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南等
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臨床上以高熱稽留、傳播迅速和死亡率高為主要特征。近年來由于病原微生物抗逆性能增強,毒株變異,造成本病的臨床表現多樣化,難以確診,致使病豬長期帶毒傳播,降低了生豬抵抗力,極易感染和并發(fā)其他傳染病。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炎放線桿菌引起的一種呼吸道感染病,臨床上以肺部和胸膜發(fā)炎為主要特征。近年來由于生豬市場交易活躍,商貿流通十分頻繁,加之防疫檢疫環(huán)節(jié)的疏漏和逃檢現象的發(fā)生,使本病流行呈上升趨勢。特別是上述兩種傳染病,混合感染后,生豬病情加重,臨床癥狀復雜,死亡率高。
1發(fā)病情況
2008年6月,山東省我縣某規(guī)模養(yǎng)豬戶,當時存欄生豬289頭,6月11日豬群發(fā)病,畜主本人曾用青霉素、鏈霉索、安痛定以及柴胡注射液等藥物治療,療效甚微。從6月11~20日,共發(fā)病52頭(多為30千克左右體重的生豬),其中新引進的26頭、原來的6頭,發(fā)病率18,2%;死亡19頭,死亡率36.5%。最后確診為豬瘟與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經及時采取綜合防治措施,3天后豬群病情基本得到控制,以后未再出現豬只死亡的現象。
2臨床癥狀
發(fā)病初期,患豬體溫升高到41℃~42℃,精神極度沉郁,呼吸困難,咳嗽,常站立或呈犬坐式呼吸,張口伸舌,口鼻流出泡沫粘性分泌物。有的病豬心跳加快,不食或少食,飲欲增加,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弓背努責,背毛直立,胃寒,顫抖,不愿意動,喜歡擠扎一堆,眼結膜潮紅,兩眼有多量的粘性分泌物。有些病情較重的生豬皮膚發(fā)紺,呈藍紫色,極度瘦弱,臨死前從口、鼻中流出大量帶血色的泡沫液體。病情稍長的病豬,不發(fā)熱,有程度不等的間歇性咳嗽,食欲廢絕。
3剖檢變化
剖檢發(fā)現病豬全身淋巴腫脹、出血,切面呈彌漫性出血點,外觀呈大理石樣,會咽軟骨與喉頭黏膜呈片狀出血。腎臟色澤較淡,有出血點。脾臟邊緣有出血和梗死,心肌有散在性出血點,胃及膀胱黏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點和出血斑。在回腸與盲腸口有鈕扣狀潰瘍面,色澤灰暗。剖開胸腔時,有大量粘液和泡沫溢出,肺臟腫大呈紫紅色,心葉尖葉質地堅硬,肺葉與胸膜粘連,胸腔內有大量出血性纖維性滲出液,肺臟切面呈紫紅色肝樣變化,氣管和支氣管充滿帶血色的粘液性泡沫狀滲出液。
4診斷
急性發(fā)病的豬根據典型癥狀與病變,不難做出判斷。
慢性病例,易與豬肺疫、豬氣喘病混淆,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常用的方法是無菌采取支氣管或鼻腔分泌物和肺部病變組織,接種于鮮血營養(yǎng)瓊脂,用不溶血大腸桿菌或葡萄球菌作為保姆株與病料作交叉劃線,37~12培養(yǎng)24小時,可見在保姆株周圍出現有溶血的菌落,菌落呈圓形、光滑、邊緣整齊、溶血,鏡檢為革蘭氏陽性且兩極著色的桿菌,然后將菌落接種于PPLO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1天后,進行生化試驗。用血清1—12型兔血清作玻片凝集試驗作初步定型,再用血清1—12型兔陽性血清對分離細菌作瓊脂擴散和間接血凝試驗作最后的定型,血清學檢查能有效地發(fā)現慢性感染豬和感染群。
豬瘟檢測,采用病豬脾臟做切片,熒光抗體染色,結果可見特異性翠綠色熒光,豬瘟病原陽性。
5綜合防治技術
5.1治療
肌肉注射芐星青霉素(重癥醫(yī)方)+利巴韋林+地塞米松,視豬體大小、病情輕重,酌情給藥。
肌肉注射芪多糖+頭孢秘方+地塞米松,或者肌肉注射黃芪多糖+氟苯尼考+地塞米松,根據病情輕重,酌情給藥。
受威脅豬群,口服恩諾沙星粉、維生素c或者鹽酸嗎啉胍可溶胍可溶粉等制劑,連用5天。此外,用乳酸環(huán)丙沙星等中草藥制劑,對本病也有顯著療效。
5.2預防
堅持自繁自養(yǎng)和全進全出的原則,不從外地(或疫區(qū))引入豬只,強化局部防范,切斷疫源,杜絕疫情傳播。發(fā)現病豬,立即隔離治療,并嚴格消毒。強化免疫接種,規(guī)范操作程序,全面推行生豬程序免疫技術。為確保免疫效價,使生豬產生足夠的免疫抗體,建議用單聯疫苗免疫,其效果優(yōu)于多聯多價疫苗的效果。同時要定期投服一些有特效的預防或保健性藥物。
因病施治,科學用藥,禁止濫用藥物。生豬發(fā)病要經獸醫(yī)診治或在獸醫(yī)的指導下,針對病情,合理用藥。以免藥病不投,增加病豬毒理反應,貽誤最佳治療時機。
搞好豬場環(huán)境衛(wèi)生,及時清掃豬舍,堅持定期消毒,每星期1次,消毒藥可選用2~3種交替使用。
加強飼養(yǎng)管理,改善飼養(yǎng)環(huán)境,對豬場嚴格消毒,豬舍注意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清新,及時清理糞便等污物,盡量減少有害氣體對呼吸道的刺激和病原菌的擴散,給生豬生長發(fā)育創(chuàng)造一個適宜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