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時代是一個超高速的時代。超高速常常意味著危險,因為可能還沒來得及弄明白,事情就已經發(fā)生了。當今時代又是一個爆發(fā)的時代,因為傳播的爆發(fā)不僅快,而且范圍廣。這就意味著更大的危險。當信息溝通失效時,輕者讓世界看不到真相,重者讓世界陷入危機,甚至是悲劇。
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噩夢
信息、情報溝通失效有時候卻不是某個人故意而為之的。信息如水,可以滋潤萬物,是為生命之源;也可能巨浪滔天,吞噬生命財產。信息變?yōu)榍閳蟮臅r候,它可能引發(fā)的也許是我們無法預期的。如果說眼下的世界金融風暴就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你可能不信。但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的“破產”鬧劇可就是一個鮮活的例證,不信你看——
2008年9月8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11時左右,美國聯合航空公司遭遇了突如其來的襲擊——公司“被宣布”破產,公司股票在短短幾分鐘的時間里,從12美元暴跌至3美元,跌幅高達76%,股票交易量幾乎突破1500萬股,隨后一個半小時交易暫停。而此時在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的芝加哥總部,人們還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所有人都驚愕地說不出話來,天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這也包括公司的最高層。實際上,還包括所有應該知道這件事情的人,證券交易所、監(jiān)管部門、股東、投資者等等。所有人都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直到媒體關系部門頻頻接到記者的電話,詢問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為何宣布意外破產。人們這時候好像明白了股價雪崩似的暴跌的原因。
令人困惑的是,業(yè)績正常的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為什么會傳出破產的消息呢?調查的結果卻是令人哭笑不得——原來是信息情報惹的禍。谷歌新聞頻道奇怪地搜索到的一篇“新聞”,并且發(fā)布了出來,雖然事實上這是6年前的“舊聞”,但它還是被按照“規(guī)則”當成了“新聞”發(fā)布了出來。
事實是這樣的:6年前,即2002年12月9日,美國聯合航空公司曾經宣布破產保護。《芝加哥論壇報》在第二天就報道了這一消息,其兄弟媒體《太陽哨兵報》也在它的網站上刊發(fā)了這條消息。而在6年后的2008年9月7日的凌晨,這篇發(fā)表于2002年標題為《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申請破產》的文章鏈接莫名其妙地出現在了《太陽哨兵報》網站“最受關注文章”的欄目下。
谷歌新聞的自動搜索系統(tǒng)隨即發(fā)現了該鏈接,并隨之找到了這篇文章。谷歌的自動搜索系統(tǒng)每隔15分鐘會對超過7500家新聞網站進行新一輪搜索,以抓取新近更新的內容。這篇突然出現的文章本身沒有標明撰寫時間,而頁面框架上卻注明了更新時間是2008年9月7日。其實,這是一個系統(tǒng)時間而不是頁面內容的發(fā)布時間。谷歌搜索系統(tǒng)比對了15分鐘前該網站的內容并沒有發(fā)現這篇文章,因此就把這個消息當作新聞來處理。
于是,這篇6年前的舊事被默認為當日新聞,將其添加到谷歌的新聞索引中。谷歌新聞沒有為這篇“舊聞”附加鏈接,但用戶可以搜索到。即便通過鏈接找到原文,不仔細分析比對的話,也只能默認頁面框架上的時間,但仔細閱讀還是會發(fā)現問題的。很不幸,沒有人這么做。不可計數的“美聯航(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為關鍵詞訂閱新聞郵件的用戶將會收到這篇新聞摘錄,這其中不乏握有美聯航股票的投資者。
