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有新 焦莉莉 周開明
摘要總結(jié)了超高茬麥套稻推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高產(chǎn)栽培措施,以期進一步促進超高茬麥套稻模式的推廣。
關(guān)鍵詞超高茬麥套稻;存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34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9-0226-01
超高茬麥套稻是在麥子生長后期,將處理過的稻種人工或彌霧機直接撒播到麥田里,與麥子形成共生期,麥收時留高茬20~30cm,自然豎立,多余麥秸就地均勻撒開或就近埋入麥田的墑溝中,任其在水稻生長期間自然腐解還田。該稻作方式不育秧、不栽秧、不耕地、不燒秸稈,具有保護環(huán)境、培肥地力、省工節(jié)本、操作簡便、穩(wěn)產(chǎn)高效等優(yōu)點,深受廣大農(nóng)民的歡迎。杭集鎮(zhèn)從2003年開始進行超高茬麥套稻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應用面積逐年擴大,2008年全鎮(zhèn)超高茬麥套稻種植面積216.3hm2,平均產(chǎn)量8 100kg/hm2左右,百畝示范方平均產(chǎn)量9 225kg/hm2,用工減少15個/hm2左右,節(jié)約耕作費750~900元/hm2,增收1 200~1 500元/hm2。近幾年來,由于其推廣面積不斷擴大,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影響了推廣速度和產(chǎn)量的進一步提高。
1超高茬麥套稻存在的問題
1.1基本苗過多、過少或不勻
部分農(nóng)戶擔心基本苗不足,盲目增加播量,播種量達到90~105kg/hm2,基本苗在150萬根/hm2以上;一些農(nóng)戶秋播時麥田內(nèi)外溝系不配套,整地粗放,畦面高低不平;水稻播種時未能按畦稱種,播種不勻,出苗后不均勻;播種后不能及時灌水或1次灌水不足,連續(xù)晴天不補第2次水,造成出苗不整齊、出苗少,基本苗只有45~75萬根/hm2。
1.2雜草(稻)危害重
由于超高茬麥套稻播種后灌透水,且免耕種植,雜草出草時間長,草齡不一,草相復雜。部分農(nóng)戶不能根據(jù)田間草相選準藥劑,用藥不及時,或者因田內(nèi)畦面高低差異大、保水性差,雜草防治效果不好,雜草發(fā)生多、危害重,影響稻苗正常生長。連續(xù)多年種植超高茬麥套稻,雜草稻發(fā)生逐年增多,目前沒有藥劑防治,唯一的措施是及時進行人工拔除。極少數(shù)田塊“雜草稻”發(fā)生相當嚴重,人工拔除成本相當大,造成不同程度減產(chǎn),影響種植效益的提高。
1.3群體大,倒伏風險大
超高茬麥套稻基本苗較多,前期生長速度慢,分蘗起步遲,前、中期氮肥用量多,群體大,成穗率低;根系分布淺,如擱田擱不好,紋枯病、稻飛虱防治不到位,后期遇到大風,倒伏的風險增大,結(jié)實率和千粒重降低,導致減產(chǎn)。
2對策措施
2.1打好秋播麥田基礎(chǔ)
對準備搞超高茬麥套稻田塊,一是靠近水源;二是秋播種麥時,采用旋耕作業(yè),精細整地,內(nèi)外溝系配套,達到土垡細碎、田面整平、能灌能排;三是冬春搞好麥田化除,不用麥草寧等氯磺隆系列除草劑,麥株下腳較為清爽;四是對前茬有雜草稻的田,深旋耕10cm以上,然后整平種麥,以減輕雜草稻的發(fā)生。
2.2選用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品種
由于超高茬麥套稻播期比手插秧稻推遲,成熟期推遲,全生育期縮短5~7d。因此,應選用穗型較大、品質(zhì)較好、耐條紋葉枯病、增產(chǎn)潛力大的優(yōu)質(zhì)粳稻品種。目前,揚州地區(qū)生產(chǎn)上推廣的粳稻新品種南粳44、揚粳4038、淮稻13號等均可用于超高茬麥套稻。
