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明甫
信息技術(shù)融入學科教學是教學理念的一大變革,信息技術(shù)在教學中的運用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但應該較好地把握時機,才能使教學活動更加有效。
一、當學生對語言的理解缺乏生活積累時,教師可用信息技術(shù)手段給予幫助
我們知道,語言文字的理解是以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為基礎(chǔ)的,離開了生活體驗,即便學生對語言有所了解,那也是膚淺的、不真切的,甚至是虛偽的。
比如在學習《瀑布》一文時,葉圣陶先生用十分生動的語言描繪了瀑布的聲音——“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學生對這些語言要獲得比較準確的理解,必須對“瀑布聲”、“浪濤聲”、“松濤聲”都有過觀察和感受才能實現(xiàn),然而具有這些生活積淀的孩子可以說是少之又少。這時,我們就可以播放一些錄制的音像片段,讓學生看一看浪濤,聽一聽波濤聲;看一看松林,聽一聽松濤聲;再看一看瀑布,聽一聽瀑流聲。學生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對語言的理解就有了表象基礎(chǔ)。再組織學生朗讀,讓學生進入文章的情景之中,使學生獲得更加美妙的意象,觸發(fā)情感升華,從而感受到文章的語言美和祖國山河的壯美。
當葉圣陶先生看到那幅壯美的瀑布時,胸中油然而生贊美之情,于是情不自禁地說“好偉大呀,一座珍珠的屏”。閱讀到此的學生對于“一座珍珠的屏”未必就有真切的認識。這時,我們可以啟發(fā)學生想象,問學生“你讀了這句話仿佛看到了什么?”(瀑布從高高的山崖上流下來,水流撞擊在石頭上,濺起很多很多的小水珠,這些小水珠在陽光的照射下就像一顆顆晶瑩的珍珠,閃閃發(fā)光。)在學生對自己的想象運用語言描述以后,教師出示課件“珍珠的屏”,讓學生獲得具體事物的直觀感受。這時,教師再抓住“好偉大啊”和“一座”這兩個重點詞讓學生充滿感情地朗讀,體味語句中流露出的贊美與驚嘆之情,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
二、當學習內(nèi)容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時,教師可以利用影像資料或者網(wǎng)絡(luò)資源,給學生的生活基礎(chǔ)以鋪墊
課本中有一些文章內(nèi)容是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困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設(shè)法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架設(shè)彼此能夠通達的橋梁,從而讓學生能夠走進文本,讓文本能夠走進學生。
比如《圓明園的毀滅》一文,無論是圓明園的風貌布局,還是其中珍藏的文物珍寶,亦或圓明園被英法聯(lián)軍毀滅時的情況,在學生頭腦中都是空泛而毫無印跡的,也是他們無法想象的。學生對本文的學習,在知識、情感、態(tài)度以及思想認識能力上都不可能具備教學目標所要求的高度,這樣,我們的教學就不可能有效開展。因此,我們可以在課前利用豐富的網(wǎng)絡(luò)資源,讓學生上網(wǎng)查找資料、下載圖片、觀看電影,以豐富學生對圓明園及其毀滅的了解。為了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圓明園的景物設(shè)置,我們抓住“舉世聞名”這個詞語,讓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從文字內(nèi)容上加以了解,再通過展示Flash課件,使學生了解圓明園的大概方位及小園的分布情況,進而理解“眾星拱月”的意思,分辨哪是“星”,哪是“月”。在學生閱讀了第三、四自然段內(nèi)容以后,就問學生:“圓明園的建筑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在學生通過回憶Flash課件來想象圓明園的景象之后,來回答教師這一提問,最后教師再通過播放PPT課件,讓學生通過課件來領(lǐng)略圓明園建筑的宏偉和園內(nèi)文物的豐富,強化學生對“園林藝術(shù)的瑰寶”和“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的了解與認識,進而激發(fā)學生對圓明園的熱愛,為后面了解它的“毀滅”打下情感基礎(chǔ)。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自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喚醒學生對侵略者及其丑惡行徑的憎恨。為此,教師引述道:“多么宏偉的園林建筑,多么精美的藝術(shù)珍寶,多么珍貴的歷史文物!可它在1860年10月6日卻遭受了令世人震驚的厄運”。接著,教師請同學們齊讀最后一自然段。由于教師在引述時帶著強烈的悲情和憤慨,所以學生很自然地進入了角色。這時教師播放已準備好的電影片段,讓學生親眼見證侵略者瘋狂搶掠的罪惡行徑,又用PPT出示兩個重點句讓學生激情朗讀。至此,學生們的情感被激發(fā)出來,那種對侵略者的恨從他們的心中,從他們的朗讀中油然而生。
三、當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認識基本到位以后,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shù)手段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升華,促進學生語言和情感的同步發(fā)展
語言和情感的同步發(fā)展,在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且不可分離,若顧此而失彼,往往會使語文教學顯得枯燥無味或矯情造作。那么,利用信息技術(shù)手段在語文課堂上怎樣才能使學生既能情動又能辭發(fā)呢?
比如教學《特殊的葬禮》一文,為了讓學生獲得一種鮮明的認識,可以讓學生閱讀第三自然段,形成對塞特凱達斯瀑布過去狀況的初步認識,并從內(nèi)容中了解“雄偉壯觀”的具體描述(流量最大、洶涌、咆哮而下、滔滔不絕、一瀉千里、從天而降),再讓學生讀第五自然段,了解如今的塞特凱達斯瀑布(逐漸枯竭、無奈地低下了頭、奄奄一息、等待著消亡)。在學生對這兩部分內(nèi)容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之后,教師播放兩段錄像——雄偉壯觀的塞特凱達斯瀑布和奄奄一息的塞特凱達斯瀑布。這兩段錄像讓塞特凱達斯瀑布在學生心目中形成一種強烈的反差,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對“美”與“丑”的對比意識,喚醒了他們的正義感,激發(fā)出他們心中的惋惜之情。于是,教師提出:“如果瀑布會說話,它會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自由表達?!睂W生經(jīng)過這樣的情境設(shè)置和疏導,他們的情感投入、價值定位、語言態(tài)勢都有了較為充分的準備,為學生自由而真情地表達做好了鋪墊。
情感調(diào)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措施,善于“煽情”的教師,十分講究語文學習中的情感調(diào)動。有位教師在教學《秋天的懷念》一文時,讓學生課前充分查閱有關(guān)史鐵生的資料,給學生布設(shè)了一種史鐵生的生活底色。課堂上,她又通過閱讀、感悟、討論等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進入文本情境。這時,她開始播放一首凄婉的二胡曲,配以自己聲情并茂的朗讀,仿佛史鐵生那蒼涼的文字,是來自她自己的心靈深處。在這種音樂、圖片、朗讀共同營造的特殊環(huán)境里,學生的情感被調(diào)動,心靈被震撼了,多數(shù)孩子都哭了。教師這種綜合手段的運用,是想“從這些字眼里尋求一種滋味”,讓學生“感受那些經(jīng)歷過大苦大難的人所體味到的人生況味和所獲得的人生價值”。之后,教師讓學生在10分鐘內(nèi)寫出一個題為《面對苦難》的作文(或?qū)懕疚牡拈喿x感想)。
信息技術(shù)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不僅使我們的教學變得鮮活多姿,也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極大的改觀。
(作者單位:廣東深圳市南山區(qū)桂廟西路南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