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健
摘 要:溧陽河南話中的“把”字,可以作量詞、介詞,也可以作動詞。作動詞時語義實在,表示“給予”義。這種詞義存古現(xiàn)象既有助于考察溧陽河南話的來源,又可以佐證“把”字詞義演變和發(fā)展的不均衡性。
關(guān)鍵詞:溧陽河南話 把 給予義 源方言 詞義發(fā)展 不均衡性
溧陽是江蘇省南部的一個縣級市,地處蘇、浙、皖邊界。溧陽境內(nèi)的“河南話”(以下簡稱“河南話”)是方言島方言,由太平天國戰(zhàn)后移民所致,大約已有一個半世紀(jì)的歷史。之前一部分學(xué)者已對河南方言島給予了關(guān)注?!昂幽显挕钡膩碓幢容^復(fù)雜。據(jù)筆者的調(diào)查和研究,基本能夠認(rèn)定“河南話”的大致來歷:
“河南話”? 河南羅山、光山方言 ? 鄂東方言 ? ……
一
本文討論“河南話”的“把”字義。在“河南話”中,“把”在詞性上分三種,分別可以用作量詞、介詞、動詞。其中,“把”用作量詞與普通話一致,本文不作贅述?!鞍选弊鹘樵~,可以表達(dá)兩種語義:一種是“被、讓”義,一種是表示處置的“將”義。表示“被”義的“把”,是“河南話”被動句的特征?!昂幽显挕钡谋粍泳溆袔А鞍选焙褪÷浴鞍选眱煞N表達(dá)方式,帶“把”的較為常見。在帶“把”的被動句中,“把”前是受事,用“把”引進(jìn)施事,謂語動詞為及物動詞,且通常為具有處置意義的動詞,如“打、吃、拿、用、扯、砸、喝”等。例如:
(1)碗把他打破了/碗被他打破了。
(2)手機(jī)把他拿走了/手機(jī)被他拿走了。
(3)魚把貓子吃了/魚被貓吃了。
在省略“把”的被動句中,受事主語是有定的,且可以挪到謂語動詞后轉(zhuǎn)為受事賓語。例如:
(4)碗打破了/碗被打破了?!?打破了碗。
(5)手機(jī)拿走了/手機(jī)被拿走了。→ 拿走了手機(jī)。
(6)魚貓子吃了/魚被貓吃了?!?貓子吃了魚。
例(4)和例(5)中的施事可以不出現(xiàn),只出現(xiàn)受事和結(jié)果,例(6)中的施事和受事則可以同時出現(xiàn)。省略了“把”的被動句,其句義的理解需采用意合方式。
“把”還可表示“讓”義。例如:
(7)把它跑了/讓它跑掉了。
(8)莫把它到處跑/別讓它到處跑。
在“把”表示處置義方面,“河南話”和普通話相近。這里所說的“處置”,廣義上可理解為施動者自主的、可控的、有目的性的動作行為,使“把”字賓語發(fā)生某種變化或處于某種情狀,施動者為人[1]。表示處置義,應(yīng)該是漢語“把”字最主要的用法和特征。王力先生早在《中國現(xiàn)代語法》里就將“甲把乙怎么樣”命名為“處置式”。他是從動詞的意義方面來考察的。比利時Joseph Mullie從賓語的性質(zhì)方面來考察,認(rèn)為“把”字后面的賓語是有定的。呂叔湘先生贊同其觀點,并進(jìn)一步指出:賓語代表無定的事物,不能用“把”;賓語代表有定的事物,卻不一定要用“把”。[2]應(yīng)該承認(rèn),大多數(shù)“把”字句中,“把”的定語是有定的。但在口語中也會碰到“把”的定語是無定的情況。馬真曾舉了3個例子說明這種情況。[3]在“河南話”中,表處置義的“把”,其賓語基本上是有定的。例如:
(9)把門關(guān)倒/將門關(guān)著。
(10)把飯吃嗒[t?ɑ]/將飯吃掉。
(11)把電視機(jī)一關(guān)/將電視機(jī)一關(guān)。
“河南話”中帶“把”的被動句和帶“把”的處置句,有時在句意上會出現(xiàn)重疊而造成歧義。原因主要在于“河南話”中的“把”兼具普通話“把”字句和被動句的功能。例如:
(12)魚把貓子貓吃了。(被動句→魚被貓吃,魚沒有了。)
(13)貓子貓把魚吃了。(處置句→貓吃了魚,魚沒有了。)
二
除了上述詞性和用法外,“把”在“河南話”中還可以用作動詞,表示實在的“給予”義。這和普通話是不同的,值得我們關(guān)注和研究。其價值至少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為我們考察“河南話”的復(fù)雜來源提供了語法依據(jù)。其二,為我們研究“把”字詞義的演變和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提供了佐證。
“河南話”中的“把”作動詞,可以帶單賓語,也可以帶雙賓語。在單賓語句中,“把”的主語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與事。例如:
(14)那本書把他/那本書給他。
(15)我把錢你去買/我給錢你去買。
(16)那個把我/那個給我。
在雙賓語句中,雙賓語的語序可以與北京話相同,即指人賓語在前,指物賓語在后,如例(17);也可以與北京話相反,指物賓語在前,指人賓語在后,如例(18)。例(19)、(20)兩例是雙“把”結(jié)構(gòu),前面一個“把”是介詞,后面一個“把”是動詞。例如:
(17)把他一本書/給他一本書。
(18)把一本書他/給一本書他。
(19)把鉛筆把他/把鉛筆給他。
(20)把那本書把我/把那本書給我。
在“河南話”中,“把”表示“給予”義時,是實實在在的跟“持拿”有關(guān)的實義動詞,尚無明顯的虛化意味。如:
(21)鉛筆把他/鉛筆給他。(把:[+持拿(鉛筆)+交予(他)])
(22)把他一塊錢/給他一塊錢。(把:[+持拿(錢)+交予(他)])
通過對上述兩例“把”的義素分析,可以看出“河南話”用作動詞的“把”有“持拿、交予”的語義特征。這也從方言島方言的角度支撐了學(xué)界關(guān)于“給予”義動詞“把”由“持拿”義的“把”轉(zhuǎn)化而來的看法。[4]“把”的動詞性和“給予”義,是一種語義存古現(xiàn)象?!墩f文解字》:“把,握也”。[5]王力先生曾舉過兩個例子,說明“把”在唐代以后仍然作動詞使用的情況[6]:
