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巧超 湯金波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語文課堂上進行讀和寫的有機訓練,日益受到重視。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讀中悟?qū)?,讀中學寫,以讀引寫,成了許多一線語文教師經(jīng)常思考的問題。
隨文練筆作為一種特殊的讀寫訓練,以文本為范本,融讀寫為一體,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深受師生歡迎。筆者試就隨文練筆的入手,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體味言語形式,從形式的模仿上入手
抓住文本中生動、經(jīng)典的句式和段式,如:比喻句式、擬人句式、反問句式、排比句段、承接句段等一些形式感較強,表達效果獨特的句段進行反復體味。通過大量的形式仿寫構成意義集合,幫助學生把握言語運用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
如《金色的草地》(人教版課標本‘三上)結尾處有這么一段話:“多么可愛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從那時起,蒲公英成了我們最喜愛的一種花。它和我們一起睡覺,和我們一起起床?!?/p>
這是一段充滿童趣和詩意的文本語言,對它進行形式上的仿寫練習,不僅有助于體驗飽含在句式中的情趣,而且對豐富學生相對貧乏的抒情語言范式具有一定價值。為此,我安排了如下仿句練習:
家是溫暖的港灣,多么______的媽媽,多么______爸爸,每當看到他們______的身影,我便會______。
這個訓練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穿插進行,既是語言訓練,又為學生表達感恩的情懷提供了言語訓練的平臺。
當然,言語形式之所以具有生動的表現(xiàn)力,是因為它與語境相適切,如果將其與語境剝離,訓練枯燥,學生難以接受不說,也失去了體味語言、積淀語感的意義。好的隨文練筆能夠與課文閱讀融為一體,與文本理解相輔相成,在課文語境中進行語實踐,既能深化文本理解與言語感悟,又能積累形式,遷移運用。
二、篩選言語素材,從素材的遷移上入手
找準文本中某些精彩的言語素材,將其提取出來,用來表現(xiàn)其他生活情境,這種言語“遷移”對學生語言學習的意義非常重要,因為這樣的“遷移”過程是兩種情境疊加狀態(tài)下,對言語材料的理解與判別。再者,“遷移”過程也是兩種情境比較狀態(tài)下,對言語材料的調(diào)適與重組。這是學生對課文言語的內(nèi)化與重新建構,其積累意義運大于傳統(tǒng)的讀讀、背背。筆者認為,篩選言語素材應遵循以下二點原則:
1.言語素材具有示范性,文字的表達應該是細膩、傳神的,在表現(xiàn)某一事物(主題)方面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值得學生借鑒。
2.言語素材具有可操作性。即:文字的表達內(nèi)容具有現(xiàn)實意義、遷移價值。其所傳達的情,展示的境,現(xiàn)階段學生也曾經(jīng)歷、體驗,但往往表達不出,表達不好,有必要進行學習積累、補充豐富。那些遠離學生生活、認知的言語,即使表達再精妙,現(xiàn)階段也不宜作為仿用的素材。
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人教版課標本‘六上)一文中有一大段描寫伯父魯迅神情的言語素材:“這時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見,而且現(xiàn)在也清清楚楚地記得,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變得那么嚴肅。他沒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這段語句精煉、傳神,學生的生活中也不乏遇到過這樣的人或情景,但他們的表達往往是粗線條的,缺乏細節(jié)。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言語素材的貧乏無疑是主要原因。為此,我設計了如下隨文訓練:
1.細品文本言語。劃出描寫伯父魯迅先生神情的語句,反復朗讀,揣摩魯迅先生從“慈祥的愉快的表情”變得“那么嚴肅”的心理背景,使學生品讀到語言文字背后的內(nèi)涵。
