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崇陽
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為“國學”正名
蔣國保
舒蕪先生近日發(fā)表《“國學”質(zhì)疑》,對當前的“國學”熱提出質(zhì)疑。我認為最值得在這里重提的,是他對于當前亂用“國學”的批評。當今學者所談的“國學”,多是將它視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名詞來談,這就難免引起一系列認識混亂,以至于“國學”泛濫,不但整體地研究中國文化被視同于研究“國學”,而且研究某一門中國學問也視同于研究“國學”,甚至將研究某一門中國學問中的某一分支學問也視同于研究“國學”。所謂“國學”的種種泛濫,所產(chǎn)生的直接的后果,就是“國學大師”的嚴重貶值。這種名實嚴重背離的現(xiàn)象如不改變,將直接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復(fù)興事業(yè)。所以,為“國學”正名,并不是無足輕重的文字游戲。
舒蕪先生對“國學”熱的批評自有其價值取向,但我下面就舒蕪先生的觀點提出不同看法,不是基于價值取向所做出的反批評。我要同舒蕪先生商榷的主要是關(guān)于“國學”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問題。
章太炎先生一生多次演講國學, 1910年他在日本刊行《國故論衡》,此后他又出版《國學概論》,晚年在蘇州國學講習會的演講則整理為《國學講演錄》。只要翻閱這三部著作,一眼就可以看出,太炎先生心目中的“國學”,具體就是指我國固有的小學(文字學)、經(jīng)學、史學、諸子學、文學,并非泛指一切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文化。
錢穆著有《國學概論》,他特意申明:雖然“時賢或以經(jīng)、史、子、集編論國學,如章氏《國學概論》講演之例”,但他不仿照此例以論“國學”,而是重在論述“二千年來本國學術(shù)思想界流轉(zhuǎn)變遷之大勢”。可是,只要我們看看其著目錄,就能明白其所謂“國學”,只是限定在經(jīng)學與諸子學,在外延上比較狹窄,與太炎先生所謂“國學”在內(nèi)涵上并非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
馬一浮的《泰和會語》中有一篇名曰《楷定國學名義》,馬一浮似乎以“國學”為“經(jīng)學”,但他又強調(diào)“六藝統(tǒng)諸子”“六藝統(tǒng)四部”,所以他實際上是以“國學”代表我國一切固有的學術(shù)。具體就是指由四部(經(jīng)、史、子、集)所包含的小學(文字學)、經(jīng)學、諸子學、文學、史學,并不包括科學等其他學問。
因此,所謂“國學”,固然不是泛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也不是特指儒家學術(shù),應(yīng)該說它是用來統(tǒng)稱中國傳統(tǒng)人文學科范圍內(nèi)的學術(shù)。
(節(jié)選自《新華文摘》2006年第20期)
1. 下列不屬于作者為“國學”正名的原因的一項是
A. 當今學者多是將“國學”視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名詞,這就難免引起一系列認識混亂。
B. 在“國學”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問題上,本文作者對舒蕪的觀點不能認同。
C.“國學”泛濫,“國學大師”嚴重貶值,將直接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復(fù)興事業(yè)。
D. 本文作者蔣國保和舒蕪在“國學熱”問題上,所持的價值取向明顯不同。
2.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錢穆所謂的“國學”, 具體就是指我國固有的文字學、經(jīng)學、史學、諸子學、文學。
B. 章太炎所謂的“國學”只包括經(jīng)學與諸子學,不包括史學、文學,外延比較小。
C. 馬一浮所謂的“國學” 包括文字學、經(jīng)學、諸子學、文學、史學,與錢穆基本相同。
D. 本文作者認為,“國學” 并非泛指一切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文化,應(yīng)該用來統(tǒng)稱中國傳統(tǒng)人文學科范圍內(nèi)的學術(shù)。
3. 根據(jù)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舒蕪認為“國學”特指儒家經(jīng)典,這一說法有些矯枉過正。
B. 錢穆、章太炎都著有《國學概論》,但錢穆的著作要早于章太炎。
C. 章太炎、馬一浮、錢穆對“國學”的認識應(yīng)該是比較具有權(quán)威性的。
D. 在當今探討“國學”的概念,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復(fù)興事業(yè)有積極的意義。
二、 閱讀下文,完成第4~8題。
