罐是有殘鋼的,殘鋼規(guī)定至少要有200mm厚,工人為了鋼鐵料消耗降低,就要少留點,殘鋼厚度低了以后就會導致漩渦效應把中間罐的渣滓吸進去,鋼坯里面就會產生些小點夾雜物。這就是說由于為了解決虧損而強調一個方面成本的控制,就會容易導致忽視質量。加上一個采取成本否決,工人完不成成本指標,結果什么獎勵都沒有了,出現了有意降低質量的現象。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一項制度的設立和實施,總的設計和構思是好的,關鍵在于下面的具體貫徹執(zhí)行是否到位,時任邯鋼辦公室主任王洪仁談到這個問題時也提到,在當時的背景下不能因為有執(zhí)行的瑕疵就否定制度本身的優(yōu)越性。
(三)當時同類企業(yè)對邯鋼經驗的質疑
接受訪問的一位老教授談到,邯鋼經驗也有弊病,就是成本否決。當時明確表示不愿意學邯鋼的最主要的就是寶鋼和首鋼。寶鋼說它是計劃成本,是很科學地算出來的計劃成本,是日本管理的一套方式。首鋼還是執(zhí)行承包制管理制度,它在某些意義上也是和邯鋼提出的經驗類似,在產量、質量、消耗、成本以及總廠、二級廠和車間也與邯鋼的管理方式類似,而且80年代末是由首鋼率先提出承包管理制,當時邯鋼也是效仿學習首鋼管理模式進而形成了邯鋼經驗。
(四)人本管理的思考
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在過去高強度和嚴要求的企業(yè)生產環(huán)境下,容易形成對工人的“管、卡、壓”,有不少職工對當時經常加班加點地工作頗有微詞。但是還需對比來看,企業(yè)要想充分體現工人主體主人翁責任精神,在特定環(huán)境下必須先頂住外部壓力嚴格內部管理,企業(yè)掙錢工人才有錢發(fā)。
邯鋼當時設計了一個沒有指針的鐘表,作為企業(yè)精神象征之一的“無時無刻無分鐘”的設計,強調要全身心、全精力、全時間地投入工作,缺少以人為本、勞逸結合的考慮。強調一種精神是可取的,要在正常的工作時間內才更合適。
五、結論
第一,邯鋼在90年代初提出的“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的管理方法在當時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歷史背景下,的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第二,對于當時的邯鋼經驗,在具體操作和實施的過程中由于太過于注重成本的考核,確實容易導致產品質量的風險。
第三,對于當時全國范圍熱火朝天地推廣邯鋼經驗,也要清醒地看到不是所有的企業(yè)都適用,可能有些企業(yè)根據自身情況設計的做法更加科學、先進。
第四,邯鋼經驗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被迫產生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歷史性。
在當今的學習中要科學地、發(fā)展地、提高地去學習。比如現在不少企業(yè)提出了對標挖潛、以人為本、全面分析、科學計量,并且使用先進的ERP管理系統務求達到質量和成本的全面監(jiān)控調節(jié)與實時動態(tài)變化的市場環(huán)境反應相一致,即時、準確、高效地保證信息的反饋和目標的改進。
參考文獻
[1]廖添土.國有企業(yè)改革三十年的歷史回顧與前瞻[J].福州黨校學報,2008,(4).
[2]張永剛.泰羅制與現代企業(yè)管理[J].社科縱橫,2009,(5).
[3]李紅芳.企業(yè)成本管理探析[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26).
[4]李春雷.鋼鐵是這樣煉成的[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8.
[5]袁木.關于邯鋼經驗的調查與思考[J].管理現代化國務院研究室,2003,2(5).
[6]邯鋼志編纂委員會.邯鋼志(1958-2009).
作者簡介:韓紹坤(1982- ),男,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史;李延祥(1962- ),男,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