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治瓊
摘要:《卡特教練》是一部體育勵志片,同時也是一部黑人勇敢者追求身份認同的的內(nèi)心史。片中從卡特的合同和禁球事件,到最后球隊6人上大學、5人獲得獎學金,無一不展示了美國黑人中的勇士突破隱形、尋求身份認同的艱苦歷程。引領(lǐng)球員場上場下拼搏的卡特,是所有想實現(xiàn)身份認同的美國黑人的先鋒和表率。
關(guān)鍵詞:美國黑人;隱形;合同;禁球;身份認同
電影《卡特教練》是根據(jù)1999年卡特教練及其常勝不敗的籃球隊的新聞報道改編而成?!恫ㄊ款D環(huán)球報》評論它是來自心靈深處的勇敢者的內(nèi)心史。主人公卡特在影片中扮演著引路人的角色,是那些在白人文化主流中勇于探索和追求身份認同并不懈努力的美國黑人的先鋒和表率。
一、隱形的美國黑人
在美國,大多數(shù)黑人屬于貧窮階級,這與美國近兩百年對黑人的歧視政策有著極大的關(guān)系。從南北內(nèi)戰(zhàn)到哈萊姆文藝復興,到黑人民權(quán)運動,美國黑人都為爭取民族權(quán)力,實現(xiàn)身份認同而奮斗。雖然美國黑人的地位逐漸提高了,但無論是教育水平還是經(jīng)濟地位仍然落后于白人,貧富懸殊成了種族差異的另一分界線。
影片中的里士滿是一個黑人相對集中的地區(qū),占了總居民57.19%。對于里士滿高中的大多數(shù)黑人學生來說,能高中畢業(yè)的最多50%,能進大學的最多6%。大多數(shù)黑人學生在高中或者之前就流入社會,工作難尋,生活貧困,住房擁擠,環(huán)境惡劣(影片中街頭到處可見折扣店和毒品交易)。他們早早地結(jié)婚生子(Kyra的表姐19歲就有了兩個孩子),生活就如Kenyon對Kyra說的:Paycheck to paycheck和Dead-end job。一代代的黑人就這樣在進行著惡性循環(huán),孩子長大后又跟父母一樣飽受貧窮之苦,或者靠微薄的收入維持一大家人的生活,或者走入黑道(Cruz的表兄),或者偷殺搶掠,或者被殺(Battle的哥哥Anton),或者進入監(jiān)獄(Lyle的父親),成為典型的非死即囚的沒有身份的“黑鬼”,他們是社會的隱形人,存在,卻沒有聲音沒有身份。
尋求身份認同,不僅僅是通過贏球來實現(xiàn),更重要的是,讓球員找到自己屬于自己的身份定位,成為社會真正的贏家。而這個歷程是非常艱辛的,因為卡特將要突破的,是黑人自身的弱點,是戰(zhàn)勝自己,這遠遠超過了已被現(xiàn)實麻木的黑人的理解。
二、合同——身份認同的契約
卡特眼中,要終止黑人的這種惡劣的惡性的生活狀況,就得從自己開始,“that doesn't have to be your life”并不是僅僅針對Lyle,而是對籃球隊的每一個隊員,也是對每一個觀眾的激勵??ㄌ厥?972年里士滿高中全美明星,熱愛籃球,對黑人的現(xiàn)狀有著深刻的感悟。校長對里士滿高中籃球隊的評價是“These young men need discipline”,前任教練則對家長對其成長的漠視和學生自己的隨波逐流絕望不已。學生的散漫素質(zhì)和對現(xiàn)狀的麻木觸動了卡特內(nèi)心深處的實現(xiàn)黑人身份認同的意識。可是誰來管教這樣一群迷途青年?絕望的前任教練,還是高高在上的校長?卡特決定用一份特別的合同來面對輸球就互相指責,謾罵,甚至為此而斗毆、滿嘴粗口、毫無禮貌、紀律渙散的隊員。
合同規(guī)定隊員要準時參加訓練,提前五分鐘到,否則就算遲到;并要求隊員學習總平均成績要保持在2.3以上,要上所有的課程,而且要坐前排;同時,要求學生比賽時統(tǒng)一穿西服打領(lǐng)帶,至少10小時的社區(qū)服務(wù)。這種史無前例的注重學生球員肢體和思維全面發(fā)展的舉措引來了海量反饋,而這些反饋,無一例是正面的。