2.理解與內(nèi)化。如果想要表現(xiàn)一個人神情的變化,文中哪些語句可以選用?哪些語句需要進行改動?哪些語句不可以選用?說說自己的理由。提出一個不同的語境,引發(fā)認知沖突,實現(xiàn)已有生活經(jīng)驗與文本語義之間的碰撞,最終達成理解內(nèi)化。
3.言語素材遷移。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作神情變化的演示,學生選用相關語句進行描繪。
下面是一篇學生的課堂練筆,言語學習的價值可見一斑。
這時候,我猛然發(fā)現(xiàn),老師的臉上不再有那種親切的愉快的表情了,變得那么嚴肅。他沒有回答我,只是把一封拆過的信遞到我手掌上,半天沒動,最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保雍诓糠譃閺恼n文選用的詞句)
三、提取言語信息,從內(nèi)容的重構上入手
教師提取文本言語信息進行重新組合,使文本的主題得到多角度的內(nèi)容重構。通過種種言語實踐,深化文本理解,訓練語文思維,滿足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燃起的表達欲望。
1.未盡之意處——補寫: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讓讀者自由想象的空間,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的體驗,去補“空間”。如學習《丑小鴨》一課時,課文中講到丑小鴨來到世界上,除了媽媽疼愛她,誰都欺負她。媽媽到底是怎樣疼愛丑小鴨的,文中沒有寫,可引導學生憑借想象,擴充情節(jié)寫一段話,去補充情節(jié)這個“空間”。
2.后續(xù)事件處——續(xù)寫:好文章的結尾往往是意猶未盡。如《小攝影師》中的男孩給高爾基照成相了嗎?《窮人》的故事會怎樣發(fā)展?這些均可作為續(xù)寫的材料。
3.變換敘述方式——改寫:如《一定要爭氣》中有一段描寫童第周刻苦學習,我們就可以以童第周的身份寫一寫童第周是怎樣刻苦學習的。又如《山行》一詩,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秋日楓山林中的美景畫,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jù)古詩去想象,然后寫成一段話。《畫》《鋤禾》等都能進行這樣的練筆。
4.行文簡略處——擴寫:《爬天都峰》中有這樣一段話:“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頂。”作者簡略地處理了自己和老爺爺爬山過程的描寫。教師可依此作為擴寫的材料,要求學生抓住人物的行動、神情等細節(jié)進行想象,繼而形成練筆。
四、習得言語表述方法,從方法的運用上入手
文本言語的表述方式實質(zhì)上是一種思維的方法。教師要強調(diào)讀對寫的指導作用,在文本閱讀中理清層次,理解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練筆時才不至于走樣,方法運用才能成功。杭州陸虹老師在《花鐘》課上的隨文練筆環(huán)節(jié)就是典型的一例:
陸老師先讓學生欣賞書上所描述的花鐘,在感受花鐘神奇和美麗的同時,也讓學生充分學習到了文本言語的表述方法。
于是陸老師幫同學們找到了三個空缺時段的花卉:蒲公英(早上六點),荷花(上午八點),茉莉花(下午五點)?!@里,老師讓學生在充分欣賞花鐘的奇妙,感受課文第一段花名、花時、花開等各種美的同時,抓住了不齊全的遺憾,讓學生補寫,學生面對老師提供的這三個時段缺的花卉圖片,回憶起剛學過的文本表述方法,強烈填補的表現(xiàn)欲和成就感被充分地激發(fā),寫的積極性自然高漲。
再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談碰壁”一段,人物對話十分豐富,提示語的位置、選詞也變化多樣。教師可以進行這樣的方法遷移:
讀:從語段中找人物對話的提示語;想想這樣的變化有什么好處;通過引讀,學生思維中形成“人物對話”表述的基本方法。
演:教師和學生共演一段簡單的對話小品。
寫:運用所掌握的方法將對話小品中的情節(jié)和對話寫下來。
結果,學生的練筆內(nèi)容十分精彩,特別是人物對話的提示語,既有位置上的變化(有在句首的,有在句中的,有在句尾的,也有無提示語的對話),又有選詞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