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級教育部門普遍加強了對中小學教師計算機或信息技術方面的培訓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廣大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目前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工作也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廣大教師參加教育技術培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已經成為當前教師培訓工作中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加強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建立一套規(guī)范性、權威性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和考試認證體系,將有效地規(guī)范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管理,提高教育技術培訓的績效。
培訓方式
近年來,各地教育主管部門都按照教育部頒布實施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的要求,投入了大量的教學資源,以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但從總體情況看,培訓的效果并不理想。我們經過大量調研并查閱國內外相關教育技術培訓的相關資料后,總結出在短時期內提高教育技術培訓績效的方案。
1.成立專門的項目管理部門
為保證培訓工作順利開展并取得實效,各地應該成立教育技術和考試部門以及相關機構參加的項目領導小組并下設辦公室,領導實施培訓工作。
2.采用多種培訓方法
為使培訓不走過場,培訓在教材設計、培訓形式與教學方法上要力求創(chuàng)新。教材采用模塊化設計,以模塊和活動為基本框架,將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學習融會在實踐活動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將教學內容與教學實際聯(lián)系起來,使學習的知識和形成的能力可以迅速轉化為課堂教學的行為。通過主題活動和典型案例展示,讓教師理解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進行交流、演示與評價的方法和策略,培養(yǎng)他們運用教育技術的能力。特別要在骨干教師培訓采用集中面授模式學習的基礎上,鼓勵探索多種培訓模式。積極組織力量進行研究與開發(fā),力爭盡早為全國中小學教師提供基于Internet的遠程學習平臺及與之配套的網絡課程和學習資源,提供在線學習支持服務,以滿足各地以多種形式開展教育技術培訓的需要。
3.堅持過程評價與績效考核相結合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要求教師必須接受培訓,培訓結束后參加教育技術能力水平考試,以保證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嚴肅性和規(guī)范化,必要時還可以加強過程考核,以提高培訓績效。根據專家建議,每次培訓在進行終結性考試以評測中小學教師學習質量的同時,采用新開發(fā)的“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質量監(jiān)測與過程性評價系統(tǒng)”,以便在過程中準確把握各地培訓的進度,掌握參訓者的基本信息和培訓者的教學、組織水平,進一步促進各地培訓質量提高。
培訓內容
在中小學教師進行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內容上,主要應包括現(xiàn)代教育技術理論和教學技能兩個方面。
1.現(xiàn)代教育技術理論的培訓
在培訓中為了改變舊的傳統(tǒng)觀念,確立現(xiàn)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師要認真學習建構主義理論和創(chuàng)新學習理論。通過學習了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史等教育理論,提高全體教師對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理論認識,自覺以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為指導,廣泛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和信息,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進行大膽革新;加強素質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推動創(chuàng)新教育的全面實施,使得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始終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2.現(xiàn)代教學技能的培訓
現(xiàn)代教育技術是新型師資培訓內容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我們在特定的學習環(huán)境和教學資源的支持下,從各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建立起培訓活動各要素之間穩(wěn)定的結構,形成活動流程的基本方式,用較短的時間逐步完成對全體教師的現(xiàn)代教學技能的培訓,培訓內容分為以下五個階段進行。
(1)開展幻燈片、投影、錄音等常規(guī)現(xiàn)代教育媒體操作方法,幻燈片、投影、錄音等教學軟件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及媒體教學功能、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的培訓。
(2)開展電視教學媒體的信息傳播與再現(xiàn)功能、媒體教學特點、課堂教學組織原則、電視媒體基本操作與電視媒體的特點等相關媒體理論的培訓。
(3)開展計算機常用操作系統(tǒng)、辦公軟件、常用教學軟件與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的應用培訓,對教學組織方式、軟件的類型與特點的培訓。
(4)開展多媒體、多教法綜合運用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理論的培訓,使教師能夠進行多媒體組合教學的設計與實踐,使現(xiàn)代教育媒體在教學信息再現(xiàn)、輔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5)開展以網上信息檢索技術、信息傳播技術、網上教學技能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技能培訓,使教師能夠利用互聯(lián)網獲取更多的教育教學信息,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教學效果
評估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效果,主要應看該培訓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技能,是否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現(xiàn)代化水平,是否有利于促進學習者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和提升學習者的學習能力水平。一般來說,評估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效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衡量。
1.是否符合兩個標準
教育技術培訓過程應當參照兩個標準進行推進,即《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與各科課程標準。
2.培訓要面向應用
學習過程應與教師的實際教學需要相一致,通過培訓使教師形成對教育技術理論的教學需求,并為學科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應用案例,使他們能夠學以致用。
3.制定合理的培訓要求和目標
培訓內容和培訓過程應當是可以學習、復制并遷移的,否則,就難以保證培訓工作的大范圍推廣。培訓活動設計可以適當降低對培訓者的能力要求,這樣將有利于保證大規(guī)模的培訓工作的有序開展并達到培訓的目的。
4.培訓者應率先垂范
培訓者學與行的不一致性,是直接影響培訓質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培訓者在培訓過程中不斷灌輸某種教育新理念,又不能在實踐中運用這種理念支持培訓教學實踐,不僅達不到培訓效果,有時還會對培訓項目的執(zhí)行起到負面影響。培訓過程中的自我率先垂范,將會為學習者提供范例,推動取得培訓效果。
5.鼓勵合作
培訓中的學習資源除了培訓專家和教材外,還包括參加培訓者。激發(fā)教師思考,合理開展對話,用教師在實踐中的例子支持學習活動過程,鼓勵教師間開展合作。
6.重視反思和總結
尊重教師的長期教學經驗,并給予巧妙的啟發(fā)與引導,使其自然拋棄習慣定勢,轉而產生對教育技術的求知欲,這是培訓中較難處理的問題,也是教育技術理念轉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培訓中要安排多方面的反思性活動,可以推動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