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生
2008年1月中旬,我國南方地區(qū)連續(xù)三次大范圍降雪,此次因災直接經(jīng)濟損失達1516.5億元。中國氣象局新聞發(fā)言人表示,這次大范圍的雨雪天氣是全球氣候變暖引發(fā)的自然災害。
20世紀80年代,氣候變暖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全球性話題,而關于全球變暖的理論早在60年代的中國就有人提出。1961年的1月26日《人民日報》有一篇題目叫《關于二十世紀氣候變暖的問題》的文章,文章的作者就是第一任國家氣象局局長涂長望(圖1)。
(1) 早在四十多年前涂長望就關注氣候變暖的問題
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涂長望接到了一份特殊的任命書,是由中央軍委發(fā)布的主席令,任命他為氣象局第一任局長(圖2),那一年,涂長望43歲。
(2) 新中國第一任氣象局局長任命書
組建之初的氣象局,并不叫國家氣象局,它的全稱是軍委氣象局,直接受中央軍委領導。
涂長望是誰?為什么他能執(zhí)掌帥???他有什么樣的身世背景?當時,圍繞這些問題,外界有許多的猜測。
面對外界的各種傳聞和疑問,只有涂長望自己最清楚,他對黨的忠誠和信任,可以追溯到學生時代。
1930年春天,24歲的涂長望以優(yōu)異的成績留學英國,學習經(jīng)濟地理專業(yè)。10月的霧都倫敦,以難得的好天氣迎來了這位來自遙遠東方的學子,身在異國求學的涂長望,時刻關注著來自祖國的消息。
一年后,正在德國實習的涂長望,看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頭條報道:中國長江流域發(fā)生了特大水災,家鄉(xiāng)武漢有10萬人喪生,這場災害徹底改變了涂長望的志向,他從原來的經(jīng)濟地理轉向了氣象科學。
兩年后,涂長望的碩士論文《中國雨量與世界氣候》通過了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的答辯,世界著名的《自然》雜志要求盡快發(fā)表他的論文要點,涂長望被吸收為英國皇家氣象學會會員,這也是皇家氣象學會的第一位中國會員。
身為游子的涂長望,在遙遠的異國他鄉(xiāng)不僅學有所成,還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他被批準成為共產(chǎn)黨華語支部黨員?;氐嚼锲植痪?,涂長望收到了一封來自中國南京北極閣氣象臺的邀請信,邀請他回國的是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
1934年8月底,中斷了博士學位學習的涂長望,離開英國,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海上旅途,回到了南京。
玄武湖畔,在南京的最高點北極閣,涂長望開始了他的科研生涯。北極閣優(yōu)美寧靜的環(huán)境,讓涂長望心情十分舒暢。他將自己的研究目標定為旱澇的長期預報,而這在中國氣象史上是開先河之舉。
回國后不久的涂長望,在南京不僅找到了他的事業(yè),還收獲了他的愛情。
王回珠(涂長望夫人):他決定跟我結婚的時候,他說,我是愛國的,我就說我也是愛國的。
然而,戰(zhàn)爭的炮火,打破了涂長望寧靜的生活。 1937年,蘆溝橋事變,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涂長望觀測數(shù)據(jù)的北極閣成了日軍轟炸的目標。
日軍的轟炸隨時威脅著涂長望的生命安全,但涂長望依然堅持對中國氣候規(guī)律的研究,他的幾篇重要論文都是在惡劣的條件下完成的,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服務于抗戰(zhàn)中的中國空軍和前來援助的美國空軍,希望他們能掌握中國高空氣候的規(guī)律,多打勝仗。
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在中共地下黨的安排下,涂長望來到了美國大使館,擔任編譯室主任。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涂長望把珍貴的氣象資料,通過各種途徑轉達給愛國民主人士,再轉送到延安,每一次的秘密行動,涂長望都要冒著生命危險。
