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教育是以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它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創(chuàng)新教育,我們認為,應在“活”字上下功夫。
一、選擇材料要“新活”
對于作文教學,我們認為應做到兩個“早”:(1)教師提早布置題目或范圍;(2)學生提早做好準備。學生主要從日常生活中搜集材料,整理材料,這個任務,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完成。
1.日記?!芭加兴?提筆記之”,先培養(yǎng)學生寫日記的習慣。我們規(guī)定:日記中的內容一般都是學生所見、所聞、所感,并進行整理,使其系統(tǒng)化。比如有些學生在日記中就把內容整理成題材資料庫、寫法資料庫、詞語資料庫,這樣看起來一目了然,便于我們以后在寫作時提取選用。而這些資料應講求新穎、真實生動,因為這是我們對外界客觀事物的真實感受。其實不一定非要大事件才能引發(fā)人的感受,一個自然景象,一件細微的小事,一個小小的微笑,一絲淡淡的心緒,都能引發(fā)人的感受,成為寫作契機和切入點,如有的同學在日記中寫到:回憶剛上小學或中學時所看的電影、電視時,急切想知道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到現(xiàn)在就覺得自己對人生的觀察是幼稚的;有的學生寫了自己剛步入新的環(huán)境時,心里頗感惆悵,很難適應環(huán)境,在其他學生的幫助下,敞開心扉,調整心態(tài),很快適應了新環(huán)境;還有的從“非典”“洪水”“冰災”“地震”當中感受到中國人民的偉大,感受到醫(yī)生、護士的偉大,教師、軍隊、警察的偉大,還有的同學從海灣戰(zhàn)爭、阿富汗戰(zhàn)爭、美國攻打伊拉克戰(zhàn)爭中認識到世界人民享受和平安寧生活的寶貴。這些都是作者如實所見、所感,也是以后寫作中有用的材料。
2.通過其它方式搜集、積累材料。如剪報、聽廣播、看電視,以及閱讀圖書資料、網絡等都是我們積累知識的有效途徑。通過這些方式還可以了解名人史跡,了解偉人成長歷程,了解各種史料知識,閱讀名家名篇、中高考優(yōu)秀作文等,不斷擴大知識面,達到“但得其所欲求者爾”。不但能擴大知識面,培養(yǎng)聽說讀寫能力,而且還能陶冶心靈,創(chuàng)新我們的思維,促進創(chuàng)造性思維習慣的養(yǎng)成。
二、命題范圍要“放活”
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命題范圍就要“廣”,要“開”,要“活”。
1.擬題力求內容新,觀點新,思路新。好的命題可以發(fā)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比如《橋》這個題目,我們寫的橋不下千萬種,但要辟出一條新路徑的確不易。有一位高職學生是這樣寫的:他寫了家鄉(xiāng)門前一座普普通通的土橋變成木橋再變成石橋的一系列變化,由點到面,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體現(xiàn)了農村建設的新成就。這樣,就賦予題目以新意,從而包容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再比如期中考試后學生的成績高低參差,有的學生意志消沉,整天提不起心情,精神特別恍惚,大有“天之末日來臨”之感,據此,布置下面的材料,讓其根據要求寫作文:
生活中,真正的自信者必須是有勇氣正視自己的人,而這樣的自信又往往與自己的懷疑和不滿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天才并非自信的人,相反倒是有幾分自卑,他們知道自己的弱點,為這弱點而苦惱,又不肯毀于弱點,于是奮起自強,有了令人吃驚的成功。
周國平《智慧與人品》中有一句發(fā)人深省的話:“我相信,天才骨子里大都有一點自卑,成功的強者內心深處往往埋著一段屈辱的歷史?!?/p>
請仔細揣摩這句話,聯(lián)系自己的經歷、經驗、見聞和知識,以“感謝自卑”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此題目貼近學生當時的心態(tài),更能鼓舞他們增加自信心,繼續(xù)拼搏,努力向前。
2.增加一些發(fā)散性思維的題目。對于題目擬定還應側重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我們不能限定過多的要求,應擺脫“條條框框”的束縛,力求準確、簡潔、新穎、醒目。比如《考試》《家鄉(xiāng)新變》《南郭先生續(xù)傳》等?,F(xiàn)就以考試題目《考試》為例來說,要注意的是文體不限。文章寫出來之后,有的學生從旁觀者的角度評價當前考試制度,指出利弊,提出改革措施;有的干脆抄寫考試規(guī)則,對“考試”加以說明等等。這樣的作文題目為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創(chuàng)造了巨大空間,無疑能夠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
三、作文訓練要“專活”
對于寫作應有的放矢,不能盲無目的,應針對學生特點進行?;柧?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1.以片段作文為主進行訓練,根據學生的寫作情況將其進行分類,分別出題,進行片段作文訓練,片段作文“小”“短”“精”,最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也能使學生在課余擠出時間進行訓練。
2.專項訓練還包括培養(yǎng)學生審題能力、構思能力等方面的訓練。這些實際上都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訓練。
四、寫作過程要“搞活”
“搞活”原則,可以分以下幾步:
1.將課前給學生的寫作范圍或作文題引入課堂,對題目稍作要求,一般應從精、從簡。
例如作文要“中心明確,內容具體,條理清楚,語句通順,書寫清晰,不寫錯別字,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等?;蛞浴癤X”為話題,自定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寫的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2008年高考陜西卷作文要求)涉及內容方面的,避而不談,以免影響學生思路,把學生套在教師所“說”的“網絡”里,所“設”的“陷阱”里,讓學生充分“自由”,“各抒己見”。