2.3提高播種質(zhì)量
一是合理確定播期。要考慮到麥田灌水基本上不影響小麥灌漿結(jié)實、麥稻共生時間對小秧生長影響程度小,一般在小麥收獲前8~10d播種,收麥時小秧葉齡1.5葉左右。二是抓好種子處理。播前進行曬種、選種,并用藥劑浸種,防止惡苗病等病害。待種子破胸露白達80%左右時,淋干水分,用旱育保姆種衣劑拌種。拌種揉成顆粒狀后,按田塊按畦按面積稱種,選能手均勻播種。三是適量播種。一般大田播種量60~75kg/hm2,成苗90~120萬根/hm2。四是及時灌水。播種當天下午至傍晚灌滿溝水、淹沒高墩,次日早晨排干溝中水;如播后連續(xù)晴天高溫,隔2~3d,補1次透水,確保全苗、齊苗。
2.4早管促早發(fā)
一是及時清除田面余草。采用“久保田”類型收割機留茬20~30cm齊草收麥后,人工將余草立即入墑,以減少麥草遮光,有利于秧苗生長,降低分蘗起始蘗位。二是及時灌水。麥收后當天或次日灌滿溝水,全部濕潤土面。三是平衡追肥。麥收田面濕潤后立即施45%高濃度復合肥BB肥300~375kg/hm2;7~8d后追第2次肥,施尿素135~150kg/hm2;再隔8~10d,追尿素150~180kg/hm2,并由濕潤逐步過渡到淺水層管理,促進秧苗早發(fā)。四是移密補稀。在秧苗6~7葉時,及時進行移密補稀工作,促進全田稻苗分布均勻、平衡生長。五是適時適度擱田。分蘗期淺水促蘗,適時脫水露田,排除還原性物質(zhì)。當田間苗數(shù)達預期苗的70%~80%(300萬根/hm2左右)時落干輕擱田,反復2~3次擱好田,高峰苗控制在525萬根/hm2以內(nèi),促進根系下扎,莖稈粗壯。六是抓好后期水漿管理。孕穗期和抽穗期淺水管理,灌漿期濕潤為主,成熟前7~10d斷水。
2.5綜合防治病蟲草害
由于麥套稻前茬未進行耕作,呈自然狀態(tài),雜草發(fā)生多、
(下轉(zhuǎn)第229頁)
(上接第226頁)
危害重。各地根據(jù)雜草草相,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藥劑進行綜合防治,確保水稻安全生長。考慮到防草效果、不產(chǎn)生藥害,在小秧3.0~3.5葉時選用江蘇里下河農(nóng)科所生產(chǎn)的麥套稻田專用除草劑裕國金除1.05~1.20kg/hm2進行化除。間隔10d左右,再根據(jù)田間雜草情況,決定用藥品種,進行2次用藥;對一些雜草多、有千金子等惡性雜草的田塊,再用安全高效的千金進行防治;人工拔除殘余大草。田間一旦發(fā)現(xiàn)有雜草稻,立即人工拔除拔凈,把病蟲草危害降低到最低水平。同時,要根據(jù)當?shù)夭∠x情報,苗期防治好灰飛虱,控制條紋葉枯病的發(fā)生與危害;中、后期防治好紋枯病、稻瘟病、稻縱卷葉螟、褐飛虱、三化螟等病蟲害,把病蟲危害降低到最小限度。
2.6施好穗肥
擱好田后在中期穩(wěn)長、群體平穩(wěn)下降、葉色褪淡、葉齡余數(shù)3.0~3.5時,施好促花肥,一般施尿素150~180kg/hm2加氯化鉀105~150kg/hm2或45%高濃度復合肥225~300 kg/hm2加尿素75kg/hm2,爭足穗、大穗;對群體大、葉色深的,可少施或不施。保花肥在葉齡余數(shù)1.0~1.5時,施尿素75~120kg/hm2,減少穎花退化,提高結(jié)實率與千粒重。
3參考文獻
[1] 陸瑞平,劉建輝,湯義華,等.超高茬麥套稻單產(chǎn)700kg/666.7m2群體指標及精確定量栽培技術(shù)研究[J].中國稻米,2008(1):45-47.
[2] 凌啟鴻,張洪程,戴其根,等.水稻精確定量施氮研究[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05(1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