這些寶貴的氣象資料,為裝備相對簡陋的革命軍隊提供了準確的氣候變化規(guī)律,使之憑借這些資料,有效地組織進攻和防守,保證了作戰(zhàn)安全。
涂長望的活動很快引起了國民黨的注意,于是在地下黨的掩護下,涂長望迅速撤離了使館。
1943年12月28日,涂長望應邀到《新華日報》社參加一個宴會。在這里他見到了一直想見的人。
王回珠:在中央大學,得到了那個請?zhí)?,他就把我?guī)Я巳?。在大門口,周總理跟鄧大姐跑出去接應我們,那個時候特務還在門口,都看見了我們簽字。
在和涂長望交談時,周恩來特別問起他關于氣象研究方面的問題,黨的領導人對氣象研究的重視,讓涂長望覺得自己的工作責任和意義不同一般。
1949年10月1日,涂長望和來自各界的代表和委員們,在天安門觀禮臺上見證了新中國宣告成立這一歷史時刻。
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全國氣象工作人員寥寥三百余人,氣象臺站也僅有72個,許多地方還是一片空白,當時最大的困難就是器材和人才的不足。很多事情,涂長望都必須親自過問(圖3)。連購置辦公器材和人員薪酬都親自制訂預算報告。
(3) 親力親為的氣象局長
為了充實氣象隊伍,涂長望想到了自己的學生們,希望他們能夠回國效力。
這些學生中就有后來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葉篤正教授。
葉篤正:我收到了涂先生的信,叫我回來 我就立刻回來了。
陶詩言(氣象研究專家):當初去上任的時候,我僅僅是一名助理研究員,就是現(xiàn)在的助理講師,是涂長望帶著局里一些高級人員親自到北京車站來接的我,這一點我印象很深。當時我不是什么教授,他卻禮賢下士,讓我很感動。
但遠水難解近渴,涂長望覺得當務之急是培養(yǎng)氣象系統(tǒng)現(xiàn)有人員,他想盡辦法開辦各種形式的培訓班。
1953年,涂長望在原氣象干部學校的基礎上建立了氣象??茖W校,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所氣象高等學校。涂長望擔任校長。
兩年以后,經(jīng)陳毅副總理批準,氣象??茖W校遷往南京光華門外,建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氣象學院,。
1954年8月,按照毛主席的《轉建命令》,全國氣象系統(tǒng)完成了建制轉移,涂長望被任命為中央氣象局第一任局長。由于技術設備方面的原因,50年代,我國天氣預報的準確性依然很低,誤報漏報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1953年初春,氣象預報分析,當年的最后一次寒潮已經(jīng)過去,不會再出現(xiàn)大面積的霜凍。此時地里的小麥、高粱等農(nóng)作物已經(jīng)開始露出嫩芽,就是根據(jù)這個預報,人們解除了預防霜凍的措施。然而,3月12日,一場意想不到的災害突然襲來。
?陶詩言:1953年3月12日,我永遠忘不了,一次大寒潮下來,我們沒有預報,河南全省小麥都凍死。這個可不得了,周恩來下命令徹查,軍委政治部派一個工作組來,我們左檢查右檢查,最后沒有受到處理,涂長望了解,我們沒預報出來,是技術力量不足,不是責任性事故。
此次寒潮還涉及到了陜西、山西、山東、安徽、江蘇等省,全國170個縣,豌豆、蠶豆及春種黃豆、高粱幾乎全部凍死,減產(chǎn)約300萬噸。
當時氣象工作靠的僅僅只是幾張氣候云圖,多是經(jīng)驗性預報(圖4),并不能準確及時地預測天氣的變化;而導致氣象預報失誤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因為沒有先進設備。
(4) 我國早期氣象預報僅靠經(jīng)驗和幾張氣候云圖
為了解決技術設備落后的局面,經(jīng)周總理批準,涂長望設法從英國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氣象雷達(圖5)。新設備的引進很快便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1953年8月,江蘇北部連續(xù)降雨,水利部門正準備開放蓄洪工程,但由于氣象預報陰雨不久即可停止,因而作出決定暫緩蓄水,結果預報正確,挽救了蓄洪區(qū)的30多萬畝莊稼。