更加巧合的是9月8日上午,一家金融研究公司(Income Securities Advisors Inc.)的員工在谷歌新聞中搜索新近破產事件的時候,發(fā)現了這篇“新聞”,他隨即將其作為最新報道發(fā)給了“彭博社金融新聞服務”,這是著名的彭博新聞社針對華爾街專業(yè)金融人士推出的新聞訂閱服務,該服務提供的新聞不附詳盡內容而是寥寥數語。幾分鐘后,彭博社以“美聯航股價上午10點58分暴跌33%”為題報道了這一消息。
隨后在股票市場上發(fā)生的故事我們完全可以想象。這家全美第二大航空公司在從2002年的破產保護中恢復的6年之后,再次遭遇“破產”,市值在短時間內蒸發(fā)了11.4億美元。好在蒸發(fā)的還是市值。隨后,美聯航立即對錯誤的消息予以否認,彭博社也以多種語言對此消息進行更正,這才挽回了大部分損失,公司股價在恢復交易后回升,最終以10.92美元收盤,下跌1.49美元,跌幅12.1%。
在這次對于美國聯合航空公司來說簡直就是噩夢的事件中,惹禍的就是信息情報。錯誤的鏈接,缺失的溝通環(huán)節(jié),讓已經壓在新聞紙里6年的干死蝴蝶的翅膀又扇動了一下,這一下就把美聯航的飛機翅膀真的扇動了。而在這中間起到關鍵作用的是兩家客觀、權威的信息情報服務機構,全球最大的也是最強的,口碑也是最好的——谷歌和彭博社。連他們都會鬧出這樣的笑話,我們還敢相信誰呢?難怪“五分鎳幣”網站上登出了這樣的標題:不要相信你讀到的任何事情。
“故意”創(chuàng)造出來的情報
情報是搜集來的,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常識。稍微再認真一些的人會進一步說,情報是有意地搜集而來的,那可不是隨隨便便無意中就能隨機地搜集到的。實際上,情報還常常是“故意”地創(chuàng)造出來的。
有一份被西方世界廣為“應用”的關于中國的情報產品——《中國軍力報告》。西方媒體和華盛頓政策圈的許多人就是把《中國軍力報告》當作了解中國軍力或至少美軍對中國軍力評估的主要情報來源的。涉及到中國太空計劃時尤其如此,盡管其內容有明顯的漏洞。
實際上,這個主要的情報產品根本就是不可信的,甚至是“故意”創(chuàng)造出來的。筆者作為中國的情報分析學者,得出這樣的結論當然難以服眾。而由美國自己的媒體情報分析家得出結論,情況就大不相同了,特別是他提供了充分的事實依據時,我們就更不必懷疑了。
2008年6月23日,美國“太空評論”發(fā)表了一篇題為《紙糊的龍——五角大樓報告有關中國太空計劃的部分不可信》的在線評論文章。這份由美國人自己撰寫的分析資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美國五角大樓在做研究的時候,廣泛地使用互聯網上的資料,甚至把外行網友發(fā)表的帖子用作重要的證據;二是情報報告是一種創(chuàng)造品,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從結論出發(fā)找資料“攢”報告。媒體和大眾深信不疑的情報源,可能已經淪為“故意的”創(chuàng)造。
這篇文章說,五角大樓年年都會發(fā)布有關中國軍力的報告,媒體報道這份報告內容時,年年都是一副驚詫不已的樣子,仿佛綿羊驚慌地發(fā)現太陽居然每天都從東方升起。他們被多年前就已有的信息嚇壞了,或是未能認識到所發(fā)生的一些變化。五角大樓的報告草率并且漏洞百出,用處也有限,單從它對中國軍事太空計劃的評估,就可看出其可信度應該大打折扣。
國防部每年春天都會推出《中國軍力報告》。這并不是因為五角大樓的官員想要買更多的軍艦、戰(zhàn)機和坦克來對付中國威脅,而是由于國會要求他們每年撰寫。雖然今天的政治環(huán)境已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美中關系變得更為復雜,中國是美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和大債權國。布什政府也一直尋求發(fā)展對華友好關系,降低對華批評調門,即便在警告中國軍力提升時也是如此。
當情報淪為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故意”創(chuàng)造的時,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兼聽則明,加強情報核實,保持理性思維,特別是要學會進行情報動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