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魯陽
摘 要:墨家思想的整個體系,就是和諧體系。墨家和諧思想,建立在發(fā)展經(jīng)濟,分財共義的基礎(chǔ)上,他的理論基礎(chǔ)是兼愛,實現(xiàn)的關(guān)鍵在正長。墨家和諧思想直接啟動了歷史上大同思想的誕生,又是大同思想的基本內(nèi)容。今天提出構(gòu)建和諧社會,是歷史的必然。
關(guān)鍵詞:墨子;墨學(xué);和諧
中圖分類號:B2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09)01—0135—06
墨家和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墨家和論,指墨子書中直接提到“和”字之處,包括和合、和調(diào)、調(diào)和等在內(nèi),一共21處。它所涉及的,有肌膚之和,弟兄之和,吏民之和,音聲之和,還有陰陽之和,萬民之和。而廣義的墨家之和,則貫穿于全部墨論之中,墨家思想的整個體系,就是和諧體系。本文所探討的,是廣義的墨家和論。容有不當(dāng)之處,敬請方家不吝賜教,為幸。
一、和諧的基礎(chǔ)是富民
墨子理想社會的實現(xiàn),是“形政治,萬民和,國家富,財用足”,有了這個基礎(chǔ),天下“百姓皆得暖衣飽食,便寧無憂”①。這個論斷,十分重要,說明墨家的和諧有其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chǔ),那就是人民小康,國家富足,政治清明。沒有這個前提,社會的和諧和穩(wěn)定便無從談起。墨子不是“貧窮社會主義”的提倡者。在這一點上,墨子和孔子不同??追蜃诱f:“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②很明顯,孔子很重視安定,他認為不安定比貧窮更可怕。他雖然提到了“均無貧,和無寡”,但這是建立在貧窮基礎(chǔ)之上的,缺乏積極創(chuàng)業(yè)的意識。舉一個不恰當(dāng)?shù)睦?,有一段日子里,“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可是治安狀況良好,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是否就是孔夫子所說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呢?固深疑之。
墨家重視物質(zhì)生產(chǎn),強本節(jié)用,他認為,領(lǐng)導(dǎo)者的歷史使命之一,就是“天下貧,則從事乎富之”③。墨子的天下,與今天所說的人民,幾乎是同意語。他認識到人的生產(chǎn)活動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本質(zhì)特征之一,生產(chǎn)勞動,是人類特有的生產(chǎn)實踐活動?!敖袢斯膛c禽獸麋鹿飛鳥貞蟲異者也”,禽獸、麋鹿、飛鳥、貞蟲,它們的羽毛就是衣服,水草就是飲食,“雄不耕稼樹藝,雌不紡織績纴,衣食之財固已具矣”。④可是人類不同,人類是需要勞動的,“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⑤。賴即仰賴,依賴。
墨家不是一般地主張生產(chǎn),而是強調(diào)人們要敬業(yè),即“強力從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努力生產(chǎn)。當(dāng)然墨子所說的從事涉及方面極廣,不只局限于生產(chǎn)勞動,還包括各種腦力勞動,所以墨子的強力從事,還有積極工作的意思在內(nèi)。墨子把勞動看作分內(nèi)之事。對于消極怠工,不勞而獲者,墨子主張給予處罰和譴責(zé),即所謂“上得且罰之,眾聞則非之”⑥。
墨子主張:“凡天下群百工”,“使各從事其所能”⑦,簡單言之,就是各盡所能。各盡其能,各盡所能,各盡其所能,各從事其所能,本質(zhì)上并沒有差別。
空想社會主義者付立葉提出各盡所能的觀點在公元1800年之后,墨子提出各從事其所能的命題是在公元前5世紀,二者所代表的民智的開啟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差距是如此之大,也足以讓中華民族揚眉吐氣了。而且,直到今天,“各盡其所能”仍然是中國社會主義消費品分配基本原則的重要的同時也是主要的組成部分。
