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吟秋
成都人挺悠哉,沒事就愛去茶館坐坐。理所當(dāng)然的,在這里,茶館跟開花似的,遍地都是。爸爸就是個愛茶的人,家里各種各樣的茶都有,龍井茶、苦丁茶、鐵觀音等等,堆了滿滿一柜子。所以我從小對茶也有那么點兒見識,在我看來,“碧潭飄雪”和“竹葉青”最具風(fēng)味。
抓一小撮倒進(jìn)茶杯里,沖上開水,淡綠的茶葉沉到了杯底,幾瓣潔白的茉莉花卻浮上了水面。喝來淡雅爽口,好一個“碧潭飄雪”!
對竹葉青的喜愛源自最初我對它獨特的見解。竹葉青的茶葉全都采自茶尖,形態(tài)憨厚誘人。喝了第一口茶,覺得茶味相比“碧潭飄雪”稍顯濃郁,且有一種奇妙的味道。再一喝,竟從中品出了玉米的香味。這倒是我始料未及的,這也成為了我喜愛“竹葉青”的最重要的原因。
所謂“絢爛之極歸于平淡”,茶也是一樣。我最最喜歡的茶并非這些大家耳熟能詳?shù)拿瑁浅啥疾桊^里隨處可見的,最最普通的一盞蓋碗茶。
小時候,到了周末,父母常約著一些朋友到河邊的小茶館里打麻將。本來我是不太樂意去的,他們大人打麻將,我玩什么呢?只有蓋碗茶對我充滿誘惑。
這名字算是相當(dāng)樸實,聽聽大概就能猜出樣子。張開的茶口上加上個蓋子,頂多下面再加一碟子。一盞茶有什么好說的呢?那可不然,就這倒茶的功夫也有得一說。
老遠(yuǎn)就盯著叔叔拿著茶壺來倒茶了。那可不是一般的茶壺,一身金皮子不說,那茶嘴伸得老長老長,沒一米也有大半米了。倒茶時要站在離茶杯幾步遠(yuǎn)的地方,這地方可不好瞄,差了分毫,滾燙的茶水濺出來,搞不好是會傷到人的。所以每次倒茶,我都站得老遠(yuǎn),小孩子都怕疼嘛。叔叔看著我,笑笑,然后頭一偏,盯準(zhǔn)杯子,手一揚,壺里的水“嘩”地就進(jìn)了杯子,等到差不多了,手再一提,茶嘴立馬停住了水。嘿,絕了,水一滴也沒濺出來。周圍的人都開始“噌噌”地贊嘆,嗑瓜子的也都停住了嘴,夸贊起來。那倒茶的叔叔也不臉紅,笑笑,像在說“這算什么,早就是家常便飯了”。
本來吧,這茶水特普通,就是一般的綠茶,對不講究的,夠清爽,能解渴就行。可這喝法倒挺講究。剛倒的茶都是滾燙的,不能直接喝。這蓋子也就發(fā)揮了它的作用。拿著蓋子邊順著茶口推,邊用嘴輕輕地對準(zhǔn)茶口吹。不一會兒,這茶就涼了,滿足地喝一口,再放下,繼續(xù)在麻將桌上施展手腳。
每次我喝這茶不喝到上廁所是不夠的。為什么呢?我總是拿著蓋子,推一推,吹一吹,喝一口,滿意了,又接著推,又喝一口,再推。不一會兒,一杯茶就喝完了。趕緊的,拉來倒茶的叔叔,滿心歡喜地站在遠(yuǎn)處觀完了“倒茶表演”,又接著推。
我的童年也就泡在這茶杯里,悠悠哉哉地過去了。如今,我不再會到這樣的江邊小茶館去了。一來,到了重慶,找不見這樣的茶館了,二來,就算我還在成都,想必也不會去了。是啊,各種高檔的茶樓布滿繁華的大街,我還去那樣的茶館干什么呢?每次,當(dāng)我拿著一張布滿各種誘人茶名和昂貴標(biāo)價的茶單時,我總是會揪心地想:那種最普通的,靠茶杯取名的茶還在我心里念著的那張竹桌上嗎?
(重慶外國語學(xué)校)
評點
文章采用鋪墊、欲揚先抑的寫法。先賞析——“碧潭飄雪”和“竹葉青”最具風(fēng)味,這是鋪墊;筆鋒一轉(zhuǎn)——所謂“絢爛之極歸于平淡”, 引出我要褒揚的——我最最喜歡的茶并非這些大家耳熟能詳?shù)拿?,而是成都茶館里隨處可見的,最最普通的一盞蓋碗茶。其實,寫蓋碗茶是虛,寫“倒茶的功夫”才是實——我心底的喜歡不是“蓋碗茶”,而是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成都一絕。
文章寫出了童年的情趣,又曲筆道來,這樣的千字文確實值得一讀。
(李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