于公者,少任俠喜拳勇,力能持二壺,高作旋風舞。崇禎間,殿試在都,仆疫不起,患之,會市上有善卜者,能決人生死,將代問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問仆病乎?”公駭應(yīng)之。曰:“病者無害,君可危?!惫俗圆?。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當死?!惫@詫良久。卜者從容曰:“鄙人有小術(shù),報我十金,當代禳之?!惫阅钌酪讯?術(shù)豈能解,不應(yīng)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費,勿悔,勿悔!”愛公者皆為之懼,勸罄橐以哀之,公不聽。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靜以覘之,終日無恙。至夜,闔戶挑燈,忽聞窗隙 聲。急視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則高如人。公捉劍起,急擊之,飄忽未中。遂遽小,復(fù)尋窗隙,意欲遁去。公急斫之,應(yīng)手而倒,燭之,則紙人,已腰斷矣。公不敢臥,又坐待之。
逾時,一物穿窗入,怪獰如鬼。才及地,急擊之,斷而為兩,皆蠕動,恐其復(fù)起,又連擊之,劍劍皆中,其聲不軟。審視,則土偶,片片已碎。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
久之,聞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欞,房壁振搖,其勢欲傾。公懼復(fù)壓,計不如出而斗之,遂奔而出。見一巨鬼,高與檐齊,手弓而腰矢。公方駭,鬼則彎矣。公以劍撥矢,矢墮。欲擊之,則又彎矣,公急躍避,矢貫于壁。鬼怒甚,拔佩刀,揮如風,望公力劈。公猱進,出其股間,削鬼中踝,鏗然有聲。鬼益怒,吼如雷,轉(zhuǎn)身復(fù)剁。公又伏身入,猛斫之,亦鏗然有聲。鬼仆而僵。燭之,則一木偶,劍擊處皆有血。公因秉燭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術(shù)也。
次日,遍告交知,與共詣卜所,卜人遙見公,瞥不可見?;蛟?“此翳形術(shù)也,犬血可破?!惫缪?戒備而往,乃執(zhí)有司而殺之。
異史氏曰:“嘗謂買卜為一癡。世之講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幾人?卜之而爽,猶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將至,將復(fù)如何?況有借人命以神其術(shù)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選自《聊齋志異》)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報我十金,當代禳之禳:驅(qū)除
B. 勸罄橐以哀之罄:用盡
C. 公端坐旅舍,靜以覘之 覘:察看
D. 公方駭,鬼則彎矣 彎:彎腰
5. 以下各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于公“有膽識”的一組是
①能持二壺,高作旋風舞
②自念生死已定,術(shù)豈能解
③端坐旅舍,靜以覘之
④急視之,一小人荷戈入
⑤懼復(fù)壓,計不如出而斗之
⑥如言,戒備而往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⑥ D. ①④⑤
6. 聯(lián)系全文看,下列對文末“異史氏”一段話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對花錢請人占卜自己前途命運的行為持否定的態(tài)度。
B. 認為世界上沒有幾個人能夠準確無誤地預(yù)知別人的生死。
C. 認為如果術(shù)士能夠準確地預(yù)知人的生死,對人還是有所幫助的。
D. 啟示后人,尤其應(yīng)該提防那些為了神乎其術(shù)而謀害別人性命的人。
7.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于公從小就愛打抱不平,喜歡拳腳功夫,經(jīng)常和人斗勇;他富有膽識,很有主見,不迷信所謂的法術(shù),盡管術(shù)士危言聳聽,朋友好心相勸,他卻絲毫不為所動。
B. 慣于訛詐的術(shù)士用心險惡,詐騙不到于公的錢財,竟然差遣“鬼怪”去謀害于公,以顯示其占卜的靈驗。但最終落得個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的結(jié)果。
C. 面對即將降臨的災(zāi)禍,于公有充分的精神準備,而且善于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巨鬼高與檐齊,于公就穿插于巨鬼的兩腿之間,揮劍削其腳踝,使巨鬼失去了優(yōu)勢。
D. 當覺察到所謂的鬼怪是那個手段毒辣的術(shù)士所差遣之后,于公第二天邀集所有的朋友一起到卜卦人的住所,經(jīng)過斗智斗勇,將他抓獲并交給官府處死,為民除了一害。
8.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仆疫不起,患之,會市上有善卜者,能決人生死,將代問之。
(2)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術(shù)也。
三、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思二首(其一)
賈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黃,
桃花歷亂李花香。
東風不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長。
〔注〕此詩是作者在唐肅宗時因事被貶為岳州司馬期間所作。
9. 分析最后一句中“偏”字的表達效果。
10. 詩的前兩句展現(xiàn)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對表達主旨有什么作用?
