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宸宇
摘要韋斯利·薩爾蒙(WesleySalmon)是二十世紀下半葉美國著名的哲學家、認知科學家,被稱為“最后一個機械論哲學家”。他研究的領域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科學解釋與因果關系,空間和時間以及歸納推理。本文將首先對其相關觀點進行考察和整理,然后將從認知的角度介入來研究薩爾蒙的實在觀、理性觀,深入探討實在、理性與認知的關系和意義,從而挖掘出他的深層思想,考察他的思想對于現(xiàn)今科技哲學的指導作用,以及可借鑒的研究方法。
關鍵詞機械論 科技哲學 薩爾蒙
中圖分類號:B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1-366-02
一、因果關系
因果問題是哲學家們從古到今一直追溯的永恒話題。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到近代的笛卡爾、休謨,再到當代的弗蘭斯、薩爾蒙,這些哲學家都在默默追尋,希望能解決這個難題。
薩爾蒙也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在她看來,用邏輯關系來解釋這一因果關系設定“是近代哲學最不幸的錯誤之一?!雹贋槭裁磿@樣說呢?讓我們先來看一下休謨是如何對因果關系進行論證的。
在休謨看來,人類的一切理性對象都可被分為兩類:“觀念中的事物”和“實際中的事物”。前者是一些先驗的知識,它們的有效性不依賴經(jīng)驗,比如數(shù)學推論,或是人都要死亡等一些具有確定性的知識;后者是與前者本性完全不同的知識,這些事物是無法確證的,它們的一切推論都是建立在因果關系上的,而由原因而得的結果不會憑空出現(xiàn),便只能依靠經(jīng)驗來得出,而經(jīng)驗并不是確定的,只是由于我們的一些推理歸納而來的,這些推理并不像數(shù)學邏輯那樣嚴密,只是依據(jù)“未來與過去相契”這個假定而得,也就是說是我們自己聯(lián)想而來的。然而未來與過去一定是相契的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這樣便不能說明原因與結果間的必然性,便使因果關系出現(xiàn)了一種不確定的危險,這樣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人類認識領域內(nèi)不可能發(fā)現(xiàn)經(jīng)驗推論或歸納推理之合理性的根據(jù)。②休謨這個駁難對人類一直推崇的理智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它的推理深刻而明了地對任何歸納推理進行了有效反駁,休謨關于歸納推理的這個簡明而深刻的否定結論構成了對任何形式歸納推理的有效反駁。③這樣一來,休謨對人類經(jīng)驗合理性的摧毀是巨大的。在這種情況下,若找不到一種對其合理的解答,則瘋狂和清醒之間就沒有理智上的區(qū)別了。④
無數(shù)的哲學家為了回應休謨的詰難都在做著不懈的努力,薩爾蒙就是其中之一。在她看來,一個進程實際上是原因和結果的物理連接。一個進程是真正的原因和結果之間的物理連接。舉例來說,茶壺的加熱可使壺底的鐵原子受熱,從而影響了壺中的水分子?;鹧媸沁@些步驟的原因,通過上述過程,可以得到一個結果——開水。也就是說,事件其實只是兩個或更多因果關系的岔路口,因果關系只是一種“交接結構”,它的作用是將“能量”或“信息”從一個空間位置轉移到另一個位置。這一解釋具有認知科學的性質(zhì),它導致一個擁有線(因果關系)和節(jié)點(因果關系-事件)的網(wǎng)絡世界的形成。
薩爾蒙的因果關系理論似乎比較符合科學解釋。比如,基因可以說就是一種特別的因果“標記”。遺傳學家將魚類的抗凍基因加入到番茄中,這樣就會產(chǎn)生抗霜凍的西紅柿。這樣,抗凍基因就是這個因果關系的一部分。具體而言,基因是由DNA組成的,一個氮基的DNA正是控制著蛋白質(zhì)在細胞中的形成,這樣通過控制蛋白質(zhì)的合成,基因也就決定了化學反應中的細胞生成,同時細胞的化學反應也會影響身體的化學反應,這樣,一個小型的基因化學反應就會對一個特定的分子、甚至事物產(chǎn)生相當大的影響。
其實,休謨問題還可以表述為另一種形式,即,在我們的認識活動中使用歸納有合理性嗎?因為他的否定論據(jù)適用于,在前提和結論間沒有邏輯蘊涵關系的推理,而這一點正是任何形式的歸納推理的必備特征。⑤
這也正是薩爾蒙論證的中心,從某種程度上看,邏輯推導式純形式、純句法的,沒有觀念形式說明原因和結果間的語義關系。但在這種純形式中,我們又必須考慮原因和結果的事實關系,這也是薩爾蒙考慮的重點,使得她將本體論引入了因果觀念這種認識論中。
我們可以設想,當某人思考時,他的大腦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總是會處于某種狀態(tài)之中,這點毫無疑問;然而,當我們發(fā)現(xiàn)相同類型的腦狀態(tài)和相同類型的感覺同時存在時,這樣我們便會更加傾向于認為在大腦和觀念間至少有一個因果關系。有時,在觀念同時或相繼出現(xiàn)不斷重復經(jīng)歷時,神經(jīng)系統(tǒng)也會有一定的慣性作用,出現(xiàn)某種協(xié)同“標記”或振動。
這種神經(jīng)協(xié)同“標記”在哈特雷的陳述中也出現(xiàn)過:“我們可以猜想,與簡單觀念一致的簡單微小振動是以同樣的方式聯(lián)系到一復雜的微小振動中,將會與產(chǎn)生的復雜觀念相一致?!雹?/p>
二、科學理解