墨子重視糧食生產(chǎn)和儲備。五谷是“民之所仰也”,民以食為天,這個道理從古至今都是對的。有糧無糧,直接關(guān)系到社會的安定與和諧,“時年歲善,則民仁且良;時年歲兇,則民吝且惡”?!笆痴?,國之寶也”,“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皣鵁o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雹嗑褪墙裉欤Z食安全仍然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內(nèi)容。
圣人主張,“使民以時”⑨,墨子也主張“財不足則反之時”,“以時生財,固本而用財”⑩,說的都是重視和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當(dāng)時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是主業(yè),所以墨子主張把大量勞動力投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者寡,食者眾,則歲無豐”(11)。他擔(dān)心非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人口太多,“一人耕而九人處”(12),引發(fā)社會問題。
墨子重視人口生產(chǎn),他反對殺戮,強調(diào)增加人口,特別注意婚令人口的性別比,他尖銳地批評,宮墻之內(nèi)女子“多拘無夫”,而社會上的不少男子,不可避免地成了光棍漢,男女失時,人口減少,墨子將之稱之為“寡人之道”。
墨子認為,“凡回于天地之間,包于四海之內(nèi),天壤之情,陰陽之和,莫不有也”(13)。夫婦之愛,男女之情,是天經(jīng)地義,任你權(quán)傾天下,權(quán)蓋天下,也無法改變,“雖至圣不能更也”(14)。墨子特別強調(diào),“夫婦節(jié)而天地和”(15),這個提法真叫空前絕后。墨子所說“夫婦節(jié)”的“節(jié)”,不是指平民百姓的家庭生活,而是說統(tǒng)治者姬妾成群,傷了人和,也就傷了天和。
在強調(diào)強力從事,努力生產(chǎn),努力工作的同時,墨家特別強調(diào)節(jié)用,反對高消費,所限制的是統(tǒng)治者的奢華,所維護的是人民的利益,所有的衣食住行,車馬用度,都是奉給民用則止。只有“用財節(jié)”,“自養(yǎng)儉”,才能“民富國治”(16)。墨子說:“儉節(jié)則昌,淫佚則亡”(17),這高度真的無以復(fù)加了。只有毛澤東所說的“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才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
墨家主張,天下財富,應(yīng)由天下人共享。墨子說過作人的道德,是“富則見義”,“據(jù)財而不能分人者,不足為友”。(18)墨子分財共義,有兩個層次,“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貨者不能分人以祿”(19),說的是各級正長。而“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若饑則得食,寒則得衣,亂則得治,此安生生”(20)。說的是人民大眾。安生生就是安生,就是安居樂業(yè),就是和諧。重用生字,是為了湊成偶數(shù),文字和諧。
墨子主張分財共義,國家財富由天下人共之,無疑是好道德,然而墨家手中無權(quán),無法將理想付諸實現(xiàn),只能乞靈于上天和鬼神,“多財而不以分貧”(21),那會引發(fā)嚴重的不祥。
總之,墨家的和諧理念,建立在經(jīng)濟發(fā)展,物資富足的基礎(chǔ)之上。墨家主張強本節(jié)用,重視農(nóng)業(yè),關(guān)注糧食安全,關(guān)注人口生產(chǎn),關(guān)懷婚齡青年性別比問題,都有其重要意義。特別是他的有力以助人,有財以分人,有道以教人,讓天下人共享國家財富,使廣大人民饑則得食,寒則得衣,亂則得治,更是直接與社會穩(wěn)定、社會和諧相聯(lián)系。這些在中國社會主義思想史和傳統(tǒng)和諧思想史上,都有著重要地位和影響。如果我們不苛求古人的話,那么,應(yīng)該承認,這是有很高歷史文獻和思想價值的。
