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齊
2004年,筆者曾在自己所帶的班里進行了一次嘗試:由學生根據(jù)個人的興趣愛好,自由組合,成立9個興趣小組。每個組指定一名同學負責開展本組的常規(guī)活動,包括聯(lián)系指導老師,策劃、組織活動,收集、整理資料等。因為趣味各異,學生所成立的小組五花八門,有寫作小組、表演小組、漫畫小組、影視欣賞小組,等等。我對這些由學生自主開發(fā)的學習資源,一律美其名曰“班本課程”。
起初,我只是出于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的目的,產生了這樣的設想。但隨著活動的持續(xù)開展,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取得的成果也越來越多。一學期竟然在各級各類競賽中獲得了20多個不同的獎項,此外還有10多篇作文發(fā)表。為此,有位家長還主動幫助我們建立了網(wǎng)站,介紹班上的這些活動。更為可喜的是,學生們的信心和集體榮譽感進一步增強,各種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由此,我開始重新審視學生們在業(yè)余時間所開展的這些微不足道的小活動,并認真進行反思和總結。一年后,我結合課題研究的有關要求,針對這些活動對學生成長的意義,正式給自己確定了個人課題的研究方向——《班本課程的實施和研究》。因為有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再加上各類具體實踐活動的親身感悟,我的這一課題很快就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7篇教育小論文先后發(fā)表??梢哉f,這項研究的開展不僅很好推動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同時,也使我個人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以及“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有了更多的認識和感悟。
我們班的這一做法也很快在校內得到了推廣,并引起了多家媒體的關注。由此,我想,要想使課題研究真正有價值,我們就需走出誤區(qū),不要一味盯著那些規(guī)范性極強、整體要求都極高的大課題,不妨換個角度,從自身的實際出發(fā),從小課題入手,多研究一些與我們的教育教學密切相關的現(xiàn)象或話題。
小課題不僅有利于調動個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有利于使我們的成果及時轉化為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資源。同時,小課題簡單易行,投入的精力也相對較少,也更適合教學工作繁忙的一線教師來承擔。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寧海中學分校)
編輯 杜 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