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仙
作文教學歷來讓老師們頭疼,它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常常是學生無話可說,教師無從下手,嚴重影響了語文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如何讓學生能夠喜歡作文并能高效地寫出作文呢?經過多年的實踐,筆者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創(chuàng)設氛圍,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習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內心活動,是形成創(chuàng)新動力的重要基礎。只有感興趣才能自覺主動地去探索、去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根據以上情況,教師在指導作文時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作文興趣,設計生動有趣的活動。例如課上可以表演小話劇,進行角色扮演,或利用多媒體播放音樂、視頻,或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實地感受要寫的內容。以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來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學生有了興趣,自然會想方設法地表達自己。
二、表揚與鼓勵,激發(fā)孩子的寫作熱情
對于小學生,表揚與鼓勵的作用往往大于批評。寫作應以興趣為主,允許孩子之間存在差異。在每個孩子的寫作中,我積極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地表揚與鼓勵。一位孩子在日記中寫道:“我的語文老師,特別愛笑,一笑就找不到眼睛?!蔽以谂Z中寫道:“你真是個認真觀察的孩子!”并送給她一個笑臉!一位孩子在《春來了》中寫道:“我聽到了花開的聲音!”我送給她一個大拇指。當然在表揚的同時,也要委婉地指出不足,如:“你能寫得具體些。就更好了!”“如果能把故事寫完整,就更好了!”……孩子們看著這些溫暖的批語,更敢寫也更想寫了,我教給孩子用我手寫我口、表我心。
三、給學生提供寫作的機會
我們的語文課文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美文,更是進行作文教學的好材料。在學習《春雨的色彩》時,讓孩子們說一說自己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顏色的。在學習《風》一課時,問孩子們:“你從哪里見到過風,也用小詩的形式寫出來!”除了課堂提問,我們還可以采用課本劇、小記者采訪等多種形式來演繹課文,進行說話訓練。如在學習完《驚蟄》一課時,讓孩子們去演一演青蛙、刺猬、蜈蚣等小動物,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語、動作去展現(xiàn)冬眠蘇醒后小動物的樣子。演完之后,讓大家去評、去改編課本劇,讓愛動的去演,愛寫的去寫,給予每一個孩子機會。總之,利用好課文,總結寫作方法,對學生進行作文指導,會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增加閱讀量,積累寫作素材
要寫好作文光憑課堂及教材還不夠,要使學生寫出內容具體有條理的作文,必須引導學生閱讀大量課外書籍,增加學生的詞匯。讓每個學生每人準備一個抄寫本,把閱讀中的好句子摘錄下來,注意知識的積累,這是學生作文水平提高的一個好辦法。引導學生摘錄課外讀物中描寫人的外貌、動作、心理活動的段落,摘錄描寫自然景物的優(yōu)美詞句,并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展開交流,不定時地進行檢查、評比,這樣日積月累,學生書讀多了,詞匯豐富了,表達能力也跟著提高了。
五、組織各種多姿多彩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寫作素材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引導學生觀察自然,關注周圍的事物,學生會從中獵取到許多感興趣的內容。學校的活動是豐富多彩的,不失時機地抓住每一次活動,為孩子創(chuàng)造寫作的機會。我還常常有意識地組織多姿多彩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寫作素材。春天到了,我?guī)ьI孩子們走進大自然。清脆的鳥叫、涓涓流淌的溪水、天空中可愛的風箏……面對這么美妙的世界,“小鳥在枝頭高興地唱著,歡迎我們的到來”,“柳樹姑娘正在梳理自己長長的辮子”……這些大人們不注意的事物進入孩子的視野,成為寫作的材料,大大激發(fā)了孩子寫作的興趣。
教學實踐證明,我們要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豐富學生的生活內容,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和選取作文內容,使作文真正成為學生渴望表達的一種心理需要。這樣,才能使作文教學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