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8年創(chuàng)刊,到2004年已經走過了十六個春秋,她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欄目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金牌欄目。為滿足讀者的需求,應長春出版社之約,本刊特于創(chuàng)刊十六年之際,在已發(fā)雜志中精中選精,編出“《雜文選刊》金牌欄目書系”共七冊,囊括“公民講壇”、“立此存照”、“聊齋閑品”、“人生解讀”、“史海備忘錄”、“‘文革辭典”、“背景屏幕”、“藍刺猬”、“動物哲學”和“百字雜文”等欄目的諸多上乘作品。劉成信、王芳先生為本書系"/>
植根于民眾之中的雜文(代總序)編者按:
《雜文選刊>自1988年創(chuàng)刊,到2004年已經走過了十六個春秋,她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欄目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金牌欄目。為滿足讀者的需求,應長春出版社之約,本刊特于創(chuàng)刊十六年之際,在已發(fā)雜志中精中選精,編出“《雜文選刊》金牌欄目書系”共七冊,囊括“公民講壇”、“立此存照”、“聊齋閑品”、“人生解讀”、“史海備忘錄”、“‘文革辭典”、“背景屏幕”、“藍刺猬”、“動物哲學”和“百字雜文”等欄目的諸多上乘作品。劉成信、王芳先生為本書系撰寫了《代總序》。在此,我們節(jié)選一部分,從中可以體味雜文研究者對雜文命運的關注、對雜文愛好者的深切感情。
應長春出版社之邀約,我們選編了這套“《雜文選刊》金牌欄目書系”,內分“公民講壇”、“立此存照”、“聊齋閑品”、“人生解讀”、“史海備忘錄”、“‘文革辭典”、“背景屏幕”、“藍刺猬”、“動物哲學”和“百字雜文”等十個欄目共七冊約一百五十萬字。上述欄目是《雜文選刊》每位讀者都耳熟能詳的常設欄目,它們與《雜文選刊》共同走過非同尋常的漫漫之路。
《雜文選刊》創(chuàng)刊已十六年,每年裝訂合訂本一卷,印制逾萬冊,迄今已發(fā)行十余萬冊,仍供不應求。近些年來,求購《雜文選刊》合訂本者眾多,每每聽到我們回答“對不起,前些年的合訂本已售罄”時,讀者們都十分遺憾并懇求:“能否再印一些?”對此,我們既無法實現又深感內疚?,F在,這套“書系”即將付梓出版,既了卻了我們一樁心事,又滿足了廣大讀者的一份期冀。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現代雜文曾一度輝煌,然而“十年浩劫”,雜文被斬盡殺絕,“文革”偃旗息鼓,雜文迎來開禁之日。尤其是雜文作家作者們接受了“雜文是文學”、“雜文需要藝術構思”、“雜文要有可讀性”等理念,便創(chuàng)作了大量真正意義上的雜文,從而吸引了成千上萬讀者,昔日這個從未登大雅之堂的精靈,竟堂而皇之地與其他文學品種如小說、散文、詩、報告文學等一樣,深深地植根于民眾之中。
雜文,是中國文學的特殊樣式,它不同于文學中的小說,有故事情節(jié)、矛盾沖突、典型人物;它也不同于文學中的詩歌,有意境、講究仄韻;它不同于文學中的散文、隨筆,縱筆馳騁,盡情描繪,抒情議感;它更不同于文學中的報告文學,寫人敘事,長篇報告。雜文的獨特,在于它的深刻的思想、前瞻的意識、尖銳的針砭、辛辣的批判、精巧的幽默、沉重的反思、傾情的解讀、精悍的文字;雜文的獨特,在于它的讀者,都是憂國憂民之群體,都是關注歷史走向、探索時代潮流、琢磨社會問題之民眾;他們閱讀雜文,不是滿足于欣賞,而是習慣于玩味,不是為了獵奇,而是著眼于擴大視野,不是在于一知半解。而是企盼清醒的人生真諦,不是消遣解氣,而是追求理想的境界。這個群體在不斷地擴大、擴大,這是一個渴望真理的群體,這是一個最具希望的群體;這個群體如火山,似海潮,任何力量都無法阻遏。
與雜文讀者的渴盼與期冀相比,當今的雜文創(chuàng)作并不與之相稱,一些雜文作家、作者學養(yǎng)不夠,作品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蘊;克隆、組裝雜文現象還未絕跡;雜文無文普遍存在;解說式、裁判式雜文有增無減;一稿多投時有所見;像散文像隨筆像時評又像雜談的“四不像”在某些編輯手里走俏;無情無感之四平八穩(wěn)的假冒偽雜文充斥報刊……這是廣大讀者的隱憂,雜文創(chuàng)作尤應引以為戒。
我們寄望于真正有風骨的雜文作家,以高度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珍惜讀者們的厚愛,學習經典,借鑒經典,以經典為神圣的目標,以鮮明而飽滿的愛與憎,創(chuàng)作出深受讀者歡迎的經典雜文。
2004年初冬于雜文選刊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