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玥
摘要:能源安全關系世界各國的經濟命脈,也關系到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對我國能源安全狀況進行思考的契機緣于世界范圍內所出現的能源不安全現象,石油供應中斷、世界石油價格飆升直接影響著我國的能源安全。緩解我國能源不安全現象,需要在透析我國能源安全影響因素的基礎上,解析新能源安全觀的內在要求,探究我國能源安全的保障措施。
關鍵詞:能源安全;石油安全;新能源安全觀
中圖分類號:F20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32—0047—02
能源是人類文明的物質基礎,也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的先決條件,更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長遠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問題。能源安全問題已不僅僅是各個國家境內討論的熱點問題,在世界范圍內也受到廣泛關注。任何一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與能源生產和能源消費量密切相關。能源的生產和消費量越大,商品就越豐富,社會就越富裕,國家也就繁榮。事實證明,能源安全時刻與世界的政治、經濟、外交緊密交織在一起,已成為各國乃至全世界的能源發(fā)展和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條件。
為什么要對能源安全問題進行思考,是因為當下出現了許多能源不安全的現象,特別是石油供應的不穩(wěn)定。石油安全受到威脅帶來的巨大損失是短期內無法彌補的,同時這樣一條惡性循環(huán)的關系鏈直接引發(fā)的能源安全問題,并不是單靠某一個石油供應國或某一個石油消費國能解決的,而且依靠武力戰(zhàn)爭來解決爭端的方式也是值得商榷的。因此,將中國的能源安全問題置于世界范圍內進行探究,為我國的能源發(fā)展情況把脈,確定我國的能源發(fā)展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定位,了解我國能源安全面臨的挑戰(zhàn),透析影響我國能源安全狀況的因素,探索解決我國能源安全問題的對策,也正是本文所要回答的問題。
一、我國能源安全的現狀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局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04年全世界的能源消費強度為2.5噸油當量/萬美元GDP;中國為8.4噸油當量/萬美元GDP,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6倍,美國的4倍多,日英德法等國的近8倍。世界人均能源消費量為1.61噸油當量,中國為1.07噸油當量,是世界人均水平的66.46%,約為美國人均水平的1/8,日英德法等國人均水平的1/4。從能源生產情況來看,2004年全世界原油生產量為38.68億噸,比上年增長4.45%;中國原油生產量為1.75億噸,增長2.90%,占世界份額的4.51%,列居世界第二。從能源消費情況來看,同年全世界石油消費量為37.67億噸,增長3.44%;中國石油消費量為3.09億噸,增長15.83%,占世界份額的8.19%,成為居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
據《2006年中國能源發(fā)展報告》統(tǒng)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國民經濟按年均9.7%的速度增長,原油消費按年均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國內原油供應增長速度僅為1.67%。自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之后,進口量逐年增大,國內原油產量已不堪重負,遠遠滿足不了國內原油的需求量,供需關系難以平衡,國內原油的生命線逐漸脆弱。從進口國外原油的地區(qū)和份額來源看,中東地區(qū)占60%,非洲地區(qū)占20%,亞太地區(qū)占14%,歐洲中亞地區(qū)占6%。照這樣的格局發(fā)展下去,到2020年中國從中東地區(qū)進口的石油數量將占進口石油總量的80%。如此單一的石油供應線路無疑大大增加了中國在獲取原油渠道上的依賴程度,使我們在很多方面都受制于人。
據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數據顯示,初步測算2007年原油生產量為1.87億噸,比上年增長1.1%,原油生產量占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的11.3%,比上年下降0.6%。同年原油消費量為3.4億噸,比上年增長6.3%,原油消費量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18.3%。若按最低方案預測,到2020年,石油消費總量將在4.5億噸,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將高達60%。從總量看,中國的石油消費水平將繼續(xù)保持世界第二位。而且,國際市場不斷高漲的油價對中國國民經濟的影響將大于發(fā)達國家,也使中國正在面臨著來自能源安全方面的嚴峻挑戰(zhàn)。
