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 妮
全版昆曲《長生殿》,繼去年在上海演出成功后,又將在北京登臺。觀眾對它的期待和好評不亞于一場國外的高檔次交響樂演出。從痛心凋敗,呼吁拯救,到如今成為時尚觀景之一,昆曲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4月30日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的上海昆劇團的全本《長生殿》,長達四本10個小時,分4個晚上才能觀賞完整:《釵盒情定》《霓裳羽衣》《馬嵬驚變》和《蓬萊重圓》。
全本《長生殿》去年6月在上海蘭心大劇院首演即獲得不俗反響。制作人兼劇本整理者之一的唐斯復,向記者描述觀眾對這部重現(xiàn)原貌的昆曲的感受:第一本開場,楊貴妃在一群宮女的簇擁下從上場門背對觀眾款步而行,走到舞臺中間,然后緩緩轉身,一個亮相,“全場幾乎集體屏息3秒鐘,”“那種雍容華貴的氣度完全符合觀眾對‘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審美期待?!?/p>
“‘恩波自喜從天降,浴罷妝成趨彩仗,這支《玉樓春》曲子剛唱完,臺下掌聲、叫好聲又起——原來她的聲音也是美得‘傾國傾城……”
集中全國昆劇界最理想的演員
“選擇《長生殿》,合此再無其他,因為這是明清傳奇的經(jīng)典和代表作”,唐斯復這樣解釋自己的決絕。
這部清代洪昇的劇本,是借男女之情抒發(fā)國家興亡之感,要將一部恢弘的傳奇改編成章回體的演出劇目,唐斯復看了六遍之后才敢動手,而且也只敢做減法,將冗長繁瑣的枝蔓刪節(jié),以利于情節(jié)的流暢。
唐斯復從2001年就開始著手整理《長生殿》劇本。這位《文匯報》前駐京記者站記者,在戲劇界浸淫多年,從1988年策劃北京人藝五臺大戲成功赴滬演出起,就以“具有重大文化新聞特質的劇目”為關注目標。直到2001年將視線停在了洪昇的《長生殿》上,時年她整60歲。
“服裝手工刺繡,頭飾精雕細琢,貴妃起舞的琉璃盤以及編鐘和瑟一我就是想做一個賞心悅目的全本《長生殿》。”為了適應現(xiàn)代觀眾的心理,唐斯復在原劇本中多處做了修改,“突出戲劇性”是宗旨。
從帝妃“定情”伊始,到“春睡”的兩情相悅,又到曲江出游時帝的移情,二人的愛情平地波瀾,隨后貴妃的“獻發(fā)”讓帝回心轉意而得“復召”,二人的愛情線索一唱三嘆,跌宕起伏,同時政治線索上安祿山與楊國忠之間的關系也幾番較量和演變。當兩條線索終于短兵相接時,激發(fā)出“埋玉”一折,斷送了楊貴妃的性命!
以開場白“傳概”一折為例,原劇本在提出“問古今情場,誰個真心到底?”之后,說書人接著有一大段唱詞,將事后的情節(jié)做提前交代,可對于第一次觀看昆劇《長生殿》的觀眾來說,就聽不懂了,會立即產(chǎn)生看戲的心理障礙。唐在此處遂將“唱詞”改成了“念白”:今古情場,問誰個真心到底?話說天寶年間,唐皇李隆基、妃子楊玉環(huán),生死同心,終成連理。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總為情至。而今借《太真外傳》譜新詞,演唱傳奇《長生殿》。諸位看官請看第一本《釵盒情定》——
“由此,觀眾被順暢地帶進1300年前的唐皇宮內(nèi),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古人的喜怒哀樂、生死輪回。這一切都浸潤在柔曼纖巧、婉孌(意為美好)其聲、綺麗華艷的昆劇表演藝術之中。”
和唐斯復懷著同樣心情的還有蔡正仁——上海昆劇團的前任團長、劇中三、四本唐明皇的扮演者。
蔡正仁從12歲發(fā)蒙起便扮演唐明皇,因爐火純青的舞臺表演,人稱“活著的唐明皇”。在他看來,昆曲的發(fā)展要時尚,而不要時髦——時尚是要跟著時代前進,在不改變昆曲本質特色的基礎上來符合現(xiàn)代觀眾的審美需求。
“當年《長生殿》連演10天lO夜,而現(xiàn)在我們連演4晚,每場不超過兩個半小時;同時劇情緊湊流暢,有可看性,這就是時尚的需要?!睍r髦則是討好、迎合所謂的需要,長久不了,對昆曲的發(fā)展無益。
上海昆劇團此次的全本《長生殿》一共三組半演員,以老帶新,由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蔡正仁和張靜嫻領銜,上昆張軍、黎安、沈(日失)麗、余彬4位優(yōu)秀青年演員,與特邀的北方昆曲劇院當家花旦魏春榮擔綱主演。