(23)兩鬢愁應(yīng)白,何勞把鏡看。(李頻《黔中罷職詩》)
(24)每冬月,四更靜,即敕把燭看事。(《南史·梁武帝紀(jì)》)
隨著語言的發(fā)展和變化,“把”字出現(xiàn)了虛化,多位學(xué)者曾對此做過研究。石毓智(2006)曾通過大量的例證和分析,對“將”和“把”進(jìn)行對比研究,深入系統(tǒng)地探討了“把”的語法化歷程?!鞍选弊鲃釉~“給”義目前實在地存留在“河南話”口語中,使用頻率也比較高,這可以幫助考察“河南話”的來源情況。從現(xiàn)有的對全國各地方言調(diào)查的成果來看,“把”具有實詞“給”義的方言主要分布在湘贛、鄂東、皖南、江淮一帶。在李榮先生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綜合本)中,用“把”表示“給”義的方言點主要有揚州、武漢、丹陽、南昌、萍鄉(xiāng)等。[7]在曹志耘先生主編的《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匯卷)中,具有“給”義的“把”分布在八省106縣[8],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五省為多,以官話區(qū)(江淮官話、西南官話)、湘語區(qū)、贛語區(qū)為主。黃曉雪(2007)曾提到贛語懷岳片的宿松方言中“把”可以作給予義動詞。陳淑梅(2001)、汪化云(2004)之前均對鄂東方言中“把”的“給予”義做過一些分析。這些調(diào)查和研究成果,為“河南話”的真正來源并不在河南的中原官話區(qū)提供了語法依據(jù)。
同時,“把”在“河南話”中既有存古的動詞義,又有虛化的語法義,這說明“河南話”中“把”的語義發(fā)展是不均衡的。語義和語法有這種情況,語音和詞匯也會有這種情況;“河南話”中有這種情況,其他方言中也有這種情況。多種方言在相互接觸和文化影響以及自身內(nèi)部發(fā)展和變化的過程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平衡或變異情況,自然也就容易理解了。
注 釋:
[1]陳光《與“把”字結(jié)構(gòu)自主性相關(guān)的兩個語義語法問題》,載《語言研究論叢》(第八輯),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
[2]呂叔湘《把字用法的研究》,載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商務(wù)印書館,1984年。
[3]馬真《現(xiàn)代漢語虛詞研究方法論》,商務(wù)印書館,2004年,第309頁。
[4]黃曉雪、李崇興《方言中“把”的給予義的來源》,載《語言研究》,2004年,第4期。
[5]許慎《說文解字》(附檢字),中華書局,1963年,第252頁。
[6]王力《漢語語法史》,商務(wù)印書館,1989年,第266頁。
[7]李榮主編《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綜合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672—1677頁。
[8]根據(jù)曹志耘主編《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匯卷)》(商務(wù)印書館,
2008年)第151頁整理:貴州(1):黎平;湖南(31):城步、綏寧、武岡、新寧、祁陽、邵東、新邵、邵陽市、隆回、雙峰、桃江、益陽、望城、長沙市、長沙縣、湘潭縣、郴州、株洲、醴陵、瀏陽、平江、汨羅、湘陰、沅江、南縣、安鄉(xiāng)、臨澧、華容、岳陽縣、岳陽市、臨湘;湖北(15):萬首、潛江、赤壁、崇陽、咸寧、嘉魚、陽新、大冶、黃石、鄂州、武漢、應(yīng)城、紅安、廣水、蘄春;江西(21):上栗、萍鄉(xiāng)、蘆溪、安福、吉安縣、吉水、永豐、峽江、新干、樟樹、分宜、新余、鷹潭、余江、弋陽、鉛山、貴溪、樂平、橫峰、鄱陽、景德鎮(zhèn);安徽(22):太湖、岳西、潛山、懷寧、望江、東至、石臺、池州、樅陽、青陽、黃山區(qū)、旌德、經(jīng)縣、南陵、繁昌、無為、當(dāng)涂、銅陵縣、蕪湖市、郎溪、廣德、和縣;江蘇(13):高淳、丹陽、揚中、泰興、靖江吳、如皋、江都、如東、江陰、寶應(yīng)、射陽、漣水、灌云;浙江(1):臨安;廣東(2):和平、東源。
參考文獻(xiàn):
[1]陳淑梅.鄂東方言語法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2]黃曉雪.宿松方言的“把”字句[A].汪國勝.漢語方言語法研究
[C].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
[3]石毓智.語法化的動因與機(jī)制[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6.
[4]汪化云.鄂東方言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4.
[5]吳健.溧陽河南話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xué)文學(xué)院,2008.
(吳健 江蘇 常州工學(xué)院人文社科學(xué)院 21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