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作為康熙皇帝的侍衛(wèi),經(jīng)常扈從康熙帝出巡邊塞上,為了抵御沙俄侵略,團結邊疆少數(shù)民族,他還到東北邊塞完成“覘梭龍”的艱巨任務,所到之處,留下不少邊塞行吟作品。康熙皇帝在北巡,謁祖陵時也留下了不少詩篇。我們把納蘭與康熙帝的塞上之行吟之作進行比較,對我們?nèi)嫔羁汤斫饧{蘭詩詞的思想內(nèi)容、藝術特色,是大有益處的。
納蘭經(jīng)常扈從康熙帝出巡,君臣二人行吟塞上,有一些同題詩作,如(按先康熙后納蘭順序排列,以下同上):
山海關
重關稱第一,扼險倚雄邊。
地勢長城接,天空滄海連。
戍歌終歲苦,插羽不時傳。
作鎮(zhèn)隆三輔,征輸困百年。
笳寒龍塞月,甲冷雉樓煙
厲數(shù)歸皇極,綱維秉化權。
漫勞嚴鎖鑰,空自結山川。
在德誠非易,臨風更慨然。
雄關阻塞戴靈鏊,控制盧龍勝百牢
山界萬重橫翠黛,海當三面涌銀濤
哀笳帶月傳聲切,早雁迎秋度影高
舊是六師開險處,侍陪巡幸扈星旄
康熙詩開頭即寫出雄關之險要,“地勢長城接,天空滄海連”境界壯闊。接下來寫“戍歌終歲苦”,流露出厭戰(zhàn)和思鄉(xiāng)的情緒,因而詩人著一“苦”字形容。“插羽不時傳”,表明戰(zhàn)爭經(jīng)常發(fā)生?!白麈?zhèn)”二句是說山海關關隘險要,屏障京都地區(qū),但百年來戰(zhàn)事頻仍,被為戰(zhàn)事運送物資而困擾,表明詩人對戰(zhàn)事帶來的民生疾苦的關切?!绑蘸倍涿枥L塞上風光,寄寓了對將士的同情??滴醯脑姳磉_了鞏固邊防,消弭戰(zhàn)事的愿望,反映了詩人只有修明政治才是鞏固天下的根本的認識。結尾二句發(fā)出:“在德誠非易”的慨嘆。納蘭詩句同樣寫出了雄關的險要,寫山與海,境界亦頗壯闊?!鞍諑г聜髀暻?,早雁迎秋度影高”與“笳寒龍塞月,甲冷雉樓煙”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首詩表達了納蘭扈從康熙建功利業(yè)的壯志。另一組同題詩為《古北口》:
段山逾古北,石壁開峻遠。
形勝固難屏,在德不在險。
亂山如戟擁孤城,一線人爭鳥道行。
地險東西分障塞,云開南北望神京。
新圖已入三關志,往事休論十路兵。
都護近來長不調(diào),年年烽火報升平。
康熙詩首二句描寫了古北口的險峻,末二句為議論,康熙帝認為鞏固國家不能只靠山川險阻,主要靠德政,靠修明政治;納蘭詩也描寫了“亂山如戟”、“鳥道一線”的險峻地勢,尾聯(lián)則抒發(fā)了“年年烽火報升平”的喜悅之情。二詩相較,一重議論,一為抒情。
康熙帝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第二次東巡,納蘭扈從,經(jīng)過姜女祠,君臣有同題一詩一詞之作:
朝朝海上望夫還,留得荒祠半初山。
多少征人埋白骨,獨將大節(jié)說紅顏。
海色殘陰影斷霓,寒濤日夜女郎祠。翠袖塵網(wǎng)上蛛絲。
澄海樓高空極目,望夫石在且留題。六王如夢祖龍非。
