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二護
摘要:研究江澤民擴大內需思想對于中國有效擴大內需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江澤民擴大內需主要觀點有:中國經濟當前最突出的問題是有效需求不足;供求狀況根本性轉變的判斷;中國有條件把自己的發(fā)展建立在國內市場基礎上;擴大內需需要發(fā)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共同作用;高度重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擴大內需與對外開放不是對立的關系;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實質,就是堅持發(fā)展。
關鍵詞:江澤民;擴大內需;思想
中圖分類號:F1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0-0001-02
研究國家領導人擴大內需思想對于認識中國擴大內需現實,發(fā)現擴大內需中存在問題及應對措施具有極大的現實和理論意義。擴大內需在中國的產生具有時代性,是亞洲金融危機的產物。如何有效應對金融危機,國家主要領導人的思想具有關鍵作用。中國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是有效的,其原因是多個方面。其中,作為國家主要領導人——江澤民在金融危機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關于江澤民,我們通常只知道他的主要貢獻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實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之前,擴大內需思想已經產生。對于擴大內需,他的許多觀點對于今天的中國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以及領導經濟建設仍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江澤民擴大內需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實現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偉大轉移。中國經濟總量提前實現翻兩番的階段性目標。但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中國的社會矛盾悄然發(fā)生轉變。認識到社會矛盾的變化,對于制定正確的方針路線和措施具有極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作為國家主要決策者,江澤民敏銳地把握到了中國社會經濟狀況的變化。亞洲金融危機加速了這一認識的形成。亞洲金融危機爆發(fā)后,作為國家領導人,江澤民在多個場合談到擴大內需問題。其中,最為顯著的一次是在1999年11月15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江澤民對擴大內需思想作了最為充分的說明,為研究中國擴大內需提供了典型證據。在這次講話中,關于擴大內需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關于中國經濟常態(tài)的判斷。所謂常態(tài),意指經常性狀態(tài),表示的是我們對中國經濟運行中消費投資比例關系在長時期中變動趨勢的判斷。這里強調的是長時期內經濟運行所表現出的一種客觀性。關于中國經濟常態(tài)的判斷,江澤民的認識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1.中國經濟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有效需求不足。江澤民指出,“當前,中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效需求不足”[1],并且對于形成原因和影響進行初步分析,“就業(yè)壓力加大,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盵1]
2.供求關系發(fā)生根本性轉變?!敖陙?中國國民經濟運行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一些深刻變化。一是市場供求格局發(fā)生了根本性轉變。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和發(fā)展,中國的生產力水平有了顯著提高,長期商品短缺的狀況已基本改變,買方市場初步形成……這是了不起的成績。同時,也出現了階段性、結構性剩余,經濟發(fā)展受市場約束越來越明顯?!盵1]
第二,擴大內需意義。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實質,就是堅持發(fā)展?!鞍l(fā)展是解決我們所面臨的所有問題的關鍵。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實質,就是堅持發(fā)展。”[1]鄧小平說:“發(fā)展是硬道理?!苯瓭擅裾f:“發(fā)展是執(zhí)政興國第一要務。”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在發(fā)展。如何發(fā)展,在中國就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謀發(fā)展”。而要抓經濟建設,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必須把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結合起來。但隨著供求關系的根本變化,外部世界對經濟拉動的不確定性日益突出,則中國經濟中長期發(fā)展的動力必然轉移到以擴大內需為根本推動力的渠道上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就是堅持發(fā)展。這就更大程度上是從戰(zhàn)略角度而不是從策略角度來認識擴大內需。由于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央及時調整政策,作出了擴大內需等重大決策,并將擴大國內需求、開拓國內市場作為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戰(zhàn)略方針。
第三,廣闊的國內市場是中國實施擴大內需的基本條件,通過擴大內需實現中國經濟發(fā)展具有必要性。中國具有實行大國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的市場條件。中國國內市場的特殊性是中國不同于其他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依據。與日本、韓國等其他國家不同,具有廣闊的國內市場是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特殊性所在。因此,中國的中長期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與其他國家具有根本的區(qū)別。所以,當中國通過改革開放的二十年偉大實踐之后,隨著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社會經濟矛盾的轉變,實施擴大內需戰(zhàn)略的條件逐步成熟。作為國家領導人,江澤民對此有著清醒認識?!耙吹?中國有一個12億多人口的大市場,也完全有可能在比較長的時期內保持比較快的增長速度。因此,無論是克服當前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困難,還是著眼于下世紀的長遠發(fā)展,我們都有必要也有條件把經濟發(fā)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實行以擴大內需為主的發(fā)展方針……?!盵1]這就與那種將擴大內需建立在策略性應對金融危機的觀念完全不同,是將戰(zhàn)略性與策略性結合起來作為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選擇,應該說這種認識是前瞻性的。
