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07年5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向師生們作即席演講,其中講道:“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我們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學們經(jīng)常地仰望天空,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學會知識和技能,做一個關心世界和國家命運的人?!盵1]
那么,怎樣才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學會知識和技能,做一個關心世界和國家命運的人”呢?早在2001年11月23日,楊叔子院士就為我們找到了答案:科學求真,人文求善,現(xiàn)代教育應是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而形成一體的“綠色”教育!綠色教育是一種減少心靈污染的環(huán)保教育,是一種促進學生全面、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生態(tài)教育,也是一種開啟思維、培養(yǎng)興趣的可持續(xù)教育。
一、教育的內(nèi)涵與主旋律
美國教育家福布斯說過:“教育的目的是用能工巧匠接受新思想的頭腦去取代一個空虛的靈魂。”所以,楊叔子院士常告訴學生:“你們來大學干什么?三件事:一是學會如何做人,二是學會如何思維,三是學會掌握必要的知識及運用知識的能力。這三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支持,相互滲透,不可分割。但是,如何做人是基礎,如何思維是關鍵,掌握必要的知識及能力則必不可少?!盵2]
1.教育的最高目的和基本標準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承接社會文化、傳遞生產(chǎn)經(jīng)驗和社會生活經(jīng)驗的基本途徑[3],是一個引導人自我完善的過程,其最終目的或最高目標是德育[4]。因此,教育具有兩個標準:認知標準和道德標準。認知標準包含知識、理解力和認知洞見三部分;道德標準包括的內(nèi)容亦有三,即教育必須包含善良的意圖或道德的目的,必須包含有價值的內(nèi)容或產(chǎn)生有益的影響,必須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5]
2.什么是受過教育的人
英國教育學家約翰?懷特在《再論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大家熟悉但又未必真正能回答的問題:“什么是受過教育的人?”他認為,受過教育的人從拓展的意義上考慮他的自身幸福,他把個人幸福推及他人,把幸福融入一種道德高尚的生活之中。這不同于一般的觀點,即把擁有知識作為受過教育的人的主要特征,而是把美德放到了中心位置。受過教育的人是這樣一種人:他傾向于某些行為方式而不傾向于另一些行為方式,他具有諸如審慎、關心個人利益等一般性的品質(zhì)(也包括派生出的諸如勇氣與克制等品質(zhì));如果從更廣泛的角度考察,還應該包括那些更具有道德意味的品德,如仁慈、公正、誠實、寬容、講信用等。
二、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內(nèi)涵
科學文化的功能是認識客觀世界,了解客觀世界,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人文文化回答的是精神世界的問題,強調(diào)對人類的終極關懷。人文文化不回答是什么,而是回答應該是什么,應該為什么,應該如何做。所以,科學與人文交融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1.人文教育開發(fā)和培育人性
教育首先是教如何做人,而人格是做人的核心。人格中最重要的就是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高度責任感;古今中外,大凡事業(yè)有成者,其人格一般都較為高尚。
高等教育肩負著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重任,尤其應該重視如何做人,特別是人格的培養(yǎng)。同時,人文是滿足個人與社會需要的終極關懷,是關心人、集體、國家、民族、社會、自然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是人要成為人的精神需要。人文要解決的問題是“應該是什么”、“應該如何做”,是求善。人文文化是“為人之本”,它關系到七個方面:民族的存亡,國家的強弱,社會的進退,人格的高低,涵養(yǎng)的深淺,思維的智愚和事業(yè)的成敗。[6]
2.科學教育開發(fā)和培育靈性
科學是研究、認識、掌握客觀實際及其規(guī)律,是符合客觀實際辦事,是順乎客觀規(guī)律辦事??茖W要解決的問題是“是什么”、“為什么”,是求真??茖W教育至少應包括四個方面:生產(chǎn)力發(fā)展源泉的科技知識教育,正確思維基礎的科學思維教育,事業(yè)成功前提的科學方法教育和求真精神的科學精神教育。
科學文化異常重要,是“立世之基”。沒有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就沒有社會進步;沒有現(xiàn)代科學技術,就沒有現(xiàn)代文明。毋容置疑,科學技術革命在社會發(fā)展中對生產(chǎn)方式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帶來了思維方式的變革。但科技發(fā)展是一柄雙刃劍。我們要讓科學技術為人類造福而不是造禍,取決于科學技術的合理使用,取決于人類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時候尊重自然規(guī)律,能夠把人的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結(jié)合起來。
科學與人文同源實踐,共生互動,相同互通,相異互補??茖W求真是立世之基,人文求善為為人之本。所以,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應該交融,可以交融,而且必須交融。交融則兩利,盛則俱盛;分離則兩弊,衰則俱衰。[7]因此,建設和諧社會需要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
三、做關心世界和國家命運的人
教育旨在教人做人,其核心是道德教育?!叭说闹R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質(zhì),人的素質(zhì)不如人的覺悟。”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從開闊學生的視野入手,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品格,引導學生追求真理,督導學生奮發(fā)成才,或許是行之有效的途徑。