二、和諧的理論指導(dǎo)是兼愛
近年,構(gòu)建“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引發(fā)了方方面面的探討。談?wù)摷鎼酆秃椭C最多的墨家,自然是首當(dāng)其沖。墨家學(xué)說,有鮮明的實踐性和革命性,同時又是和諧理念的最早提出者和實踐者。所以墨家哲學(xué)同時又是和諧哲學(xué)。
兼愛在墨家政治學(xué)說和倫理思想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墨家和諧思想的理論指導(dǎo)是兼愛。
兼愛是墨家思想的一大特征,而且是主要特征之一。兼愛思想在墨家思想體系中的地位,有“十論”中其他九論所無法比擬者。孟子攻擊墨家不遺余力,卻也不得不承認,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墨家由愛出發(fā),犧牲自我,為天下謀。墨家的和諧或和論,是從兼愛生發(fā)出來的。
差異就是矛盾,是現(xiàn)代哲學(xué)說法。古人表述,還要尖銳得多。古人認為,黑白生是非,是非生吉兇。黑白就是差異,就是矛盾,古人重視微小的差異,較今人還有過之。所以,非常重視,見微而知著。至于說到政治上的平等,經(jīng)濟上的平等,恐怕得另當(dāng)別論。墨家所說的兼愛,是感情上的平等,思想上的平等,這在到處充滿矛盾的階級社會里,顯得非常的可貴。這是超越同時代人數(shù)千年的光輝思想。
墨家之所以提出兼愛,即無差別的愛,無等級的愛,平等的愛,是針對儒家的。儒家說“仁者愛人”,可是又說“親親有術(shù),尊賢有等”(22)。王引之說,這個“術(shù)”與“殺”字通。按:“殺”不是擊殺,而是收殺,即越來越小,遞減的意思。墨家兼愛,是普遍的愛,是“遠施周遍”(23)。《墨經(jīng)》中說:“無窮不害兼”(24),這個無窮,應(yīng)是時間的無窮,人的無窮,空間的無窮。墨家兼愛,“愛眾眾世與愛寡世相若”,“愛尚世與后世一若今之世”(25),他是惠及當(dāng)代,恩被后世,還惠及前人,澤及枯骨了,這才是真正的博愛呢。雖然如此,墨子還意有所不足。什么不足呢?就是不及上天?!疤熘異廴艘?,博于圣王之愛人也”(26),墨家法天,兼愛是天道,和諧當(dāng)然也是天經(jīng)地義了。
墨家的兼愛與利人相連,利人是兼愛題中應(yīng)有之意。所以,一說到仁愛,它是儒家的概念;而一說到愛利,那就是墨家的范疇。墨家的兼愛是愛與利的統(tǒng)一,而儒家的義與利則是相對立,相背離的?!墩撜Z》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27),孟子說“何必曰利”(28),對中國思想影響很大。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曾經(jīng)有過只算政治賬不算經(jīng)濟賬的年代,不能說不是這種影響的一個體現(xiàn)。墨子《大取》“圣人有愛而無利”(29),指的是儒家的話,而“無愛不利”,才是“子墨子之言”(30)?!赌印氛f“義,利也”(31)。鄧小平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是“義,利也”在當(dāng)代的經(jīng)典表述。
兼愛反對“虧人自利”(32),它是正確處理父子兄弟君臣人際國際關(guān)系的準則,它的核心,就是墨子說的:“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33)若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概括,這段話可以叫做“三視三若”,這“三視三若”,是對普天之下從天子諸侯王公大人到所有士庶臣民說的。并不是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只是天子諸侯的事,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只是低層細民的事。墨子把它運用到了上上下下所有的人。