(5) 從英國引進的先進的氣象雷達
以后氣象部門買了最新最大的電子計算機,用它來做天氣預報,跟經(jīng)驗預報配合起來,效果就好了很多,進步很大
在涂長望的努力下,世界最先進的數(shù)值預報也被引入中國。只有兩三分鐘的天氣預報節(jié)目,歷經(jīng)50年的變化,有了今天的樣式。
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全國氣象臺站從建國初期的70多個,到1957年增加到了1600多個,氣象臺站網(wǎng)覆蓋了全國,達到了國際標準;氣象人才從解放前全國僅有的二、三百人發(fā)展到完全滿足當時氣象工作的需要(圖6)。
(6) 氣象臺站網(wǎng)和氣象工作者快速發(fā)展
世界各國科學家對中國的氣象成就十分敬佩,亞洲周邊國家更是受益匪淺,國際氣象合作日漸開展。由于涂長望能說流利的英語和德語,在出訪英國、波蘭、德國、奧地利等國時,中國代表團都以有如此出色的活動家而備受關注(圖7)。
(7) 涂長望是氣象學專家也是社會活動家
王素梅(氣象研究專家):他在全世界的和平運動當中 也是挺有名的。他不但是氣象學家 也是一個社會活動家 確確實實是個社會活動家。
工作之余,涂長望會抽空陪家人逛逛公園,他一直堅持鍛煉身體,這是他早年在英國養(yǎng)成的好習慣。
王回珠:騎馬、游泳、騎自行車,他都會。
涂多彬(涂長望女兒):打羽毛球,還有跟留學歸來的那些學生打橋牌。
王素梅:他不太跳舞,他挺會健身運動的。冬天游泳,到國際俱樂部室內(nèi)游泳池,平時就打乒乓球,每天都要鍛煉一個小時。他很注意鍛煉身體,所以身體很結實的,出差時沒有鍛煉器械,他起得很早,就跳臺階,跳上去跳下來。
?1958年第三次全國氣象會議在桂林召開,確立了依靠群眾辦氣象的方針,9月底,50多歲的涂長望帶領秘書劉廣漢等8名同志到內(nèi)蒙、山西檢查工作。在內(nèi)蒙草原檢查工作期間涂長望時常感到頭痛得很厲害,走路也總是搖搖晃晃。
劉廣漢:他喊著我的名字,說廣漢,走路怎么走不平了是什么道理?我當時不理解,我說路是平的啊,后來才知道他已經(jīng)得了病了。
到了山西,涂長望的頭痛不斷加劇,飲食也開始減少,秘書劉廣漢擔心涂長望的病情加重,建議他早日返回北京。但涂長望堅持一定要完成原定計劃才能回去。他在山西、內(nèi)蒙出差共38天,先后視察了幾十個偏遠山區(qū)的臺站。10月底,身體虛弱的涂長望回到北京經(jīng)醫(yī)院檢查,發(fā)現(xiàn)腦部出現(xiàn)腫瘤。由于腦瘤壓迫視神經(jīng),涂長望視力明顯下降,已需要用拐杖幫助行走。當涂長望得知在他住院治療期間,發(fā)生了兩次重大的臺風災害,造成5000人死亡或失蹤,近千艘船只被毀的消息后憂心忡忡,常常自責病魔給工作造成的影響,不久,涂長望不顧病痛的折磨,結束療養(yǎng)返回北京。
回到北京后,涂長望就讓秘書通知相關人員帶著圖表匯報情況。他雖然只能使用一只眼睛,但是圖表他都親自看。
由于腦瘤不斷擴大,涂長望再次住院治療。隨著病情的惡化,視神經(jīng)受壓迫加重,眼睛無法正常聚焦。他就把一個眼鏡片涂黑了,一邊黑,一邊是白(圖8)。
(8) 戴著黑白眼鏡依然樂觀
涂多彬:這樣他可以替換著用一只眼睛看,這只眼睛看累了呢,再換另外那只眼睛。
在生命彌留之際,他想到的還是氣象事業(yè),在右眼失明的情況下,他仍然艱難地寫下了數(shù)千言的氣象工作建議書,提出了全面、精辟而寶貴的氣象發(fā)展工作意見(圖9)。他還準備了材料,向有關部門寫信,希望領導安排人來接替他的工作。
(9)圖組:(9-1)彌留之際最留戀的是氣象事業(yè)(9-2)用生命的最后時光寫成的“氣象工作建議書”
涂多彬:彌留之際,他伸出兩個手指就不肯放下,大家根據(jù)他喃喃的聽不清的聲音,就猜,是不是你說還能工作20年?他點點頭,一邊流著眼淚,大家也都流淚了。
1962年6月9日早晨5時35分,年僅56歲的涂長望離開了他親愛的家人,離開了他朝夕相處的同事和朋友,離開了他一生鐘愛的氣象事業(yè)。
他在病床上戴著黑白眼鏡完成的文章,時隔20年后,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今天,人們?nèi)詫@位科學家充滿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