2.審題。確定好題目或范圍后,不要急于動筆。讓學生審清題意,辨明思路,從而指導學生進行構思,推敲布局。審題可包括兩種方式:(1)直接審題。對題目進行判斷、比較,找出關鍵性詞語,把握側重點。如《難忘的臨別贈言》,其中“難忘”是最關鍵的。(2)間接審題。教師可以不直接指導學生審察題意、角度、感情,而啟發(fā)學生根據命題去回憶范文,接觸過的生活場景。對于需要創(chuàng)設情境的,應將提前設計好的模型、實物、故事等材料展示出來,充分發(fā)揮多媒體電教手段的作用。如用閉路電視或生活現(xiàn)場,觀看海浪、山巒、云天、泥土……讓學生聯(lián)想人生,世事。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思路確定后,學生不可以進入動筆起草階段。起草作文一般要求學生“一氣呵成”。依照思路軌跡,道出“建筑模型”。其一,不能讓學生寫一句,修飾一句,這不利于學生思路的完整性,連續(xù)性。有些學生常問筆者,他寫作前,感覺思路非常好,可是,寫作時,稍不留神就寫不下去了。我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人的思維具有一貫性,一旦間歇,就容易被打斷;其二,環(huán)境要“靜”,學生“動筆”,教師“閉口”,一般不要從中提示、指導,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寫作當中,即先“寫出來”;其三,教者進行巡視,隨時掌握每個學生的寫作情況,隨時獲取信息。發(fā)現(xiàn)有困難的,進行個別處理;其四,將掌握到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記錄在案,并進行整理,為指導修改奠定基礎。實質上這時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創(chuàng)新題材,獨特構思,在“活”字上下功夫,同一題目可采用多種角度,各領風騷,真正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比如采用會議紀要的方式、寫日記方式、戲劇方式、啟事、詩歌等。
五、修改方式要“靈活”
對于課內修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學生自改自評,老師巡回指導。葉圣陶先生再三強調:“改的優(yōu)先權應歸屬于作者自己?!蔽恼聦懲旰?學生應檢查1-2遍,然后從“小處”著手,進行修改。主要通過查字典,翻資料等解決字、詞、句等方面的問題。內容改好之后,還可教給學生在局部進行詳加修飾,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文章起筆,開篇要做到亮麗精巧、引人入勝,達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可開門見山,可設置懸念,也可引用詩句或名人名言等。
(2)巧收文尾,俗語道“編筐織簍,全收在口”。文章結尾點睛,文章也會升華。
2.小組互改互評。教師指出評改目標和重點,學生以4—6人為一小組,“大家”互改、互批、互評,互相研討。對于修改有困難的應記錄下來,向老師提出。這里著重解決段、篇問題。
3.師生共同評議,做到“兩結合”。即將自評情況、組評情況綜合起來進行歸納、整理,一并進行集體討論。凡符合要求的給以優(yōu)秀,有個別失誤的,當場指正,及時修改;寫作失誤的,共同指正,進行重寫。最后,由學生檢查一遍,交教師復議。
4.特別要求:對于作文,我們不能過分限制時間,應將其從課堂延伸到課外,以便學生更新思路,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六、評價語言要“激活”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對作文課有濃厚興趣,評價語言相當重要。
對于中學生的評價語言,應注重引導學生探索,單純批判方式應當少用。有一位教育家這樣說:“教師改文,業(yè)志辛勤,茍學生不曉其故,即功夫虛擲,今責令其探索,彼必得用心而自得之矣。”作為老師,應盡量從心理上給學生“壯膽”“打氣”。否則會挫傷其積極性。比如,有一個學習相當好的學生寫作文時跑題了,有一位老師是這樣寫的:
[評析]本文嚴重脫題,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你太馬虎,沒有審清題意,重寫。
這個學生看了這個批語之后,整整哭了四節(jié)課。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出發(fā),這樣寫道:
[評析]你的習作內容與題目不太相符,但內容寫得相當不錯,如果換上另一個題目,無疑是一篇極優(yōu)秀的佳作。希望你仔細修改,重寫一遍,在以后寫作中要審清題意,不能太“馬虎”。
同一作文,兩種語氣,同一評語,兩種“景色”。后一種不但達到了目的,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七、注重經驗要“用活”
作文批閱之后,不能一了完事,置之不“看”。對于作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認為還應“更上一層樓”。
1.教師從“再指導”的角度對學生進行講評。因為評價可以更新認識,創(chuàng)造是認識的能力的飛躍,學生習作中的點滴創(chuàng)造反映了他們智力和能力發(fā)展上的某種突破。經教師講評,便會從不自覺到自覺,從點滴創(chuàng)造到更多的新創(chuàng)。
2.學生將教師的評價與自己的習作進行對照。然后進行全面分析,總結成敗得失,正確估價自己的寫作能力,并納入日記的范疇。所渭“作文然后知困,困而能改,改而能進,何謂無文焉!”
3.對于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習作,可以借助“作文專欄”“黑板報”“廣播室”等形式進行宣傳,全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特別優(yōu)秀的可選送報刊雜志。實際上,筆者采用的方式大多數(shù)是幫學生打印,并傳發(fā)給每個學生,激勵他們的上進心,鼓勵他們更加努力搞好寫作,再者,也將這些好的作品資源讓學生“共享”,收入自己的資料庫,隨時積累,不斷翻新,不斷前進。
以上七條是筆者對作文創(chuàng)新模式探索的幾點做法,我們認為,只要能使學生從傳統(tǒng)思維中“走”出來,從傳統(tǒng)桎梏中“跳”出來,真正使學生“活”起來,對于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將會有很大幫助。
(張倉煥 陜西省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7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