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洪珍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媒體已不能滿足現代歷史教學的需要。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把過去抽象的歷史事實,通過多種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來獲取信息,運用多種感官來感知信息,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我們現代歷史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我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積極運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運用音像圖畫等直觀材料,實施再現教學
歷史課講授的內容都是過去發(fā)生的事物,它不可能再現、重演,那么,我們學習它、研究它只能通過歷史遺跡、遺物、各種文物、文字及音像資料,而以往的歷史教學中,往往忽視這一方面的展現,把生動有趣的歷史變成了干巴巴的講述,使學生逐漸失去了對歷史的學習興趣,這也違背了認知規(guī)律。而運用多媒體信息手段,就可以改變這一狀況,實施再現式教學。
通過動態(tài)的文字,動感的畫面以及優(yōu)美的音樂,生動的解說,一幅幅歷史畫面生動地呈現在眼前,可以很容易地將學生帶入到歷史的氛圍當中,讓學生在其中認知歷史,感悟歷史,成為直接的觀察者和參與者?,F在各個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各種歷史資料片和歷史題材的電影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只要認真地加以收集、整理,恰當地運用,就可以變枯燥的歷史“一言堂”為生動的歷史“大觀園”。
運用豐富的歷史網站,拓展教學空間
歷史博大精深,史料浩如煙海,而我們在教材中涉及到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如何讓學生感知一個完整的、豐富的、有血有肉的歷史呢?單靠教師在課堂教學之余補充的那點史料是遠遠不夠的,根本無法滿足對歷史學科有興趣的學生的強烈求知欲望。有的時候,教師所掌握的資料有限,也無法很好地實施教學。如果運用互聯網,這一狀況就得到了根本的改變。
互聯網上關于歷史的資源極為豐富,各大綜合網站所提供的搜索引擎中都有關于歷史的分類。如在新浪網上,可以查到關于歷史的幾十個目錄、幾千個相關網站,僅社會科學欄的歷史類別中,就有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軍事史、考西學、論壇與聊天、研究機構、史學理論、科技史、人類大屠殺史、文革紀事、博物館與文物、歷史人物、參考資料、通史、藝術史、哲學史、地域文化等十幾個大類、幾百個相關網站,而且不斷有新的網站加盟。眾多的網站為教師提供了個人業(yè)務進修的空間,也為學生課余了解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學生可以憑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學習,以補充課堂學習的不足。
運用廣博的網上資源,開展研究學習
新編的初中歷史教材增加了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課題,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了解歷史,感知歷史,還要研究歷史,以史為鑒。但是學生受地域條件、經濟條件、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對于一些需要親身實踐的研究過程無法實施,尤其是那些地處偏遠,文化古跡很少的地區(qū)更是如此。而我們通過互聯網絡,不僅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還可以加強與其他地區(qū)師生們之間的研究交流。
首先,我們可以遍訪各大歷史博物館網站,去領略眾多的遺址、遺跡和文物資料,對各個研究課題有深層的認識。如太平天國博物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等等,它們?yōu)槲覀兲峁┝素S富的專題史料。其次,我們可以通過網上聊天、網上留言等手段,進行調查,了解別人對自己研究課題的看法。再次,我們可以通過網上論壇和別人辯論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將學到的歷史知識用于社會實踐活動當中,深化了知識的掌握,而且以史為鑒,有助于優(yōu)良的思想品德的養(yǎng)成。
通過近年來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實踐證明,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讓它輔助歷史學習,對于歷史教學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大學生的知識攝入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學生的記憶,是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整體素質提高的有效途徑。
為了更好的發(fā)揮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輔助作用,我們在運用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要充分認識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和不足,發(fā)揮優(yōu)勢,彌補不足,使之更好地為教學活動服務。
2.要認識到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是完成教學活動的一種手段,不能喧賓奪主,主要還是要圍繞著教學實踐來選擇設計多媒體信息。
3.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要以學生的知識接受和思維發(fā)展為出發(fā)點,一切都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習。
4.多媒體技術的選用與否要符合教學內容,要真正體現多媒體信息手段的使用價值。
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歷史教學改革還是一個新的課題,讓我們廣大歷史教師共同探索,使之更加科學、完善,讓我們一起來共同促進中學歷史教學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