薩爾蒙在對因果聯(lián)系的深入思考中,最根本希望解決的是對“為什么”——問題的解答。而在休謨觀念盛行的20世紀前半期,即使科學有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但科學家和哲學家卻都不相信科學能對“為什么”給出答案,出現(xiàn)了這樣的景象:沒有人相信科學能理解、解釋什么,大家都將其當做速記的描述方式或經(jīng)濟的思維方式。⑦在他們看來,科學僅能回答“是什么”,但卻無法追尋其原因。而“科學的解釋”也被視為無稽之談、偽命題,令其難以在科學哲學中立足。薩爾蒙在對因果聯(lián)系進行了深入、細致了解之后,很大篇幅對科學理解這一論題進行了探索、研究。⑧
第一,標記理解。這種理解又稱為符號理解,標記主要的作用是傳遞信息、表明意義,然后達成一種交流。這種標記、符號不僅包括語言,還包括眼神、表情肢體行為等。這種理解方式關鍵是要在交流者之間形成一種公共的意義,當然依靠的就是標記、符號,從某種程度上說,標記是交流的一種必要手段。
第二,情感理解。這種理解有些類似于我們的“同理心”,它主要是在人類中進行的,即我們在理解某人的情感、動機等心理因素時,需要設身處地的與他人進行關聯(lián),這也是我們?nèi)祟惓S玫囊环N思維理解方式。比如公交車上的老年人專座就很好,我們?nèi)硕加欣系臅r候,上車時應設身處地的為來年人著想,為老弱病殘讓座。這就是一種很好的“同理心”。
第三,目標理解。這種理解首先要立足目的,這樣依靠目的來揭示相關的行為或現(xiàn)象。比如,警察在偵破案件時,在對嫌疑人的審判中,很多時候都是首先尋找其犯罪動機,有犯罪動機的嫌疑人就比沒有犯罪動機的嫌疑人受更大的懷疑。這種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
第四,科學理解。這種理解主要是要立足科學理論和事實來對事物進行理解。當我們坐在樹下,思考樹上的蘋果在沒有其它外力作用下會怎樣墜落,我們會認為它是向下的,這是根據(jù)萬有引力作出的推測和理解。這種依靠科學理論和我們實際的經(jīng)驗作出的理解,就比較科學,較具客觀性。
單從表面來看,似乎只有最后一種是科學理解,其實不然。薩爾蒙的理解都屬于科學理解。首先標記、符號是一切理解的基礎,其它理解的方式都要通過符號來實現(xiàn),或是語言,或是動作,或是文字,所有的交流、理解都需要用這些方式來進行,所以第一種理解是一種科學理解;情感是一種心理活動,現(xiàn)代科學中心理學已經(jīng)作為一門專門的科學,所以其中的情緒、意識等立即也屬于科學理解;而目標理解更是應用廣泛的一種理解方式,在社會科學、生物學中都有應用,是一種功能性的理解方式,也是科學理解。
這些科學理解都是薩爾蒙對“為什么”問題的科學解答分析,通過視覺、聽覺、觸覺我們才與物質(zhì)世界發(fā)生聯(lián)系,這些感覺好似給予我們明白的知識,但是,我們知道,這個世界是超出任何人類所能感知界限的。一則科學的解釋似乎是一則故事,它描述能使一些現(xiàn)象成為現(xiàn)實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解釋和預言具有相同的邏輯方式,譬如,我們引用不同感知的病毒解釋許多疾病,引用不可感知的電子束解釋電視畫面,這些都是表面上看不出來的,但卻可以預測出,這與科學解釋有某種相似之處;像“重力場”、“原子”等概念都是一種“幕后”表達,但卻同樣代表意義,這便是科學解釋的意義和魅力所在。
在薩爾蒙看來,因果聯(lián)系并不預設決定論,解釋論與推理是相關的,在某種特定的語境中,這些解釋都是可得到批判性改進的,相應的背景知識是特定的科學理論的前提和保證,在科學理解的相關性是科學研究的關鍵問題。比如,人人都具有某種潛在的自傳性,雖然較少回公之于眾,然而,每個人的故事作為同一個人生活的一個版本又會被呈現(xiàn)出來,這就是相關性在起作用。
因果關系與科學理解有一種天生的聯(lián)系,二者不論從外延還是內(nèi)涵都是有互補關系的,科學理解和因果聯(lián)系都不僅是一個事件,而是一種持續(xù)情況、一種傾向,一種過程。
注釋:
①Salmon,"DynamicRationality:Propensity,Probability,andCredence.ProbabilityandCausality(editedbyJ.H.Fetzer),D.ReidelPublishingCompany,1988.31.
②休謨.人類理解研究.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40-42頁.
③WolfgangStegmuller,“Theproblemofinduction:Hume'schallengeandthecontemporaryanswers”,inCollectedpapersonepistemology,philosophyofscienceandhistoryofphilosophy,Vol.II,D.ReidelPublishingCompany,1977.73.
④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冊).商務印書館.1981.211.
⑤E.J.Lowe,“Whatisthe‘ProblemofInduction?”,inPhilosophy621987.325.
⑥Hartley,D.ObservationsonMan,Bath:LeakeandFrederick.1749.790.
⑦Pearson,K.[1911]1957.TheGrammarofScience(3rded.).NewYork:MeridianBooks.xi.
⑧Salmon,W.C.Carnality'andExplana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8-9,82-85,17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