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材有相當的部分或是流傳千古的文學經典,或是緊扣現實生活的文學佳作,文學即人學,文學即情學,這就勢必要求教師在完成基礎知識傳授的同時,以富含情感的語言為手段,達到培養(yǎng)學生情商,增進學生文學素養(yǎng),最終提高語文綜合素質的目的。
一、良好的教學情境需要飽含情感的語言
教學情境一般指由具體教學過程中形成的教學情緒環(huán)境。
良好的教學情境是取得較好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的語言是營造好的教學情境的必要手段。教師應該根據素材的不同選取不同的語言情感表現?;蚣P、或低沉、或傷感。
高爾基的《海燕》是體現語言情感美在構建較好教學情境方面重要作用的很好范例。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詩,教師的范讀是達成和諧課堂情境的關鍵節(jié)點。教師在范讀的時候,首先要把握全文激揚的情感基調;然后在開篇用略顯低沉的聲調讀出沉郁中蘊藏著的騷動情緒;在中間通過或愉悅或嘲諷的語調讀出海燕與企鵝、海鴨的鮮明對比;在結尾處用高昂的語氣讀出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前最后一瞬的狂喜。在這樣的語言表現的引導之下,學生自然就會投入到課文的情感語境中去。
九年級下冊有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掌》一詩,在詩中,作者想像用殘損的手掌,撫摸著被日本侵略者蹂躪的國土。讀這首詩,要隨著作者一同去感受,仔細體會詩人那種發(fā)自內心深處的愛與恨、憐與悲、愁苦與希望。語言的情感與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相輔相成,關鍵性的詞語輕讀、重讀、抑揚有度,才能將作者內心深處情感的變化起伏表現出來。
二、生動的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離不開情感充沛的語言
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以文章教學為中心組織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教學活動。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往往以知識傳授為主,因而從方法上習慣于將完整的文本條塊分割,分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寫作方法、字句練習等獨立單元。教師感覺索然無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學生只是感受到一些支離破碎的知識碎片,無法感受文本蘊含的情感魅力,不能真正提高閱讀能力。究其原因,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教師忽略了情感豐沛的語言在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功能和效用。
試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父親為“我”買橘子的一段為例。大多閱讀教案側重對父親的語言、體態(tài)、動作等方面的解讀,這并沒有錯。但如能結合富有表情的朗讀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筆者以為在學習這一段時,要想把父子之間的深愛表現出來,掌握朗讀的語速和停頓至為關鍵。如在“我”看著父親翻閱鐵道時的一連串動作就應該用稍快、緊迫的語速去讀,這樣能表現出“我”對父親的擔心之情。在“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和“我再向外看時”兩句之間應該有較長時間的停頓。因為這時的“我”完全沉浸在對父親的深深地愧疚之中。同時可以想見“我”當時潸然淚下但又強作平靜的矛盾窘迫之態(tài)。當然這只是一個小例子,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利用語言的情感特質增進教學效果的情況是不勝枚舉的。
三、語文審美的培養(yǎng)也要借助情感豐富的語言
作為工具性較強的語文學科來說,基礎知識的傳授固然是主要內容,但是語文學科還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中一個主要的表現就是它還承載著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的任務。引導學生去學會發(fā)現美、欣賞美,鍛煉審美技巧,提高審美素養(yǎng)。語文美育的實現首先需要很多富含美感的素材,即教材編選的課文,但同時語文教師情感豐富的教學語言也是語文美育目標實現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除了上面所舉詩歌、散文等文學性較強的素材以外,教師還要善于發(fā)掘各類文體的美的質素,并通過語言傳達給學生。以說明文為例,在學習《蘇州園林》的時候,教師在說明講解的同時,還要注意將一些滲透在說明文字中的美感發(fā)掘出來,比如對蘇州園林美輪美奐的建筑技巧的驚嘆之情,進而對古代的園林建筑家們的贊美之意,從而表達出對民族建筑奇觀的自豪感。再如九年級下冊選入了儒家代表人物、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的《孟子兩章》是古代的論說文,文中多次出現的排比長句論據、論點使得論證嚴密、無懈可擊,但同時教師在誦讀這些排句的時候還要引導學生體會這種行文方式產生的氣勢之美,進一步領略孟子那種借助此種句式表達內在浩然正氣的風神之美。
最后,有必要談談實現教學語言的情感美對語文教師提出哪些要求。首先,教師要采用標準規(guī)范的普通話教學,這是最淺層次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點在農村中學卻并非人人做到,有些教師錯誤地認為使用方言教學更加方便。其次是要求老師要善于挖掘教材,既要嚴格按照新大綱要求,又要有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教學的開放性,將語言的情感美滲透到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最后,教師自身的美學修養(yǎng)是教學語言情感美得以實現的根本保證,如果自己是一個不善于發(fā)現美、欣賞美、表達美的人,要求他能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富含情感的語言是無從談起的。
印度偉大詩人和作家泰戈爾說過:“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使鵝卵石臻于完美。”但愿我們的語文老師也能用情感美的語言,用“水”的載歌載舞,使我們的學生都能成為臻于完美的“鵝卵石”。
(陳光耀安徽省明光市張八嶺中學23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