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寶耀
校本教研活動是培訓和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策略和途徑。那么,如何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呢?
一、校本教研活動培訓的形式
1.業(yè)務學習——教育教研的源頭活水。學習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教研能力的源頭活水。學校一定要把組織教師進行業(yè)務理論學習的工作放在首位,確定集體學習的時間,一周定一個主題,由校領導、教研員或教學骨干等主持學習。此外學校還要為教師訂購了教學雜志,讓教師在課余的時間中進行學習和參考,為教師提供學習的平臺,在物質、經(jīng)費等方面給予保障。要求教師的理論學習與資料收集相結合,外出學習與校內匯報相結合。倡導向書本、向同組教師、向專家學習。派出參加各級培訓的教師,回校后都要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給全校教師作匯報講座。這樣及時地將學習所得向全體教師輻射,使教師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和理論素養(yǎng),不斷提高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
2.集體備課——同伴互助的快捷橋梁。集體備課為同伴互助搭建了快捷的橋梁。根據(jù)各學期初制定的教研工作計劃,每周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集體備課一次。由組長負責,邀集全年段教師共同參與。針對選定的課題,一周確定一個中心發(fā)言人,發(fā)表備課的方案和思路,然后由大家集體研究討論、交流發(fā)言,使教師在觀念上達成共識,不斷地完善本周的教學思路和教學設計并記錄備課過程。通過學習,使教師明確了課標與教材和實施計劃之間的關系,在實踐與摸索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這種集體備課、資源共享活動的開展,有效地解決了新老教師之間教學水平參差不齊的局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
3.師徒結對——共同成長的有效策略。師徒結對活動是促進同伴互助、共同成長的有效策略。學員和師傅共同研究同一課題,互相之間聽課每月不少于4節(jié),共同參與備課、說課、上課、評課、反思、改進、再上課等一系列教學研討活動。建立幫扶檔案,記錄被幫扶教師成長的過程。這樣發(fā)揮老教師、骨干教師、優(yōu)秀教師的作用,用他們的經(jīng)驗、能力和智慧來培養(yǎng)學校的青年教師,提高他們對學生的管理和教育以及課堂教學能力,使他們盡快地成為學校教育骨干和中堅力量。
4.教學常規(guī)——校本教研的第一資源。教學常規(guī)是校本教研的現(xiàn)有資源,是規(guī)范教師教學過程、加強教師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是檢驗校本教研效果的重要體現(xiàn)。要求各位教師認真?zhèn)湔n,科學、合理、規(guī)范地撰寫教案;能采用新的理念、上好每一節(jié)課,能實現(xiàn)三維目標;能及時仔細地批改和訂正作業(yè),以鼓勵性的語言給予評價和評估并能做好二次訂正工作;能積極參與聽課和評課;能主動地進行學習并寫好讀書筆記和教學隨筆,記錄讀書所得、記錄工作中的喜與憂、得與失、成功與失敗、經(jīng)驗與不足;不定期提供典型個案、上研討課、提供研究的問題等;做好學生的出勤記錄、家訪記錄、班隊活動記錄等。在檢查中要密切關注教師教學常規(guī)落實中的整個過程,使常規(guī)管理更趨科學化、規(guī)范化,為課題研究積累資源、提供第一手材料。
二、校本教研活動研究的內容
1.專題研討。新課程教學中,教師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困惑。因此,我校要求各年段教研組長通過對教師反映的教學問題進行篩選和提取,選擇一個專題給大家一段時間的準備,讓大家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搜集材料,撰寫發(fā)言稿件,而后擇日進行集體討論、診斷與分析。研討中大家各抒己見,集思廣益,使問題得到解決,使困惑得到剖析。
2.教學沙龍。教學沙龍活動相對于專題研討來說,比較大型且分學科進行。學校組織各學科教研員和教研組長擬定一個學術研討主題,由學校的教導主任、教研員、市級區(qū)級骨干教師負責作專題講座,參加的人是學校的領導和各科的所有教師,人數(shù)較多,場面較大,氣氛輕松活躍。其過程有主持人、主講人、主持詞、主題詞、過渡詞、有臺上臺下互提問題進行互動解答,使沙龍活動達到一個高潮,讓教師在良好的氛圍中,自由無拘束的得以成長。這樣的教研沙龍活動更好地促進教師的成長,也使教師樂于接受,易于實行,也最大限度地促進教師的參與積極性,達到更大更好的效果。其活動過程也都有專人的記錄、拍照、錄像,文字材料都打印裝訂歸檔。
3.案例分析。教學案例的分析可以促進課改深入發(fā)展,促進教師專業(yè)快速成長,促進科研成果交流共享。學校要經(jīng)常以組為單位開展典型的教學案例研究和分析,由一個案例提出一個相關的問題,引發(fā)教師的關注與思考、組織教師進行討論與交流,然后提供一些診斷分析的方法作為參考意見。這樣,以案例作為切人點,在教學情景中有利于充分暴露教學問題,有利于進行針對性的思考討論,讓教師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從而深入地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要鼓勵教師積極積撰寫教學案例分析小論文,參加區(qū)級以上的論文評比。
4.課題研究。課題研究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第一生產(chǎn)力。教育科研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具有導向和指導作用,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保證。所以學校領導及廣大教職工都高度重視課題研究工作。學校的課題分學校課題和教研組課題兩種。學校在課題研究方面,要求教師積極參加專題研討、教學沙龍、案例分析外,還要求每位教師一學年圍繞課題開一次公開課,并進行說課、反思、評課,寫一篇針對課題研究的教學論文,用來體現(xiàn)課題研究的成果,并推薦參賽或投稿。通過課題研究中的一系列活動,促使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大大的提高。
5.教學觀摩。課堂是校本教研的主陣地。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藝術和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要進行課堂教學的研究,因此學校要求每學期各語數(shù)教研組,都要推選一個教師上一節(jié)研究課。采用“五步研究法”,即“備課、說課、上課、評課、再上課”等五個步驟進行研究。此外學校還積極參加省、市、區(qū)及片區(qū)課堂教學觀摩活動和開展學校教學開放日活動,為教師提供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以及展示的機會和平臺,并以此來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業(yè)務能力。
總之,校本教研要與教育教學相結合,要與課題研究相結合,要與專家引領相結合。根據(jù)不同的培訓要求,采取合適的形式,選擇科學及有針對性的內容進行開展研究,就一定能達到“教”“研”雙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