墨家的“三視三若”包括普天之下所有的人,有《墨子·兼愛上》篇為證?!都鎼凵稀氛f,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包括父兄與君上,也包括子弟和臣下,還包括平民百姓人與人之間。當(dāng)君臣父子兄弟國家諸侯間都視人若己,那就會呈現(xiàn)國不相攻,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都能孝慈的“天下治”的和諧局面。對此,墨家還有一個標準,姑且稱之為“五不”吧,就是墨子說的:“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34)墨家“五不”,既是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原則,又是處理政治勢力之間關(guān)系的社會標準,同時還是處理國與國關(guān)系的外事準則。雖然墨子這個“五不”在他那個時代無法實現(xiàn),但它畢竟代表了人類的理想和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方向和趨勢,所以非常之可貴。
墨家兼愛,有互利性,先人后己。儒家是“推己及人”,是先己后人??鬃印凹河_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35),是以己為中心。若論思想境界,當(dāng)然還是墨家更高。
兼愛在墨家思想體系中,地位十分尊崇。尚同的君,叫做“兼君”;尚賢的士,是所謂“兼士”。墨家以天為最高權(quán)威,而天是“兼天下而有之,撽遂萬物而利之”(36),上天乃兼愛之化身。
墨家的兼愛與儒家的仁愛,都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墨家兼愛,有道德,有理想,有境界,有更多的人性關(guān)懷,有實際的物質(zhì)利益,有具體的實際操作。儒家仁愛,更多的是理想道德的提升和修養(yǎng)的提高。墨家代表沒有解決溫飽問題,沒有脫離貧困者的利益,所以他要兼相愛,交相利,內(nèi)含許多生活層面的東西,有勞動人民的相互救助行動在內(nèi)。儒家所代表的是衣食無憂者的利益,所以要求人們安貧樂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精神層面的追求是建立在堅實的現(xiàn)實生活條件之上的。
兼愛是墨家倫理規(guī)范,又是政治手段,還是墨家和諧理念的理論基礎(chǔ)。他的應(yīng)用,極為廣泛,上天入地,幾無不可。有人說,毛澤東時代的“勞資兩利”,鄧小平同志的“一國兩制”,以及現(xiàn)在的構(gòu)建和諧,“互利雙贏”,都是兼相愛交相利的當(dāng)代實踐,然也否也?我不能知。我所知者,墨家思想是和諧體系,而其理論指導(dǎo),就是兼愛。
三、天下之和責(zé)在正長
墨子有“天地和”的概念,還有“天下和”的范疇:“武王有閎夭、泰顛、南宮適、散宜生,而天下和,庶民阜。”(37)在墨子書中,由于社會是否和諧,天下是否安定,很大程度上系于正長,所以墨家對待各級正長,要求極為嚴格。
各級正長是人民之子。早于墨子的老子、孔子的書中,沒有人民這個范疇。管子書中倒是有人民二字,但管子書晚出,不足為據(jù)。墨子書中人民這個范疇出現(xiàn)20余次,大體有人口、人類和被統(tǒng)治者三重含義。從歷史上看,人民范疇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理應(yīng)屬于墨子。
《詩》說:“樂只君子,民之父母”(38),可見統(tǒng)治者以民之父母自居,這來源也甚古老了。但是墨家不一樣,墨子是把人民作為父母的,墨子說:“仁者之為天下度也,譬之無以異乎孝子之為親度也?!?39)他要各級正長為天下人民考慮,不遺余力,不遺余智,不遺余財,做人民的兒子。這對于“民之父母”的提法,是一個革命。而到了現(xiàn)當(dāng)代,還有人以父母官自命,當(dāng)然是歷史的倒退了。
各級正長要強聽治,就是勤政。墨子主張,人人都要勞動,腦力勞動是勞動,體力勞動也是勞動,強聽治和強從事,都是從事。
從事就是工作,就是干事,就是生產(chǎn)勞動,就是治理國家的活動。在墨子筆下,體力勞動是從事,腦力勞動也是從事。在墨子的理念中,庶人要竭力從事,士要竭力從事,將軍要竭力從事,三公諸侯也得竭力從事。也就是說,普通人群要勤勞,有一官半職的人,人人要勤政,天子也不例外,上天鬼神在看著你呢。
墨子有“天下分事”的概念。他把“天下分事”,運用到方方面面:早朝晚退,審理案件,處理政務(wù),是王公大人的分事;竭忠盡智,治理官府,長取財賦,充實倉稟府庫,是士人君子的分事;早出晚歸,耕稼樹藝,多打糧食,是農(nóng)夫的分事;起早睡晚,紡織績纴,是她的分事。墨家反對“不與其勞獲其實”,分事之說,意旨深遠!
是背祿向義,還是背義向祿?
