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蘭 劉 芳
急慢性腸炎是臨床常見病,邯鄲市解放軍285醫(yī)院采用腹針配合磁振熱療治療60例腸炎患者,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60例中,男35例 ,女25例; 最小10歲 ,最大66歲;病程最短2 d, 最長5年。臨床共同癥狀:腹痛、腹瀉、大便瀉下稀薄,呈黃色或黃綠色,混有少量黏液及食物殘渣,每日大便4~6次以上,日久不愈,并伴有面色黃白,全身乏力,脈沉細緩,舌苔淡白,嘔吐腹脹,食欲不振。
1.2治療方法(1)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滑肉門(雙)、外陵(雙)、臍四邊穴、梁門,患者平臥,暴露腹部,選用40號
1.5~2寸腹針,常規(guī)皮膚消毒,避開毛孔、血管、動作輕緩,針尖抵達預計的深度時,一般采用捻轉(zhuǎn)不提插,留針30 min,1次/d,10次為1個療程。然后配合日本伊藤公司生產(chǎn)的1-1M-202型溫熱磁振熱治療機,長40 cm,寬30厘米的兩個導子以神闕部位為中心上下對置,1次/d,10次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統(tǒng)計療效。
2 治療結(jié)果 治療后飲食、大便、精神均恢復正常為治愈,計52例,治療后大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為好轉(zhuǎn),計8例,總有效率為100%。
3病例介紹
2.1急性胃腸炎患者女,30歲,2007年7月24日就診?;颊哂? d前誤食變質(zhì)飯菜,2 h后出現(xiàn)腹痛、腹瀉、惡心、嘔吐,腹瀉水樣黏液便,1小時2~3次,口服氟哌酸、吡哌酸兩天不見好轉(zhuǎn)。查體:急性痛苦面容,體溫37℃,血壓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便常規(guī)有白細胞,患者明顯口干,脈象細數(shù),皮膚彈性差,診斷為急性腸炎伴中度脫水。按上法治療1次后,腹痛明顯減輕,大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經(jīng)過3次治療后,飲食及排便恢復正常,各種癥狀基本消失。
2.2慢性腸炎 患者男, 45歲, 本院干部。患慢性腸炎5年?;颊?年來,腹痛、腹瀉反復發(fā)作,每天天明前均要腹瀉一次,每天大便均在3次以上,時好時壞,日久不愈。多家醫(yī)院診斷為慢性腸炎,曾服用中藥、西藥效果不佳,查體臍周及左下腹有輕度壓痛,面色黃而瘦,全身乏力,營養(yǎng)欠佳,心肝脾胃未見異常,穴取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滑肉門(雙)、外陵(雙)、梁門(雙)、臍四邊穴、針刺時遵循三步法,針尖刺至地部,留針30 min,然后磁療兩導子上下對置20 min,治療2次后明顯減輕,大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經(jīng)過15次治療后痊愈,隨訪3年未復發(fā)。
4 體會
泄瀉之本是由于脾胃,脾胃弱者因虛而瀉,因瀉所以愈虛,愈虛則關門不固,方中中脘、下脘均屬胃脘,兩穴含有理中焦調(diào)升降的作用,氣海為氣之海,關元培腎固本,因此四穴含有以后天養(yǎng)先天之意,故名引氣歸元,有治心肺、調(diào)脾胃、補肝腎的功能,滑肉門、外陵左右共四穴,可通調(diào)氣血,疏理經(jīng)氣,是引臟腑之氣向全身布散的妙穴。故稱腹四關與引氣歸元合用,具有通調(diào)臟腑之功,梁門是治療納差、大腸滑瀉、胃腸病的常用穴,臍四邊穴是經(jīng)外奇穴,是急慢性腸炎常用穴,配合磁振熱治療,從而達到散寒、止瀉止痛、收斂之效。腹針治療急慢性腸炎具有安全簡便、易行,見效快無不良反應的特點,且治療過程中無疼痛,無服藥之苦,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廣。對于急性腸炎患者,需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對于循環(huán)衰竭、腎功能衰竭,疑為出血性腸炎或愈后不佳的危重患者,需要及時采取搶救措施,對于慢性腸炎患者重點要排除下消化道占位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