第四,擴大內需和堅持對外開放不是對立的,而是統(tǒng)一的關系。因此,在實行擴大內需戰(zhàn)略的同時,中國要千方百計擴大出口,積極有效的利用外資;提高先進技術、適用技術和關鍵設備在進口中的比重;進一步改善投資環(huán)境,拓寬投資領域;加強外匯管理,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第五,擴大內需對策。
1.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運用向銀行發(fā)債的手段,把居民的儲蓄資金轉化為建設資金。在投資方向上,以基礎設施建設和企業(yè)技術改造為重點,使其與結構調整緊密配合,帶動社會投資和啟動消費。財政投資應該注意保持政策的連續(xù)性,著眼于中長期發(fā)展。
2.進一步發(fā)揮貨幣政策的作用。綜合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適度增加貨幣供應。金融工作面臨兩大任務,一是防范金融風險,二是支持經濟增長,把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在促進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中實現金融安全。
3.高度重視增加消費對拉動經濟增長的巨大作用?!安粩喔纳迫嗣裆?是擴大有效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內在要求,是處理好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關系的結合點?!盵1]為此,(1)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認為廣大農村是中國消費市場的潛力所在。提出要努力提高農民購買力,為農民提供適銷對路的生活用品和農用生產資料,下大力氣開拓農村市場。(2)關心城鎮(zhèn)低收入居民生活。(3)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4)啟動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消費。(5)制定促進消費的政策,對關系群眾利益的各項改革,要加強宣傳和解釋工作,引導和改善居民的收支預期。
4.把擴大內需與調整經濟結構結合起來,促進經濟發(fā)展。對于經濟結構的調整,江澤民指出,“調整和優(yōu)化經濟結構,是促進經濟發(fā)展、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壳敖洕钪械膯栴},根本的是結構不合理,結構調整緩慢?!仨殞χ袊洕Y構進行戰(zhàn)略性調整?!斍懊媾R的經濟結構的調整不是暫時性、局部性調整,而是戰(zhàn)略性調整。”[1]
自亞洲金融危機1997年爆發(fā),中國就開始應對金融危機。擴大內需作為有效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針對性措施始進入中國經濟建設的歷史舞臺。因此,1999年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這次講話,無疑是中央領導集體對金融危機認識的一次總結,是全黨認識狀況的反映。是研究中共擴大內需歷程的有力證據。
第一,積極意義。作為國家主席、黨中央總書記,對于中國經濟發(fā)展態(tài)勢和發(fā)展戰(zhàn)略選擇的正確認識,無論對中國經濟還是世界經濟來說都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從認識角度來說,對于中國擴大內需的選擇,江澤民的思考更大程度上是從戰(zhàn)略上而不是從策略上。這種認識對中國中長期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的正確選擇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其意義不僅體現在金融危機出現時,也體現在經濟建設平穩(wěn)進行時;不僅體現在近期中國有效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也體現在將來,它是作為指導中國中長期經濟建設的指導戰(zhàn)略思想。從實踐上也可以看出,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歷屆政府就將擴大內需作為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指導方針和立足點。另外,難能可貴的是,江澤民認為中國實行擴大內需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中國是大國,從而將中國擴大內需的理論依據建立在大國發(fā)展戰(zhàn)略的基礎之上。盡管對中國是不是大國現在學術界還有爭議,但起碼對中國未來的發(fā)展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指引性的定位。與其他國家不同,中國今天實行擴大內需戰(zhàn)略最為充分的依據就是中國現在盡管不是經濟強國,但中國是經濟大國,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中國擁有世界最廣闊的市場和最多的消費者,這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第二,不足。對擴大內需戰(zhàn)略認識不夠深刻,很不充分,理論準備不足,對中國經濟的根本出路的選擇處于感性認識層次。亞洲金融危機使得中國政府不得不對中國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開始進行重新思考和選擇。對當時的政府而言,是迫不得已的,其發(fā)展思路并沒有完全轉移到以擴大內需戰(zhàn)略為指導,將擴大內需和對外開放有機結合起來的軌道上來。因此,在從理論向實踐的轉移過程中產生消費不但沒有擴大,反而縮小,就不足為奇的現象了。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應對金融危機時的作用認識也不清晰和準確,夸大了貨幣政策的作用,也過于看重投資特別是政府投資的重要性,相對說來對消費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當然,從建設有一個過程來說,這都具有階段性。
作為黨的最高領導人,他的認識是整個領導集體認識的反映,具有時代性。盡管很不深刻,但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認識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因此,也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