孟子說:“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40)很明顯,他與孔子所說的“不義而富貴,于我如浮云”(41)有聯(lián)系,但是與墨子更有聯(lián)系。孟子用“萬鐘”,那是很高的俸祿,是直接從墨家弟子仕于衛(wèi)時原說給“千盆”結(jié)果只給了五百盆的故事來的。墨子批評那個弟子離開衛(wèi)國是嫌待遇低下。墨家另有一個弟子高石子仕于衛(wèi),三朝必進言,而言無行者,于是就離開衛(wèi)國,回到墨子處,墨子肯定,這是背祿向義。
孟子說“萬鐘”,萬鐘者,高薪也;陶淵明說五斗,五頭者,低俸也。北宋的范仲淹,有兩句詩,說是“五斗對萬鐘,所問道何如?”可見第一位的是道義,而不是薪給。人是應(yīng)該有精神、有操守的。
有段時間,討論高薪養(yǎng)廉,很熱鬧了一陣。至于高薪能不能真的養(yǎng)廉,到底還是個問號。掌控公共資源者,近水樓臺,捷足先登,還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同時不斷揭出驚天弊案,更是觸目驚心。
貪腐古稱貪墨,又叫苞苴,也是由來已久?!鞍谟形羲从兄?,故吾民罹昔所未有之害。苞苴有不可勝窮之費,故吾民有不可勝窮之憂?!?42)此誠所謂,腐敗有多大,人民所受的損害就有多大。影響和諧社會之構(gòu)建者,莫此為甚。有足財而無足心,向為墨家所不齒。
墨家自苦為極,反對吃喝無度。墨子認為,財富虛于待客,是國之大患。墨子并不一般地反對宴請接待,他說,如果出現(xiàn)了“外無以應(yīng)待諸侯之賓客”(43)的現(xiàn)象,那么這個國家離國將不國也就不遠了。與這句話緊密相連的下一句是“內(nèi)無以食饑衣寒將養(yǎng)老弱”(44),那么這個國家更是非立亡不可。墨子認為,“民力盡于無用,財寶虛于待客”(45),是國家的大患。
“虛于待客”的“虛”,就是虛耗的虛。說的是國家財富都被吃掉了。食前方丈,墨家所惡?!笆城胺秸伞弊钤缫娪凇睹献印?,其實孟子是在用典,這個典故就在《墨子·辭過》篇。墨子時代,統(tǒng)治階級生活浮華泰奢,“厚作斂于百姓,以為美食……大國累百器,小國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視,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46)。上者不堪其樂,下者不堪其死,貧富不均,馬上就是嚴重的社會問題,墨子是從下層勞苦人民的視角看問題的。
至于墨家團隊內(nèi)部,同門之間,那也是省吃儉用。耕柱是墨子門下優(yōu)秀弟子,有千里馬之目,受墨子推薦,到楚國做官,二三子過之,就是墨子派人去考察,耕柱“食之三升,客之不厚”(47)。
為什么“食之三升”就是“客之不厚”?原來這不是正常的吃糧標準,而是城守作戰(zhàn)最困難的時候,即“救死之時”勒緊腰帶,拼死作戰(zhàn),這才叫自苦為極。那時正常的口糧標準是多少呢?是一斗。
墨家不在吃喝上下功夫,只在發(fā)展上做文章,精神高尚,足堪嘉許。
墨家主張,凡是增加了支出,就是消耗了人民的銀子,就得辦成事情。否則,就是損害了人民的切身利益。墨子說:“諸加費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為”(48)。這是墨家一個很重要的命題,至今仍然有著重要的意義。墨子這句話,在墨子書中一共出現(xiàn)三次,可見其強調(diào)之殷。今天的時代,較之墨子時代,進步了許多,也復(fù)雜了許多,各種費用,比如什么亂收費,亂罰款,請客吃飯,參觀考察,五花八門,令人頭暈?zāi)垦#墒怯媚印爸T加費”一語以蔽之,也足夠了。
改革要深入,開放要擴大,經(jīng)濟要發(fā)展,社會要和諧,四者之間,有結(jié)合部,結(jié)合部的所在,就是人民群眾的利益。只有堅持科學(xué)發(fā)展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高尚的價值觀,正確的政績觀,才能真正糾正各種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fēng)。墨子所說的“諸加費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為”,其核心是保護人民群眾利益,這是值得當(dāng)今廉正文化、糾風(fēng)文化、和諧文化深入探討的課題。
