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華
情感教育是教育者一定的教育要求,具體地說就是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和學習氛圍,促使學生的情感領域發(fā)生強烈自我追求的心理傾向,產(chǎn)生新的情感,并把這種追求轉化為一種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主動地、自發(fā)地參與教學。
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情動人,以趣激情,師生關系融洽,學生精神放松,則能有效地調動學生探討問題的熱情和積極性,對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尤為重要。那么,課堂上怎樣激起學生內心的浪花,撥動學生的“心弦”呢?
一、樹立良好的師表形象。引導學生的情感發(fā)展
作為教師,應為人師表,以嚴謹?shù)淖黠L,孜孜不倦的精神影響和教育學生,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樹立良好的師表形象,從而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威信,并成為他們的榜樣。
二、建立融洽的、民主的師生關系。以情激情
作為地理教師,我堅守著地理課堂中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重視教學相長,不斷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把微笑和激勵帶進課堂,相信每個學生都有發(fā)展的潛能,尊重他們對地理的看法和觀點。例如:在一次講評測驗卷課堂中,由于我對某道題目講評錯誤而導致改錯成績,當時,我立即坦率地承認自己的失誤,并解釋道:“老師不是圣人,我也有許多缺點和不足,需要你們勇敢地指出和幫我改正。”采取開放、平等、誠實的態(tài)度與學生共同研究思考,能克服學生缺乏自信或產(chǎn)生自卑的心理,使學生和教師的思想脈搏融為一體。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充分地得到調動,使學生在愉快而和諧、充滿民主的教學氣氛中,激勵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不怕露短與出錯,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主動地去獲得地理知識。
三、教學語言應該飽含感情。激發(fā)學生熱情
世界上眾多的地理事件、地理景觀,絕大部分不能被學生直接感知,教師應用飽含感情的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繪聲繪色地將學生引入神圣的課堂。
如七年級上冊地理講到陸地地形的類型時,我是這樣導入話題的:“我們的地球家園無比美麗,自然景觀千姿百態(tài),五彩繽紛。有綿延不絕、雄偉高峻的喜馬拉雅山脈;有被譽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韻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蔥蔥、神秘莫測的亞馬孫熱帶叢林;有深陷千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東非大裂谷……”一段熱情洋溢的引言,在學生面前幻化出了一幅幅逼真的畫面,學生不禁發(fā)出陣陣唏噓之聲。這樣不但能激起他們對地球的熱愛,而且很自然地引發(fā)了他們學習地理知識的熱情和興趣。
由此可見,教師生動、活潑、優(yōu)美的語言,能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熱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形”、“如聞其聲”。這樣,學生就會學而忘倦,樂而習之。
四、精心組織教學,激情起趣
根據(jù)學生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比如,講到七年級地理上冊的地圖這一節(jié)時,我是用謎語導入新課的:“容納千山萬水,胸懷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渾身絢麗多彩?!辈碌降膶W生,自然享受到了勝利的喜悅,沒猜到的學生也從別人的答案中獲得了啟示,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現(xiàn)在科技發(fā)展了,多媒體技術已進入課堂。根據(jù)教學內容的特點,將其制成課件,利用多媒體將它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樣就能夠使學生領略到動感的、立體的視聽效果。我采用課件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講解七年級地理上冊的地球公轉規(guī)律和現(xiàn)象示意圖時,將地球、太陽、赤道、南北回歸線、地軸等均制成動畫,立即使學生眼前一亮,很自覺地會去總結歸納地球公轉的全過程。
五、兼顧其他學科。發(fā)揮詩詞、歌曲、趣聞的激興、怡情作用
如講到蒙古高原時引用詩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xiàn)牛羊?!庇稍娋浣Y合教學,使學生置身于浪漫的詩情氛圍中,極大地激發(fā)了他們探究地理奧秘的欲望。
此外,在課堂中適時引入歌曲視頻可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例如,我在講授“臺灣”之前,讓學生聽一曲《阿里山的姑娘》;在講亞洲區(qū)域時,讓學生聽一曲《亞洲雄風》;在講長江時,讓學生聽一首《長江之歌》;在講青藏地區(qū)時,讓學生聽一首《珠穆朗瑪峰》,這時,學生的心中自然就意識到這堂課要講的知識內容,注意力也會集中起來。
利用詩詞、歌曲、趣聞的確能起到激興、怡情的作用,但切忌喧賓奪主,要做到收放自如,恰到好處。
總而言之,地理教學的情感教育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講,既有共同性,又有獨特性。課前應根據(jù)地理學科內容多、知識雜、涉及面廣的特點,兼顧其他學科,多方涉獵,精心編排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中,應以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前提,以課標為準繩,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建地理教學的情感教育模式,努力追求“教是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