康熙帝詩流露了對秦皇窮兵黷武致使生靈涂炭的微詞,反映了對孟姜女的同情之心。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說:“納蘭性德到了山海關,登臨眺望,憑吊了凄清冷落的姜女祠。他想起了孟姜女的悲慘遭遇,也想到當時勞役人民的統(tǒng)治者如今也不復存在,因而不性感慨?!眱墒自娫~相比較,同為借游廟發(fā)思占之幽情,抒今昔之感慨的作品,由于詩人身份地位不同,康熙帝的詩更為直白,納蘭所作則意蘊深含,歷史感、滄桑感更為厚重。
康熙帝與納蘭面對滔滔松花江水,思緒萬千,感慨良多,各有詩篇?!督杏晖罚?/p>
煙雨連江勢最奇,漫天霧里影迷離。
掀翻波浪三千尺,疑是蛟龍出沒時。
這首詩描繪了松花江煙雨連江的景色,以夸張的手法寫出了松花江的氣勢,透露出詩人因抵御沙俄侵略軍事準備成功而產(chǎn)生的豪情,差近李白之七絕,誠為佳品。納蘭也有《松花江》:
彌天塞草望逶迤,萬里黃云四蓋垂。
最是松花江上月,五更曾照斷腸時。
前二句摹景,寫塞草彌天,黃云萬里的奇特風光。末二句抒月下思鄉(xiāng)、思閨中人的哀情。樂與哀顯現(xiàn)出納蘭侍衛(wèi)生涯中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
《瀚?!罚?/p>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
積沙流絕塞,落日度連營。
戰(zhàn)伐因聲罪,驅(qū)馳為息兵。
敢云黃屋重,辛苦事親征。
詩寫康熙三十五年(1696)詩人親自統(tǒng)領大軍征討噶爾丹時的情形,“這里描繪了邊塞壯闊蒼涼的景色,瀚海無垠,平林落日,一隊隊的士兵在艱難跋涉之中,作為皇帝的作者也是其中的一員。為了平息叛亂,使金甌無缺,康熙曾三次率師親征,表現(xiàn)了不畏艱險滅此朝食的氣概……也熔鑄了詩人親臨戰(zhàn)陣的真切感受”。從其思想內(nèi)容上看是進步的?!度涎缰T藩詩》是一首體現(xiàn)康熙帝民族政策的佳作:
龍沙張宴塞云收,帳外連營散酒籌。
萬里車書皆屬國,一時劍珮列通侯。
天高大漠圍青嶂,日午微風動彩游。
聲教無私疆域遠,省方隨處示懷柔。
錢仲聯(lián)主編《清詩紀事》引毛奇齡《西河合集詩話》云:“御制《塞上宴諸藩詩》云云。是時幸迭??Σ箭R爾口(今平泉縣大吉日),所宴者為喀爾沁、廓爾沁諸部落。設大黃握,上中坐,皇長子及溫郡王左右侍。諸藩率所屬列坐握左,內(nèi)大臣列坐幢右,張幾設撰。蒙古數(shù)千人列握外,各賜酒一金叵羅,乳茶一大瓠。于是賜諸藩袍帽、襪、袋帶、弓矢、緞帛、銀幣有差……”這首詩作于康熙二十年(1681),康熙帝在巡興中設置了木蘭圍場,此后又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興建了避暑山莊,從而開創(chuàng)了康乾盛世。因而這首詩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滴踹@一類記實性的詩,完全可以作為史實的補正。而且詩氣格雄渾、清新曉暢,富有音樂感,是值得稱道的。
納蘭的詩詞也有著自己的生活情境,抒寫著自己的性情,形成了自己的詩詞風格,呈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面目。納蘭是有著為國建功立業(yè)理想的有為青年,理想有時與現(xiàn)實矛盾,他的詞作正是這一矛盾的折射。如《浪淘沙-望?!罚?/p>
蜃闞半模糊,踏浪驚呼。任將蠡測笑江湖。沐日光華還浴月。
我欲乘桴。釣得六鰲么?竿拂天接水,那是蓬壺?