在校方眼中,卡特的合同只是一種恐嚇戰(zhàn)術(shù)。對于連續(xù)七年API指數(shù)處于最低一級的里士滿高中來說,卡特球隊能有5個畢業(yè)都不錯了。聘請卡特教練的目的也只是為了贏球,并不是為了真正地教育他們,教給他們思想去規(guī)劃他們的人生。其次,合同對學生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影片中教師對球員的評價是:like a solar eclipse。學生到課象日食那樣稀缺,又怎能達到要求的2.3,即使這個2.3只是C+水平。球員自身對身份認同的不確定,或者在能確定之前已經(jīng)失去了確定的機會,這也是大多數(shù)處于社會底層的黑人的弱點,引用Battle的最高追求也就只是“ESPN”(州決賽)而已。而對家長來說這份合同是負擔,因為他們要額外花錢買衣服,孩子可能因此而放棄籃球放棄學習,進入社會做些意想不到的壞事,他們要的只是一時的成績和勝利。合同對其他教師來說也是負擔。合同既然是卡特和球員之間的,他們沒有義務(wù)執(zhí)行,而且他們會因此要完成工作量以外的任務(wù),更何況這種任務(wù)在他們眼中是徒勞無獲的。一旦合同失敗,教師的能力會受到社會的質(zhì)疑,而非教練??梢?不管是校方,家長,還是教師,他們只求循規(guī)蹈矩,只求一時的掌聲和喝彩,并沒有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fā)展考慮。
合同的結(jié)果是上賽季最好的兩個得分手離開了,同時還招來家長的強烈質(zhì)疑和不滿。然而,卡特認為,既然是學生運動員,那么學生身份才是首要的,只有抓住“學生”這個基本的身份,才能實現(xiàn)身份認同。合同中所有的規(guī)定都只是作為黑人要實現(xiàn)身份認同的最基本的條件。合同意在讓隊員們“get to become a winner.”,成為能笑傲輸贏的贏家,社會的真正贏家。即使哪一天輸球了,失敗了,也不會輸?shù)糇饑?。而正是這份合同,一份實現(xiàn)身份認同的契約,才把一群無知的球員引上真正的奮斗歷程,實現(xiàn)身份認同。
三、禁球——身份認同的陣痛
卡特執(zhí)教以后,里士滿高中籃球隊像灰姑娘一樣戰(zhàn)無不勝。當勝球的里士滿隊尤其是Battle被媒體大為頌揚時,隊友調(diào)侃這個高個子: See, that's my big nigga right there, son. Hey. If you was any bigger, you'd be my bigger nigga.卡特的民族憤怒再次被激發(fā)。 “Nigger”是用來侮辱黑人的貶義詞,如果白人對黑人用這個詞,黑人就會反擊,而黑人自己用這個詞,無疑就是教白人來侮辱自己。同時,由于球員沒有按照合同的規(guī)定到課,卡特首先把最高理想就是州決賽的BattleBattle停賽了。當球隊獲得了22屆灣丘冠軍之后,隊員的勝利之情已是無以言表,背著教練參加狂歡派對,紙醉金迷,恍若一群大明星。而Cruz對winners的理解更是讓卡特無言以對:Coach, we won the tournament. We undefeated. I mean, ain't that what you wanted? Winners? 顯然,隊員心中的贏家就是贏球,如何才能改變這種麻木和狹隘?
雖然球隊在球場上叱咤風云,但卡特卻看到了失敗,這種失敗不僅僅是合同的失敗,學生的失敗,學業(yè)的失敗,還是團體的失敗。如果贏完球還是原地不動,還是一群低俗的“黑鬼”,沒有任何提高,那么拼搏和奮斗也是失敗的??ㄌ匾蟮氖侨犝w的提高,是場上場下的互相支持和幫助,共同實現(xiàn)身份認同。為了挽救這個失敗,卡特開始禁球,把學生趕進了圖書館。他要讓他們明白,只有通過在圖書館的潛心學習,提高學業(yè)成績,才能真正戰(zhàn)勝自己,戰(zhàn)勝社會,否則,贏再多的球都只是一時云煙,都只是失敗。這一次,卡特把隊員真正需求的矛盾直接展示給社會:是要一時的榮耀,還是要整個人生的輝煌?是要一時的勝利,還是要身份認同?
