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課堂佳作
在古詩中,一些字眼是含著固定的意象的,“月”便是如此?!霸隆弊鳛橐环N自然物,能夠塑造豐富的意象,深化某種特定的意念,從而闡釋“言外之意”的深層內(nèi)涵。
月亮是歷代詩人寫不完的永恒話題。晉代陶潛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唐代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靜夜思》);宋代蘇軾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保ā端{(diào)歌頭》)雖然同是寫月,但月在詩中的意境卻迥然不同。那么在古詩詞中,月有哪些意象呢?
一、表示時間。《詩經(jīng)·王風(fēng)·君子于役》中:“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huó,相會)?”丈夫被征去服役,不知歸期,哪能用日月計算。表示時間的長久。同樣“帶月荷鋤歸”中的“帶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在這里指夜晚。
二、烘托氣氛。李煜在《相見歡》中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寫的是登樓所見的景色:抬頭新月如鉤,低頭桐陰深鎖。寫景逼真而凄清尤甚。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詩人想把人帶入一種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中,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和感染。同時,這暮色迷茫的景物描寫也映襯出詩人凄涼感傷的心境。
三、達意抒情。借明月抒發(fā)感情是詩之常用的一種藝術(shù)手法。李白對月就很有獨特感觸。月本是無情物,并不能表達任何情感,但李白卻賦予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把它看成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能傳達友情的友好使者,例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四處漫游的李白沒有忘記貶謫途中的友人,借明月來表達自己對朋友的一顆誠摯之心。借明月傳達自己對好友的一種問候。李白對月的情思新奇,對月的形象描寫也非常美妙。六朝吳聲歌曲《子夜秋歌》已有“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佳句;初唐詩人齊搟《長門怨》是一首列入“相和歌辭”的樂府詩,詩中“將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懷”,也是以擬人手法寫月的絕妙好辭。顯而易見,李白對以上前人的詩句既有所繼承,也有所創(chuàng)新。“可見月在古詩中也變得清新飄逸起來?!?/p>
古人何以對“月”情有獨鐘?這是因為古人認(rèn)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樣的,因此認(rèn)為月可以超越空間,正所謂“天涯共此時”。所以無論是浪漫主義的還是現(xiàn)實主義的詩人,無論是婉約派還是豪放派,無論是詩還是詞,都喜歡借月抒情。面對同一輪明月,抒發(fā)的感情卻各不相同:有感嘆世事多艱、光陰易逝的;有排解懷才不遇、慨嘆宦海沉浮的;而“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更表達了對理想的追求。
(指導(dǎo)教師 侯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