開場正是年輕的魏春榮的亮相讓全場驚艷一片,難度最高的第三本由蔡正仁和張靜嫻挑梁,蔡正仁同時還將在第四本中飾演唐明皇。
這樣的演員陣容,用唐斯復的話說,是“集中了全國昆劇界最理想的演員”,“首先,我希望演員和角色在年齡和外形上能接近;其次是傳承的問題,希望在和昆劇老藝術家共同完成一個戲的過程中,讓一群青年演員迅速成長成熟起來?!?/p>
“青春”的種子開始發(fā)芽
這次全本《長生殿》的排演,讓蔡正仁興奮不已的不僅是演出的成功、觀眾的熱情、年輕演員的成長,“我們發(fā)了1600份問卷,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的數(shù)據(jù)很震撼人心:看《長生殿》的觀眾中,19~30歲的,占了66.17%。大專學歷以上的占91%——一個劇種有沒有發(fā)展前景,只要去觀眾席看一下觀眾的年齡構成就行?!?/p>
這個結果,和4年前白先勇積極推廣的青春版《牡丹亭》不無關系。當年白攜蘇州昆劇院的“青春版”送戲到校園,名人效應加上票價便宜,所到之處引起轟動,年輕學子紛紛追捧,“前段時間的全國名校行剛剛走過武漢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武大3000人的體育館擠了5000人,科技大學1800人座位的禮堂擠進了3500人,過道全都是人,還有很多學生是一連三天站著看完的?!碧K昆院長蔡少華告訴記者。
盡管這個熱鬧景象中不乏“趕時髦”心態(tài)的年輕人,但蔡少華很看重這個培育種子的過程,“學生時代種下的種子,在他將來有能力的時候,就能夠開花結果了。”
與青春版《牡丹亭》相比,2007年在北京皇家糧倉上演的廳堂版《牡丹亭》,開始從形式上最大程度地回歸了昆曲的傳統(tǒng)。被定位為“高端文化旅游項目”的廳堂版《牡丹亭》,從一開始就和商業(yè)結下不解之緣。同為策劃人的蔡少華認為,廳堂版《牡丹亭》算是一個嘗試,盡管最高一萬二的票價嚇走了真正的戲迷,但商務宴請這樣的形式卻意外收獲一批頗具消費力的觀眾。
“我記得很清楚,中石油的一位老總看過廳堂版《牡丹亭》后,特意在我們青春版《牡丹亭》赴北京演出時,為全家買票看戲,他還專門到后臺找到我,說謝謝我們帶來如此美的藝術。”
“臺灣也經(jīng)歷了類似的過程。80年代前后,臺灣的一批對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感情深厚的知識分子就努力在大學不遺余力地推廣昆曲。正是由于在當時的一代大學生心目中,欣賞與愛好昆曲像時尚一樣值得他們?nèi)プ分?,于是才有后來臺灣昆曲市場的復蘇?!北M管昆曲是一門適合在廳堂進行小型演出的藝術形式,但北京戲曲學院教授傅謹也認同,昆曲必須在大舞臺上找到知音。
從悅目到賞心
年輕漂亮的演員、漂亮的舞臺、漂亮的服裝,《牡丹亭》《長生殿》這些大制作的昆曲劇目,固然極具形式之美,然而打動人心的,還得是古老藝術的精神內(nèi)核。
從悅目到賞心,不僅需要演員曲藝的傳承,還需要有更高一層藝術修養(yǎng)的觀眾。
唐斯復說,現(xiàn)在他們做的就是讓觀眾的欣賞能力從悅目過渡到賞心,目前仍有一批制作費用不大的老劇目在上演,如上昆帶來的《邯鄲夢》《十五貫》《玉簪記》《蝴蝶夢》以及獲獎劇目《班昭》。
“說實話,承載600年文化的昆劇,只靠劇院本身來完成傳承,是我們承擔不了的?!蓖瑫r兼任全國昆曲院團聯(lián)系會議秘書長的蔡少華坦言。他認為,劇團只是一個“車間”的角色,而從審美的角度還應該有更高的引領,因此社會精英的加入是必然。
蔡少華力邀于丹在“十一”長假期間在央視連續(xù)7天講解《游園驚夢》,將昆曲嫁接到最大眾化的媒體平臺。
“在昆曲中有什么樣的夢幻讓我們驀然心驚,我們在夢幻中究竟能觸摸到什么?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來談論一種古老的戲劇形式,它對我們今天的生活有意味嗎?”于丹用最通俗易懂甚至帶些煽動的解讀方式,以“情”與“美”這些亙古不變的永恒審美趣味,打動了都市的時尚男女,迅速收獲一批昆曲的擁躉。
“昆曲對今天來講,是一個參照系,它能夠讓你知道有這樣一種一往情深,它讓你聽到行云流水,讓你看到載歌載舞。如果能夠有更多的生命與它相遇,有這種緣分,那我們的生活就會多一些審美?!庇诘ふ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