張秉戍先生分析說:“納蘭詞多是傷感的,而這首詞卻是特例。詞中以歡娛驚喜的心情,豪邁激越的筆調(diào),又用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鋪陳渲染,使本詞一改傷感的基調(diào)?!庇秩纭队谥泻谩罚?/p>
誰道陰山行路難。風毛雨血萬人歡。松梢露點沾鷹細,蘆葉溪深沒馬鞍。
依樹歇,映林看。黃羊高宴簇金盤。蕭蕭一夕霜風緊,卻擁貂裘怨早寒。
詩言志,詞抒情。納蘭的積極進取的思想在他的詩中屢有反映,如“七十二橋天漢上,彩虹飛下晾鷹臺”(《南海子》);“遙祝海隅同帝澤,年年長聽屬車雷”(《湯泉應制四首》之三):“微臣幸屬賡歌日,愿借如川獻壽觴”(《湯泉應制四首》之四);“扈從誠多幸,重華賞薦辭”(《扈駕馬蘭峪賜觀溫泉恭紀十韻》);“八砦雄圖今更固,行隨賞樂勝蓬瀛”(《扈蹕霸州》):“在藻同周宴,時容萬姓看”(《雄縣觀魚》):“豹尾叨陪須獻頌,小臣慚愧展微才”(《興京陪祭福陵》)。其實,納蘭懷
著報效國家、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在侍從生涯中,“出入扈從,服勞惟謹”,“性耐勞苦,嚴寒,暑熱,直廬頓次不敢乞休沐自逸”,“嘗奉使覘梭龍,其歿后旬日,適諸羌輸款”。納蘭“遇公事必慮,不避勞苦”,“嘗司天閑牧政,馬大蕃息”,“侍上西苑,上倉卒有所指揮,君感恩戴德身為僚友先”,“其感激主恩深厚,思所圖報,日不去口”,深得康熙帝賞識器重??上觳挥滥?,不幸遽病,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使我們未能讀到他更多的氣勢浩蕩、意緒高昂的詩詞。
當然,納蘭與康熙帝相比,地位身份不同,同時所寫的詩詞,所抒之情不同。
康熙帝與納蘭可以說都是性情中人,康熙帝與孝彭皇后佟佳氏,納蘭與其妻盧氏之間都恩愛情篤??滴醵四?1689)佟佳氏病逝,康熙帝為表達心中的痛悼之情,寫了《大行皇后挽詩四首》,他在詩序中說:“物在人亡,睹遺掛(物)而雪涕;庭虛晝永,經(jīng)垂幕以傖懷。悲從中來,不能自己。”且看其中一首七律:
交頤淚灑夕陽紅,徒把愁眉向鏡中。
露冷瑤階增寂寞,煙含碧樹恨西東。
舊詩詠盡難回首,新月生來枉照空。
鶯影天涯無信息,斷弦聲在未央宮。
首聯(lián)寫悲悼之深;領聯(lián)寫寂寞之苦:頸聯(lián)寫回憶之慨,尾聯(lián)寫思念之悲。以真切自然的詩句,表達了詩人異常悲痛的深情。納蘭愛妻盧氏,與其成婚三年,便死于難產(chǎn),令納蘭終生傷情徹骨,詞風也為之變得“哀感頑艷”,正所謂“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梢哉f在這一點上君臣二人有相通之處。
通過以上的對比分析,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是康熙帝塞上行吟之作多為記實言志之作,而納蘭詩詞多是寫景抒情之篇。從思想內(nèi)容上看,康熙帝更多關注社會生活,而納蘭則囿于個人懷抱。二是康熙帝的詩作氣格雄渾兼具清新曉暢,納蘭詩詞則真切自然而又哀感頑艷。三是應全面評價納蘭詩、詞,看到納蘭詩、詞的真正價值。破除過去只愛納蘭詞的偏見,樹立“納蘭詩不遜于詞”之觀念。四是全面評價納蘭的侍衛(wèi)生涯,不能只片面強調(diào)納蘭厭倦侍衛(wèi)生涯的一面,而忽視他忠誠職守建功立業(yè)的一面,這樣,才能更好地從納蘭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中解讀納蘭,對納蘭詩詞作出全面公正的評價。
參考文獻:
[1]納蘭性德,通志堂集(卷18)[H],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H】,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
【3】朱眉叔,康熙詩選序[H】_長春: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
[4]錢仲聯(lián)主編,清詩紀事[H],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5]張秉戍,納蘭性德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1
[6]徐乾學,通議大夫一等侍衛(wèi)進士納蘭君墓志銘(《通志堂集》卷1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作者簡介:
陳桂娟(1966—),女,河北省承德市人,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工作單位:承德民族師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