我國面臨的能源安全問題主要是指石油安全問題,這已經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從上述所列數據中可以發(fā)現,盡管我國是自然資源匱乏和人口眾多的大國,但石油消費量劇增、石油來源渠道單一、無法擺脫世界石油價格漲跌帶來的波動,這一事實已成為我國能源安全現狀的顯著特征,也正在給我國的能源安全帶來嚴重威脅:處于世界經濟高速發(fā)展的時代,能源消耗量與日俱增,特別是石油供需的缺口越來越大;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大增加了對成品油的需求量;我國石油資源的儲備能力不夠強大,還未能完全擺脫石油生產國的動蕩局勢對石油進口的影響;全球化浪潮下,我國的石油價格還未能在國際石油市場上實現獨立運作。面對諸多挑戰(zhàn),如何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如何促進能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就成為一項亟待解決的戰(zhàn)略性難題。
二、我國能源安全的因素分析
保障能源安全是實現我國能源發(fā)展乃至推動世界能源發(fā)展的重要方面,可是能源的安全與不安全是相對而言的,我們不可能不惜一切代價換取能源的絕對安全,因為諸多客觀因素也會發(fā)生變化,也許眼下的安全狀態(tài)也可能突然轉化為不安全狀態(tài),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和研究,使安全狀態(tài)的比例更大一些,不安全狀態(tài)的比例更小一些,在安全與不安全之間找到一個適度平衡的狀態(tài)。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透析影響我國能源安全狀況的因素有哪些方面,再以此為問題的切入點,找到各項難點的應對措施逐一擊破,從根本上緩解能源不安全的緊張局面。具體來說,影響我國能源發(fā)展狀況的因素包括如下幾方面:
第一,世界石油資源的分布情況。從世界范圍來看,石油資源分布具有地區(qū)集中性,比如中東、拉丁美洲、非洲地區(qū)是世界石油的集中分布區(qū),其中中東地區(qū)占世界的66.5%,南北美洲石油儲量占世界的14.2%,前蘇聯占5.64%,非洲占7.37%,亞太地區(qū)占3.4%,歐洲占1.83%。[4]世界各國對石油的消費需求都以不同速度增加,尤其是石油儲量較少的北美、歐洲和亞太地區(qū)。石油資源分布不均,導致各國對石油資源發(fā)生激烈爭奪,石油的生產與消費發(fā)生偏離,導致石油消費國對國外石油進口的嚴重依賴。
第二,石油資源的來源渠道。世界石油資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各國獲得石油資源的渠道不同,盛產石油的國家可以實現自產自銷,石油資源貧瘠的國家大多是依靠大量進口來彌補國內供應不足的情況。經濟持續(xù)的高速發(fā)展以及發(fā)電、運輸業(yè)對燃料的需求激增,使國內石油供應產生缺口,不得不加大國外原油進口的力度。另外,我國石油進口主要依存于中東地區(qū),進口來源地的單一,也會使我國在面對中東動蕩局勢下的進口貿易產生不穩(wěn)定因素。
第三,能源結構。長期以來,我國能源結構一直以煤炭為主,資源稟賦的優(yōu)勢和對煤炭消費的依賴導致我們忽視了能源多樣性的發(fā)展,對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fā)步伐緩慢。煤炭、石油、天然氣增加了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這反過來會導致全球變暖改變氣候系統(tǒng)。事實證明,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的生產方式終究不是利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明智之舉,經濟增長與環(huán)境保護應該是相互促進的,而非絕對沖突的兩項目標。
第四,石油儲備能力。國際石油市場受國際經濟形勢周期性或非規(guī)律性變化的影響,可能會導致世界石油價格的飆升,使進口原油的國家貿易收支狀況不穩(wěn)定,引起原油進口國甚至世界經濟增長的停滯。石油儲備能力的強弱是我國應對國際石油市場風險的重要指標,是直接影響國際供求關系、市場價格、國家能源安全的決定性因素。
第五,能源利用率。能源利用率直接影響著我國能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進程。我國石油資源匱乏,而且長久以來能源利用率很低,這是由于我國一直是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既造成了能源利用過程中的嚴重浪費,也污染了生態(tài)環(huán)境。而造成能源利用率的原因恰恰正是人們缺乏節(jié)約資源、節(jié)約能源的意識,更沒有在全民范圍內達到普及,這只能加重我國能源未來的緊張局勢。