墨子早在2400年以前就指出,一天下之和,責(zé)在各級正長。所以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教育干部,造就和諧干部,也是當(dāng)務(wù)之急。
四、和諧勝境,世界大同
從構(gòu)建和諧社會起,進而有和諧世界之說。什么是和諧世界?筆者認為,就是大同世界。而大同世界的理想,從本源上說,是起于墨家的。
儒家有關(guān)于大同的經(jīng)典敘述,見于《禮記·禮運》: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
尚同的范疇,出于墨家;大同的范疇,出于儒家。不過,大同這個范疇,不是憑空來的,顯然,它是受尚同概念啟發(fā)而來。
對于墨家的尚賢、尚同,毛澤東有所評價。毛澤東認為,對待干部,主要是靠教育和社會實踐,而不是實行什么尚賢尚同。而對于大同的理念,毛澤東卻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認為,經(jīng)過他本人和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成為“一種可能”。而在此以前,“沒有也不可能”有人“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49)現(xiàn)在的關(guān)于和諧世界的構(gòu)想,與毛澤東關(guān)于大同世界的思想一脈相承。
關(guān)于《禮記·禮運篇》成書時代,學(xué)術(shù)界有不同說法。筆者的看法是,《禮運》關(guān)于“大同”的一段話,決非孔子所說,也不是子游的話,雖然這段話同時還見于《孔子家語》。他不是出于子游一派,只能出于孟子以后,而且時代會更晚,這從他的內(nèi)容和文字風(fēng)格,可以看出來。
南宋的呂祖謙,在給朱熹的書信中,正確地指出《禮運》大同是墨氏之論,可他并沒有展開論述,詳為論證。這也難怪。要知他寫書的對象是誰?是朱熹,過去說是大儒,今天說是大文獻學(xué)家,才不世出,讀人間未見書,讀人間已見書,與這樣的大家論學(xué),原本不須那么具體而微的。
近人馬非白、蒙文通等,有《禮運》大同說與墨子書義多符,語句亦不甚遠的說法。無疑是正確的。
墨家尚賢,“選賢與能”是從墨家來?!抖Y運》在“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之下,緊接選賢與能,后世儒家解釋,常將其與選拔天下最高負責(zé)人及禪讓制度相聯(lián)系,所謂隆替無常期,禪代非一族,英才處萬乘,高勳御四海,大庇黎元,光憲宅區(qū),就是公天下,否則就是私天下。不論才與不才,賢與不肖,傳諸子孫,就是私天下。這種思想,反映了人們追求民主政治的朦朧意識,在大道之行,選賢與能的理解上,占有優(yōu)勢地位。然而盡管如此,選拔各級賢能官員,仍然是人們的正常理解。所以,選賢與能出于墨家,當(dāng)無可疑。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語出孟子。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0),《禮運》是變化孟子之語而用之??墒?,且莫忘記,孟子的話是出于《墨子》的《兼愛篇》。墨子有“交孝”的說法,而且主張先人后己。孟子是從墨子來的,只是主張先己后人?!抖Y運》用孟子的話,不分先后。但論其源,都與墨家的《兼愛》有關(guān)。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對墨子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孟子在“幼吾幼”之后還有三句話,很有意思。一句是“可運于掌”(51),即推己及人,天下歸心。一句是“恩及禽獸而功不至百姓”(52),說的大養(yǎng)其寵物和動物保護,但有相當(dāng)部分人民沒有脫貧,啼饑號寒。還有一句是“挾太山以超北?!?53),這是從墨子《兼愛中》篇的“挈太山而越河濟”(54)而來。所以,孟子的話是從墨子來的。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獨孤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大體上也是從墨子來的。墨子《兼愛中》說:“老而無子者,有所得終其壽。連獨無兄弟者,有所雜于生人之間,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長?!?55)試比較二者,《禮運》所說,只是文字更加整齊和文雅,而他的基本部分自墨家來,實無可疑。