1.做一個視野開闊的人
一個小朋友會為了得不到一個大蘋果而大哭大鬧,因為在孩子的眼里,大蘋果就是整個世界。當代大學生則要放開眼量,正確看待得與失,有長遠目標,跳出個人狹小的圈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去致力于人類的和平發(fā)展事業(yè);另一方面,要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精神,托爾斯泰曾精辟地指出:“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jié)果是自己什么也不會創(chuàng)造,那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抄襲和模仿?!?br/> 美國哈佛大學一位著名心理學家提出,受過教育的人和沒有受教育的人最大的區(qū)別是前者比后者視野開闊。中國有教育學者也指出,一般來講,我們給學生的東西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知識,這是最低層次;第二層次是方法;第三個層次是視野。[8]早在2001年10月25日,《中國教育報》在《新世紀教育文庫》出版時明確指出,“大學系列”側(cè)重學術、視野和責任領域。哈佛大學把“為增長智慧走進來,為服務祖國和同胞走出去”作為校訓,我國的大學生更應把“胸懷祖國,服務人民”作為座右銘。
2.自覺把“求真”與做“真人”結(jié)合起來
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充滿著無窮的知識和無盡的智慧。但是當今大學校園也存在不關心集體和他人、缺乏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強的意志品質(zhì)等不良現(xiàn)象,亦有隨波逐流、沒有追求目標、沉迷網(wǎng)絡、悠閑混日子等消極現(xiàn)象。這些負面現(xiàn)象反映出今天的一部分大學生存在創(chuàng)新意識不強、實踐能力不足、適應能力弱、心理素質(zhì)差、責任感缺失、心胸狹窄等問題。如果在學校期間不能解決好這些問題,將來對社會的貢獻就會打折扣甚至為負值。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于至善?!睏钍遄酉壬o此的注解是:大學教人的道理,在于使人們凈化個人的心靈,陶冶個人的情操,培養(yǎng)個人的善良美德,在于團結(jié)群眾,教育群眾,棄舊揚新,從而使人們達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由此來看,大學生在校期間,一方面應該牢固掌握基礎的、前沿的知識,領會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思想,自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科學品質(zhì),使自己具有潛在的發(fā)展能力和基礎,即繼續(xù)學習的能力、表達和應用知識的能力,以及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則要培養(yǎng)高尚的人格,這種人格最重要的就是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高度責任感。[9]
人沒有思想,根本也不會有什么精神。毛澤東同志曾說過:“人是需要有點精神的。”在當今這個略顯浮躁的社會里,根本缺乏的可能就是精神。所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精神,在今天應該更加發(fā)揚光大。
3.成為有思想、善思考、愛反思的人
?。?)有思想?!叭酥詾槿?,在于人有思想;‘人為萬物之靈’,這個‘靈’就是思想?!薄翱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jīng)過思維活動而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就是思想,它是一種心智活動,一種理性工具,一種價值選擇,一種歷史沉淀。所以,只有具備積極進步的思想,才能擁有無悔的青春,進而為獻身祖國、服務社會打下堅實的物質(zhì)、精神和文化基礎。其實,不只是在學生時代,就全社會而言,為國家和社會作出卓越貢獻的人,一定是擁有進步思想的人。
(2)善思考?!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倍鞲袼乖凇蹲匀晦q證法》中也說:“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是人類的智慧,是獨立思考著的精神。”思考即“思索、考慮”,是指導學習和實踐的重要樞紐。經(jīng)過思考后的學習和實踐是對前一次的否定,是進一步的提高和升華。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三思而后行”,還要在先進思想的指導下,通過不斷思考,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3)愛反思。反思,就是對自己的思想和心理感受的思考,對自己體驗過的事物的理解或描述。出發(fā)點是理清思路,找出問題,尋找方向,從思想上形成理性認識,從而不斷積累提高。反思應該是周期性的,而且要“三省吾身”,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一般來說,反思有三個途徑,即自我反思、學習書籍和與人交流。[10]這三者相互補充,攜手并進,共同為人類的進步提供智慧和力量源泉。
大學是“痛恨愚昧的人孜孜求知之所,領悟真理的人誨人不倦之處”。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四年大學時光珍貴美好而短暫匆匆,大學生們唯有珍惜光陰、把握機遇,見賢思齊、奮發(fā)成才,才能“今日獨善其身,明日兼濟天下”。
注釋:
[1] 溫家寶.《仰望星空》做關心世界和國家命運的人[ N ],2007-9-4.
[2]楊叔子.德治、育人、人格[J].高等教育研究,2002 (5).
[3] [5]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6][7]楊叔子.綠色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交融[J].中國高教研究,2002(11).
[8]田建國.啟動學生成才的三大杠桿——談視野、情商、個性[J].山東教育,2001 (19、20).
[9]賀定修.高校實施研究型教學教師應具備的素質(zhì)[J].教育探索,2004 (6).
[10]楊晉峰.反思有益[ O L].h t t p://w w w.c p h o t o.n e t/l u n t a n/yangjinfeng/03.htm.
?。ㄗ髡邌挝唬簼洗髮W)
(責任編輯:張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