四、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
海邊的白蝴蝶
林清玄
①我和兩個朋友一起去海邊拍照、寫生,朋友中一位是攝影家,一位是畫家,他們同時為海邊的荒村、廢船、枯枝的美驚嘆而感動了,白凈綿長的沙灘反而被忽視。我看到他們拿出相機和素描簿,坐在廢船頭工作,那樣深情而專注,我想到,通常我們都為有生機的事物感到美好,眼前的事物生機早已斷喪,為什么還會覺得美呢?恐怕我們感受到的是時間,以及無常、孤寂的美吧!
②然后,我得到一個結(jié)論:一個人如果愿意時常保有尋覓美好感覺的心,那么在事物的變遷之中,不論是生機盎然或枯落沉寂都可以看見美,那美的原不在事物,而在心靈、感覺,乃至眼睛。
③正在思維的時候,攝影家驚呼起來:“呀!蝴蝶!一群白蝴蝶?!彼贿吔兄?一邊立刻跳起來,往海岸奔去。
④往他奔跑的方向看去,果然有七八只白影在沙灘上追逐,這也使我感到訝異,海邊哪來的蝴蝶呢?既沒有植物,也沒有花,風勢又如此狂亂。但那些白蝴蝶上下翻轉(zhuǎn)地飛舞,確實是非常美的,怪不得攝影家跑那么快,如果能拍到一張白蝴蝶在海浪上飛的照片,就不枉此行了。
⑤我看到攝影家站在白蝴蝶邊凝視,并未舉起相機,他撲上去抓住其中的一只,那些畫面仿佛是影片里,無聲、慢動作的剪影。
⑥接著,攝影家用慢動作走回來了,海邊的白蝴蝶還在他的后面飛。
⑦“拍到了沒?”我問他。
⑧他頹然地張開右手,是他剛剛抓到的蝴蝶。我們?nèi)送瑫r大笑起來,原來他抓到的不是白蝴蝶,而是一片白色的紙片。紙片原是沙灘上的垃圾,被海風吹舞,遠遠看,就像一群白蝴蝶在海面飛。
⑨真相往往是這樣無情的。
⑩我對攝影家說:“你如果不跑過去看,到現(xiàn)在我們都還以為是白蝴蝶呢!”
(11)確實,在視覺上,垃圾紙片與白蝴蝶是一模一樣,無法分別的,我們的美的感應(yīng),與其說來自視覺,還不如說來自想象。當我們看到“白蝴蝶在海上飛”和“垃圾紙在海上飛”,不論畫面或視覺是等同的,差異的是我們的想象。
(12)這更使我想到感官的感受原是非實的,我們許多時候是受著感官的蒙騙。
(13)其實在生活里,把紙片看成白蝴蝶也是常有的事呀!
(14)結(jié)婚前,女朋友都是白蝴蝶,結(jié)婚后,發(fā)現(xiàn)不過是一張紙片。
(15)好朋友原來都是白蝴蝶,在斷交反目時,才看清是紙片。
(16)未寫完的詩、沒有結(jié)局的戀情、被驚醒的夢、在對山看不清楚的莊園、緣盡情未了的故事,都是在生命大海邊飛舞的白蝴蝶,不一定要快步跑去看清。只要表達了,有結(jié)局了,不再流動思慕了,那時便立刻停格,成為紙片。
(17)我回到家里,坐在書房遠望著北海的方向,想想,就在今天的午后,我還坐在北海的海岸吹海風,看到白色的蝴蝶——喔,不!白色的紙片——隨風飛舞,現(xiàn)在,這些好像真實經(jīng)驗過的,都隨風成為幻影。或者,會在某一個夢里飛來,或者,在某一個海邊,在某一世,也會有蝴蝶的感覺。
(18)唉唉!一只真的白蝴蝶,現(xiàn)在就在我種的一盆紫茉莉上吸花蜜哩!你信不信?你信!恭喜你,你是有美感的人,在人生的大海邊,你會時??匆姲缀w進飛出。你不信?也恭喜你,你是重實際的人,在人生的大海邊,你會時??觳郊残?去找到紙片與蝴蝶的真相。
(選自《林清玄散文集》)
11. 文章開頭寫攝影家和畫家同時為海邊的荒村、廢船、枯枝的美驚嘆而感動,有何作用?
12. 請結(jié)合上下文,解釋文中劃線句子的含義。
(1)我們的美的感應(yīng),與其說來自視覺,還不如說來自想象。
(2)在生命大海邊飛舞的白蝴蝶,不一定要快步跑去看清。
13. 第④段說“那些白蝴蝶上下翻轉(zhuǎn)地飛舞,確實是非常美的”,明明是白色的紙片,卻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14. 文章結(jié)尾的“信”與“不信”分別具有怎樣的含意?這一段有何作用?
〔命題者系河北省唐山市豐潤車軸山中學高級教師省骨干教師、唐山市兼職語文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