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熳
在一個背靠燕山面向華北平原的小山坡上,有那么兩畝地,蘇丹在其上建了座房子。這里完全符合他的要求:“有那么個地方,可以讓人完全放松,什么都不去想。簡簡單單,身處自然?!?/p>
“我見過無數(shù)驚人的豪華,多少美麗的景致,日日夜夜忘不了的還是那兩畝地?!?/p>
——泰戈爾《兩畝地》
這首泰戈爾的《兩畝地》,據(jù)說曾是上世紀60年代的初中語文課文。詩中的主人公巫賓永遠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而我們的主人公蘇丹則要幸運得多,至少,他可以每個周末都去自己租下的兩畝地中生活。
蘇丹的兩畝地在一個背靠燕山面向華北平原的小山坡上,他在其上建了座房子。這里完全符合他的要求“有那么個地方,可以讓人完全放松,什么都不去想。簡簡單單,身處自然。”
十四棵樹,一個家
我們啃著剛剛在院子里摘下的脆生生的黃瓜,在大房子里逛來逛去,窗外水池中的睡蓮,在我們到來時忽然綻放,瞬間的驚喜幾乎讓人忘記了這里幾天前才打死了一條毒蛇。
房子的流線有些復(fù)雜,開開合合,像個迷宮,卻又總會帶來驚喜,從掛著手搖式門鈴的主入口進入,黃色的休閑區(qū)先就讓人眼前一亮,花叢邊的藤椅似乎在招呼我們過去坐下:沿著一條狹窄的樓梯向下走,本以為會來到地下室,沒想到下面竟是層高超過五米,擁有巨大玻璃窗的起居室,轉(zhuǎn)出去又見到寬敞的庭院,向樓上走,以為并不高,窗外卻已是開闊的山景:看到一條小路通向另一端的建筑,走上去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架讓人有點心驚膽戰(zhàn)的玻璃橋。橋下是被分成兩部分的偌大院落,一側(cè)種著各種蔬菜。是個菜園,另一側(cè)有水池與長桌,作為休閑庭院。
逛了一會兒才明白,原來房子分為兩個部分,以一條曲曲折折的透明連廊及其上的玻璃橋相連。因為山坡的原因,主入口是在房子的二層,從這里直接進入的是共有三層的主人生活區(qū)域,而橋的另一端則是可以舉辦藝術(shù)活動或用作展廳的大空間,有單獨的入口,將來有可能會對公眾開放。
蘇丹很喜歡房子的流線,選擇不同的路線會帶來不同的感覺。而形成如此復(fù)雜流線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為了保護樹。之前這里是片山地,在這兩畝地的范圍內(nèi)有14棵樹,建房子時,蘇丹沒有砍掉一棵,完全在樹的空檔中設(shè)計了他的房子。這些樹構(gòu)成了房子的景觀,也最大限度地維護和尊敬了環(huán)境。
房子需要漸漸成長
“兩年以后你們可以再來拍,到時可能會很不一樣?!闭f到房子的未來,蘇丹自己也充滿期待。
蘇丹為自己的房子保留了很大的成長空間。在他看來,建筑這種行為,可以是一直持續(xù)的。蘇丹正在研究增加一個樓頂平臺,雖然還沒想好樓梯從哪里通上去最合適,但已經(jīng)在憧憬于樓頂平臺上燒烤的情景。他打算每隔幾年解放一個空間,因為房子也需要不斷地成長,應(yīng)該在不同的狀態(tài)下表現(xiàn)出不同的性格,按照蘇丹的設(shè)想,可能在五六年之后,這里才是最好的。
房子的成長不僅依靠蘇丹一個人,這里同時也成了他的學生們的實踐場。蘇丹的研究生李笑寒專門為這座房子設(shè)計了整套很有分量感的家具,包括躺椅,沙發(fā),床,書桌,鞋柜等,用粗獷的實木與角鋼制成。還有學生將自己的作業(yè)也送給了老師,從裝置作品到手繪效果圖,都被蘇丹很驕傲地掛在了室內(nèi)顯眼的位置。蘇丹還有更多的計劃,比如請學生們來為展廳設(shè)計桌子,為多功能廳設(shè)計落地燈,在實踐中教學。也將為這座成長中的房子不斷注入新鮮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