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榮
隨著新聞改革的不斷深入,對于新聞攝影應用而言,各類新聞媒體都在不斷加大對新聞圖片應用的比例,將以往提出的“圖文并茂”宣傳形式深度向“圖文并重”轉變,有的甚至在重大事件面前,加大了新聞圖片的應用比重,從而達到用圖片的視覺沖擊力、震撼力感染讀者,吸引受眾的目的。然而,在企業(yè)報中,由于認識上的誤區(qū)。目前新聞攝影卻始終扮演著插圖或是美化版面的的角色,比重小,數(shù)量少。面對新的企業(yè)宣傳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如何讓新聞攝影在企業(yè)報中真正發(fā)揮作用,是企業(yè)宣傳工作者必須正視和迫切解決的問題。如何發(fā)揮新聞攝影在企業(yè)報應用的獨特作用,真正實現(xiàn)“圖文并茂、兩翼齊飛”的辦報思想?
一、改變陳舊的思維觀念,不斷增強新聞攝影的新鮮感和感染力
新聞攝影作為視覺形象和文字結合的綜合報道形式,將有機地增強事件的傳播質量。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浪潮的到來,給人們的思維觀念帶來新的沖擊。新聞攝影是否客觀、公正,并非由記者的主觀意識來把握,只有市場本身才能真正決定。對此,記者,通訊員只有樹立以市場經(jīng)濟為主體的概念,以獨特的新聞攝影視覺從大環(huán)境與小環(huán)境的細微之處,抓住典型,多方面、多角度反映經(jīng)濟生活中變化的事物,才能切實以獨特性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合傳播效果。如鄭鳴所攝的《倒閉的滋味》,從理性的角度體現(xiàn)了社會的變革。葛新德所攝的《帽子的信息》、胡武功所攝的《今夏的裙子》,都是從生活的樂趣中抓取,傳送的卻是改革給人們生活帶來了的巨大變化,可謂“獨具匠心”。武治義拍攝的《士兵》,打破常規(guī),運用逆向思維,抓住士兵和槍口上的小花這一微小的細節(jié),使人看后產(chǎn)生了強烈感情沖擊力。如反映汶川地震的攝影作品《走出山門》等,宣傳效果不言而喻。
二、摒除常規(guī)構圖模式,運用照片獨特的視覺和瞬間形象征服讀者
新聞攝影作為“以視覺形象報道新聞的手段”,它并不在于記錄人們普遍看得見的東西,而在于把人們普通看不見的變成看得見的,并將它們濃縮提煉,以新穎的視覺形象和視覺語言將實質表現(xiàn)出來,增強照片的“含金量”。故此,攝影時就必須在常規(guī)中打破習慣,選擇新的視角或拍攝角度。如熊建華拍攝的《熱愛生命》,展現(xiàn)的是一位失去下肢用手支撐起生命的重擔和對未來充滿信心的生命強者。作品簡潔的構圖,表達的卻是熱愛生活的永恒主題。楊昌忠拍攝的《飲恨沙場》,畫面用樸素的攝影語言和直觀的人物形象,表現(xiàn)出了綠茵小將復雜的內心情感,給讀者一種真實的心理感受。以上事例說明,新聞攝影只有堅持以時間、空間、對象三位一體的真實原則,從具體形象的事實出發(fā),避免虛構捏造,擺布導演的現(xiàn)象,必將達到征服讀者的宣傳效果。
三、改變“附屬品”地位,增強“圖文并重”格局
新聞攝影是利用畫面和文字互為補充,互為映襯的傳播優(yōu)勢,提示生活中的真善美與假惡丑現(xiàn)象,弘揚高尚的道德情操,宣傳“雙文明”建設成果。有人形象地將此喻為報刊上的“電視熒屏”。作為編輯應當正確處理文字稿和攝影作品的關系,在摒除“機器+人”工廠模式照片的同時,將新聞攝影作品同理論化的“藝術”作品分開,選擇應用以人的活動展示經(jīng)濟以及其他時間的佳作,給版面增輝。如《陜西日報》刊發(fā)的《哀思彌漫天地間》照片,畫面包含的是一副寫著“小平永垂不朽”的白色緞帶,隨風箏翱翔藍天的情景,含蘊了人們對偉人的無盡哀思。于惠通所攝的《英雄的航天測量軍士張志宏》,展現(xiàn)給人們的是大海飛濺的浪花,戰(zhàn)士撼天的吶喊,力聚千鈞的纜繩……體現(xiàn)著人與大海的搏擊,生與死的考驗,使人真正感受到了攝影的感染力。報刊定期刊發(fā)攝影專頁,就會強化新聞攝影的擴張力。
四、正確處理正面報道和問題報道的關系,做到有褒有貶,促進社會進步,企業(yè)發(fā)展
新聞攝影是時代形象的紀實。作為新聞工作者,在遵循這一原則的基礎上,采寫問題報道,關鍵是要把握一個“度”字,并掌握好時機。解海龍拍攝的《希望工程》系列照片,報道了貧困山區(qū)教育面貌的落后,由于角度把握的好,照片刊發(fā)后,在全國引起人們的理性思考,進而掀起了贊助“希望工程”的群體活動。第七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得者楊小兵拍攝的《上學》,說的是陜北某地學生上學途經(jīng)裸露的鋼絲橋的報道,同屬問題報道,照片刊發(fā)后,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較快的解決了孩子上學行路難問題,這些反映社會問題的新聞攝影力作,必然對社會的進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于企業(yè)報編輯而言應當消除思想顧慮,大膽刊發(fā)具有體現(xiàn)時代特征的照片。否則,報刊就會失去吸引力、向心力、親和力和戰(zhàn)斗力。
五、不斷提高記者素質,體現(xiàn)攝影作品自身價值
新聞攝影是可遇不可求的。攝影記者要相出好的作品,就要樹立精品意識,要加強學習,具備深厚的政策水平,獨特的新聞視覺,扎實的業(yè)務知識和文字功底,同時要深入生活、深入現(xiàn)場,捕捉新聞信息,并站在審視生活、審視歷史的高度,有預見性地把握時代脈搏。還必須有對讀者負責、對作品負責的精神,無論從圖片的后期制作、標題制作、配文等方面,都盡可能精益求精,盡善盡美,避免作品的草率性、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
總之,只要我們企業(yè)報的作者和編輯真正把感人至深的攝影作品奉獻給讀者,必將對新聞攝影步入“正位”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讓企業(yè)報“圖文并重、兩翼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