三、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路徑選擇
21世紀以來,全球能源安全形勢發(fā)生重大變化,面臨石油價格不斷飆升,能源市場動蕩不安、爭奪資源的矛盾突出等一系列挑戰(zhàn),世界能源安全問題日漸凸顯。我國的能源安全問題已經引起中央政府的關注,在2006年7月17日在俄羅斯圣彼得堡召開的八國峰會上,胡錦濤主席在發(fā)表的書面講話中呼吁:“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我們應該樹立和落實互利合作、多元發(fā)展、協(xié)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觀。”要求“互利合作、多元發(fā)展、協(xié)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觀,給我國能源安全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全球能源安全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具體可以從一下幾方面考慮:
第一,加強石油儲備能力。這是應對國際石油市場風險對我國能源安全影響的重要舉措,也是穩(wěn)定國際供求關系、平抑市場價格、應對突發(fā)事件、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有效手段。出于對安全和成本的考慮,重視本國石油儲備能力的提高,是增強國內石油供應穩(wěn)定性的重要指標,也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的關鍵。
第二,開展能源外交。樹立“互利合作”的價值觀,促進能源消費國和能源供應國以對話與合作的方式,增加與多個能源生產國之間的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既保障能源消費國獲得資源的可靠性,同時保障能源供應國獲得能源收益的穩(wěn)定性,在能源需求與供給基本平衡的基礎上,確保穩(wěn)定且可持續(xù)的國際能源供應及合理的國際能源價格,實現全球的能源安全。
第三,優(yōu)化能源結構。積極培育支持“多元發(fā)展”的政策環(huán)境,重視能源開采技術的發(fā)展,挖掘諸如風能、水能、核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潛力,減少污染,建立清潔、安全、經濟、可靠的能源供應體系,調整以煤炭資源為主要燃料的能源結構,適度進口,轉變僅依靠能源進口的單一渠道方式。
第四,呼吁各國和平共處,避免戰(zhàn)爭,保障石油的有序供應。落實“協(xié)同保障”的發(fā)展機制,維護世界和平與地區(qū)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否則,油氣資源豐富的生產國和重要儲藏地,將長期處于大國相爭的窘地,能源資源的爭奪與博弈將導致能源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的緊張關系,引發(fā)地區(qū)戰(zhàn)爭與局部沖突,這勢必會直接威脅到全球能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第五,提高能源利用率。走集約型的工業(yè)化發(fā)展道路,節(jié)約能源,減少污染,提高企業(yè)生產和人民生活過程中的能源利用率,普及節(jié)能意識,才能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緩解能源危機,保證國內能源的供應安全和使用安全。
參考文獻:
[1]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局.世界與中國的能源數據比較[EB/OL].2005-11-28.http://nyj.ndrc.gov.cn/sjtj/default.htm.
[2]呂致文.我國能源安全的結構性分析[J].宏觀經濟管理,2005(9).
[3]2007年統(tǒng)計公報能源數據摘要[J].中國能源,2008,(4).
[4]馮衛(wèi)紅,王紅.世界石油安全走勢與我國的能源安全問題[J].理論探索.2006,(4).
[5]張磊,鄭丕諤.我國能源安全面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6,(1).
[6]張宇燕,管清友.世界能源格局與中國的能源安全[J].世界經濟,2007,(9).
[7]崔民選.2006中國能源發(fā)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8][英]杰弗里·肯普.波斯灣仍是戰(zhàn)略爭奪的目標[J].生存,1998-1999年冬季號.
[9]馬延琛,吳兆雪.中國新能源安全觀與實現全球能源安全的新思路[J].東北亞論壇,2007,(7).
[10]王海濱,李彬.中國對能源安全手段的選擇與新安全觀[J].當代亞太:政治·安全·外交,2007,(5).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