禁球,不但挑戰(zhàn)著黑人固有的思維,也質(zhì)疑著傳統(tǒng)的平衡。對于球隊來說,禁球就意味著拒絕勝利,意味著敗球。這一舉動,首先引起了曾經(jīng)拼了命才歸隊的Ctruz的再次離隊。鎖館禁球,無疑鎖掉了他拼搏的動力和希望,他內(nèi)心對未來的恐懼再一次讓他退縮。接下來,禁球事件遭到了校方的斥責。對于只求一時燦爛的校方來說,這一極端的瘋狂之舉無疑為他們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帶來了負面的媒體影響。而卡特眼中,如果失敗了,那么就是作為所有教育者的失敗,籃球教練首先也是一名教育者。媒體報道褒貶不一,社會輿論壓力排山倒海般涌向卡特,家長更是對此漫罵不已,社區(qū)的憤怒分子甚至砸了卡特經(jīng)營的運動品商店??催^電影的人一定不會忘記卡特在空蕩的體育館腳踏籃球,獨飲壓力和孤獨的鏡頭??ㄌ刈罱K被推上了校委員會的被告席,其禁球行為在眾口一詞的反對聲中被否決。在卡特眼中,否決禁球無疑否決了黑人對自己的身份進行探索的權(quán)利,這也是為什么30年來里士滿黑人的狀況沒有得到一點改善的真正原因。人們害怕爭取,害怕失敗,在社會沒有給予黑人更多機會的同時,黑人自己先麻木了自己。禁球計劃幾近流產(chǎn),卡特在對現(xiàn)實的憤怒和失望中,其用心卻得到了球員的理解、支持和接受。這就出現(xiàn)了電影中轟動全國的一幕:靜悄悄的體育館里球員們沒有練球,而是在集體補課,并互相鼓勵,互相幫助。禁球終于在陣痛中迎來了勝利的曙光。而此時經(jīng)歷了殘酷現(xiàn)實洗禮的Cruz的話,進一步點名了黑人真正的弱點和出路所在,也恰恰是卡特幫助這群年輕人尋找自己身份定位的路徑:Our deepest fear is not that we are inadequate. Our deepest fear is that we are powerful beyond measure. It is our light, not our darkness that most frightens us. Your playing small does not serve the world. There is nothing enlightened about shrinking so that other people won't feel insecure around you. We were all meant to shine, as children do. It's not just in some of us, it's in everyone. And as we let our own light shine, we unconsciously give other people permission to do the same. As we are liberated from our own fear, our presence automatically liberates others。
四、贏家——身份認同的喜悅
當禁球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而球員看到的卻只是卡特趁機大出風頭,并沒有看到卡特的真正用心:要在不給黑人出路的教育制度下去爭取自己的權(quán)利,實現(xiàn)身份認同,也讓整個社會去思考美國黑人的出路在哪里。按校長的比例,卡特的球隊里最多只有一個人能上大學,那么其他人呢?是否就此罷休,贏完球下場以后就繼續(xù)重蹈父輩的覆轍?是否最終就如卡特所描述的美國黑人的現(xiàn)狀:Probably to prison。試看卡特的數(shù)據(jù)分析:In this county, 33 percent of black males between 18 and 24 get arrested. So look at the guy on your left. Now look at the guy on your right. One of you is going to get arrested. Growing up here in Richmond, you're 80 percent more likely to go to prison than college. 對于進監(jiān)獄的幾率比上大學的幾率超過80%的黑人高中生來說,是去爭取那20%?還是隨波逐流進入80%?是把球場上的拼搏帶進整個人生的奮斗而實現(xiàn)身份認同,還是只為球場的一時榮耀喝彩?卡特再次為球員挑起尖銳的矛盾,球員們終于開始思考身份定位,思考現(xiàn)狀和將來,思考他們心中的恐懼和力量。
影片結(jié)尾雖然里士滿隊輸球了,但是卻得到了很多人追求一生都沒有得到的最有價值的認同,隊員由單純的球員變成了真正的學生,由迷茫的孩子變成了規(guī)劃人生的男子漢。球員們最后成了真正的贏家,不管輸贏都具有冠軍風度,從球隊里6人上大學5人獲得獎學金就可以看出,卡特對黑人青少年尋求自己身份認同之路的探索是有價值有意義也有回報的。人最怕的就是戰(zhàn)勝自己,一旦戰(zhàn)勝了自己,還能找不到光明的前途嗎?而黑人要尋求身份認同,首先就必須戰(zhàn)勝自己,戰(zhàn)勝常理,戰(zhàn)勝心中對光明的懼怕。
參考文獻:
[1]陳亞麗,美國黑人文化認同的歷程,求索[J],2007年第1期。
[2]楊靈,社會運動的政治過程——評《美國黑人運動的政治過程和發(fā)展(1930 - 1970) 》,《社會學研究》[J],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