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菁
三問表,一種自己會“說話”的表,它是表中的精靈,也是收藏的絕佳選擇。
如果你恰巧是一名鐘表發(fā)燒友,可能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因為若憑此貌似抽象的圖形判斷出:那是一只Vacheron Constantin(江詩丹頓)品牌古董三問報時懷表機芯的局部,才是最正確的答案。這個品牌、這種功能,成為國家的名片真是無上榮光。要知道,我國發(fā)給外國人的簽證上,印的可是萬里長城啊!
什么是三問表?
探求一種事物先要了解它的概念。什么是三問表(Minute RepeaterWarch)?那是一種可以通過發(fā)聲報出當前時間(精確至分)的鐘表。機芯是從打整點(一問)、報時報刻(兩問)功能發(fā)展而來。是鐘表發(fā)聲功能里一種非常復雜的系統。人們常見的三問表里面至少有兩根環(huán)狀音簧、兩把小錘子。小錘子敲擊音簧來發(fā)聲。低音(由略粗的音簧發(fā)出)代表當前小時、高低組合音代表刻鐘、余下的分鐘則由高音報出(來自細音簧),達到靠聲音表示時間(精確至分鐘)的目的。比如當你聽到:“當、當、當;丁當、丁當;丁、丁、丁、丁”,意思就是現在3:34分。會聽,是對三問表使用者最起碼的要求。這種表結構復雜,價格高昂,是典型的高復雜表。
至于當年它為何被發(fā)明出來?有個說法是:兩三百年前,歐洲的貴族(因為當時只有貴族、富商才用得起鐘表)夜里起來,想知道幾點了卻懶得點上蠟燭,他們需要一種自己會“說話”的表。當然業(yè)內還一直流傳著三問表最初是為盲人而發(fā)明的觀點,估計第一批受益者也是那些有錢的盲人。在天才制表師的巧手下,三問打簧報時表應運而生。作為一項成熟的技術,150年來鐘表三問報時的機械結構基本固定,未發(fā)生大的改變與革新。這從中國晚清宮廷的御用鐘表和100多年前江詩丹頓專為南美市場生產的黃金懷表中都能找到佐證。走上神壇
最初三問報時功能肯定是出現在懷表上,因為當時手表還沒有誕生。路易·寶璣(AL.Breguet)大師于2∞年前除了發(fā)明過陀飛輪裝置,也曾經對鐘表三問報時結構的改良與發(fā)展做出過巨大貢獻。三問表應具有撥柄(一般位于表殼左側)、通過齒數不同來區(qū)分時(12齒)、刻(4齒)分(14齒)的“拾時機構”,用以控制小錘子。還要有一個“延時輪”輪裝置,如同配重一般的功用,防止錘子敲擊過快而影響報時聲音的清晰準確。
當你推動撥柄,會發(fā)現它不是那么容易推動,需要一點點力量。因為推動過程中你已經在給整套發(fā)聲機構上條。若不推滿,有的三問表只報出不完整的時間,還有的索性不報。若推滿,請你凝視三問報時機芯,你會發(fā)現延時輪會率先旋轉起來。代表著一次鐘表報時動作的開始,然后拾時機構根據表針當前時間控制小錘打出相應的聲響。時間在1點整敲擊最少,僅一下;而12:59分敲擊最多,達32下。所以很多收藏家寧愿將表的時間調亂,就為了多聽幾聲。因為畢竟目前三問功能是高級制表業(yè)中最昂貴的功能之一,簡直聲聲都是錢。還要說明一點,因為前文提到的“撥柄”,通過它進行獨立上條,所以即使鐘表停走,三問功能也是可以正常工作的。走時和報時之間在動力來源上并沒有關聯。
如果你關注世界三大拍賣行的鐘表專場拍賣,會發(fā)現古董三問懷表的歷史成交紀錄并不是很高。即使是PatekPhilippe(百達翡麗)、江詩丹頓這樣的大牌子,通常十幾萬港幣就能搞定。而若是一只三問手表,無論是專賣店中的標價還是拍賣行的成交,大多在300萬人民幣以上。為何會有這樣大的差距?因為手表的體積要比懷表小很多。加工一枚手表三問機芯比起一枚懷表三問機芯對于工藝精度,包括最初的設計、打磨、裝配、測試等都是難上加難,而且只有極少的廠家、極少掌握三問技術的工匠及極少的產量。導致想在手腕上聽到傳奇的聲響非常不易,只屬于那些超級富商和大收藏家。
表中至尊——三問手表
三問手表領域中同樣是豐富多彩的。著名的“西敏寺”三問功能表是三問手表中的極致,它超越了傳統三問功能的兩簧兩錘,而是驚人的四簧四錘。發(fā)聲原理沒有改變,低音和高音代表的意義也與傳統三問表一致。只是在報刻時,四錘聯動,聲音效仿英國西敏寺教堂的鐘聲,四個音符,正打一遍,反打一遍,非常有音律感,仿佛演奏小曲。成為三問手表中最動聽、最感人的品種。其中Girard-Perregaux(芝柏)品牌的“歌劇院1號”、“歌劇院2號(附帶萬年歷功能)”及UlysseNardin(雅典)品牌的“成吉思汗”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四簧四錘陀飛輪三問手表。它們503萬左右的身價,即使來華展出一下都會引起表迷們的騷動。
百達翡麗的三問表中規(guī)中矩,仍是常見的兩簧兩錘。但百達翡麗非常注重三問發(fā)聲時的音效,數年前與地處洛桑的瑞士聯邦科技學院冶金學家合作,特制出一種合金,敲打它時能發(fā)出分外響亮的聲音。仿如教堂的鐘聲一樣,百達翡麗亦尊稱它為“教堂鐘聲”。而且百達翡麗的每只三問表出廠前,公司掌門——菲力·斯登(PhilippeStern)先生都要親自聆聽一下,聲音動聽方能出售。加之百達翡麗高超的機芯設計水平及結構優(yōu)化能力,導致三問表被加工得在同類產品中更小、更薄、更精美。于是造就了百達翡麗的Ref.3939在收藏領域極其被追捧的事實??胺Q“世界第一陀飛輪三問表”及“百達翡麗高復雜表的中流砥柱”,價格高得驚人,還很難買到。2008年,百達翡麗最新三問陀飛輪視窗萬年歷表——Ref.5207問世,續(xù)寫了百達翡麗在這一領域的傳奇。
中國的三問表
國產三問表是一個新興事物。起步晚,發(fā)展快,尚有差距。1995年鐘表陀飛輪裝置首先實現了國產化,這是中國人智慧的體現。2006年天津海鷗表廠率先推出國產兩問表(報時、報刻),這無論在國內還是于瑞士展出時都引起了極大關注。2007年海鷗成功研發(fā)出我國第一只三問手表。2008年北京手表廠在慶祝建廠50周年之際推出“中華陀飛輪三問表”,一躍成為目前我國國產功能最為復雜的手表。全球限量20只,玫瑰金材質,定價35萬元人民幣。雖然只是瑞士頂級同類產品十幾分之一的價格,但已經算是國產表中價格相當高的一款表,并具有里程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