“男有分,女有歸”。注家以男有分的“分”為職分,那是注錯了。這里的男女,指下層勞動人民。這個分,在墨子書里叫分事。在墨子故里河南魯山,現(xiàn)在還保存著這種用法,叫做應(yīng)分。在墨子筆下,男有分,女也有分。男有分,就是耕稼樹藝,就是“壯有為”。女子出嫁叫歸,《詩》說“之子于歸,宜其室家”(56),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墨子重視人口生產(chǎn),主張適時婚嫁。墨子又主張男女平等,男有分,女也有分。女子的分事就是紡織績纴?!抖Y運》不主張婦女從事勞動,把婦女只看做生育機器。在意識形態(tài)和識見上比墨子低,顯然,其社會地位比墨子高,時代較墨子為晚。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這是墨子“有財以分人”的翻版;“力惡其不出于己也,不必為己”,則是墨子“有力以助人”的紬譯。只不過,一為白話,一為雅言,墨子是散文,禮運用偶文,可見二者只有文野之分,先后之別。并無實質(zhì)的不同。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宋人衛(wèi)諟《禮記集說》謂:“所講者誠信,所修者和睦,有能必位,亂賊何起”(57),其說迂遠,隔靴搔癢。實際上《禮運》的話出自《墨子》的《兼愛上》篇:
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之身若視其身,誰賊?故盜賊無有。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之家若其家,誰亂?視人之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國家,諸侯之相攻國者,無有。
甚至《禮運》的作者在結(jié)束語上也與墨家相一致。墨子說“若此,則天下治”(58),《禮運》說“是謂大同”。所以,《禮運》的作者,相當(dāng)熟悉墨子著作和墨子思想,用雅言概括升華改造墨子,成為不朽的傳世新作。
墨家的兼愛,直接啟動了大同思想的誕生;和諧世界的提出,更是找到了實現(xiàn)大同世界的坦途。甚可喜者,是中華民族對和諧世界已進入運作階段,此誠天下幸事。對此,只有“任重道遠”四字,差可表達。
古代思想家,沒有一個像墨子這樣重視并系統(tǒng)地論述和諧思想,全部墨家論述,處處貫穿著和諧思想。墨家和諧思想,建立在發(fā)展經(jīng)濟、分財共義的基礎(chǔ)上,他的理論基礎(chǔ)是兼愛,實現(xiàn)的關(guān)鍵在正長。墨家和諧思想直接啟動了歷史上大同思想的誕生,又是大同思想的基本內(nèi)容。今天提出構(gòu)建和諧社會,是歷史的必然。能夠提出和諧世界,并且進入可運作階段,是要能力和實力的,因此這是中華民族民族復(fù)興史上的盛事和幸事。
注釋
①(36)《墨子·天志中》。
②《論語·季氏》。
③(39)《墨子·節(jié)葬下》。
④⑤《墨子·非樂上》。
⑥《墨子·尚同下》。
⑦(48)《墨子·節(jié)用中》。
⑧⑩(11)(45)《墨子·七患》。
⑨《論語·學(xué)而》。
(12)《墨子·貴義》。
(13)(14)(15)(16)(17)《墨子·辭過》。
(18)《墨子·修身》。
(19)《墨子·尚賢中》。
(20)《墨子·尚賢下》。
(21)《墨子·魯問》。
(22)(23)《墨子·非儒下》。
(24)《墨子·經(jīng)下》。
(25)(26)(29)(30)《墨子·大取》。
(27)《論語·里仁》
(28)(50)(51)(52)(53)《孟子·梁惠王上》。
(31)《墨子·經(jīng)上》。
(32)《墨子·非攻上》。
(33)(34)(54)(55)《墨子·兼愛中》。
(35)《論語·雍也》。
(37)《墨子·尚賢下》。
(38)《詩·小雅·南山有臺》。
(40)《孟子·告子上》。
(41)《論語·述而》。
(42)《宋史》卷四百一十。
(43)(44)《墨子·非命上》。
(46)《墨子·辭過》。
(47)《墨子·耕柱》。
(49)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56)《詩·周南·桃夭》。
(57)衛(wèi)諟:《禮記集說》。
(58)《墨子·兼愛上》。
責(zé)任編輯:涵 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