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徑宇
在話劇界普遍玩概念玩觀念的時候,
它的敘事方式顯得一本正經,反而讓人感受到一份厚實的尊重
話劇《立秋》演出現(xiàn)場,許多觀眾都含著眼淚。每次演員在念祖訓“天地生人,有一人應有一人之業(yè);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觀眾也默默地跟著念。
這樣的情景,在近年來的中國話劇場很少見到。從2004年4月27日首演至今,《立秋》演出近250場,觀眾達20余萬人次,投入150萬元,票房收入突破500萬元。所到之處,好評如潮,特別在臺灣,場場爆滿。
其實,從藝術角度講,《立秋》雖然不乏亮點,但并沒有超越舞臺意義的話劇經驗,它的成功,更多是擊中了時下人們浮躁的心態(tài),在話劇界普遍玩概念玩觀念的時候,它的敘事方式顯得一本正經,情節(jié)推進并無出奇之處,一切都按著人們完全可以預知的既定的宿命完成。但這種中規(guī)中矩,反而讓人感受到一份厚實的尊重??恐患膊恍斓难堇[,觀眾在沒有大喜大悲的跌宕情緒之下,默默地承受著難以宣泄的家仇國恨,那是一種過于深沉的愛,以及對于社會誠信的價值的思考。
從題材上講,《立秋》并無新意,是近幾年很熱的晉商題材,它講述了豐德票號馬氏家族,在民國初年,面對客戶擠兌、天津票號被燒、大批國內外借款不能收回的困境,總經理馬洪翰恪守祖訓,循規(guī)蹈矩,誓死為豐德護牌,副經理許凌翔則主張革新,將豐德票號融入現(xiàn)代銀行業(yè)的軌道。
翻閱一下晉商歷史,就可以找到故事的原型。19世紀末,戰(zhàn)亂頻仍,山西票號屢遭損失。不僅如此,外國銀行逐漸主宰了中國金融業(yè),憑借雄厚的實力發(fā)行紙幣,對靠銀兩匯兌起家的山西票號打擊很大。當時,清政府召集山西票號北京分號的職業(yè)經理們,商討成立國家銀行,而不信任政府的票號大掌柜們后來商量的辦法是,山西只出人,不出錢,幫助政府辦銀行。一個叫李宏齡的職業(yè)經理人力勸大掌柜和股東們創(chuàng)辦銀行而不逮,最終被大掌柜拿下。
雖然題材并無新意,但觀眾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場不同以往的晉商故事,它開始反思,開始批判,而不是一廂情愿地重敘輝煌。今天的中國金融界也一直在尋找一個答案,那就是山西票號消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而這出話劇,也在某種意義上企圖展現(xiàn)一種可能的原因。
推動整部戲劇情的,是噩耗一個接一個傳來,豐德票號該怎么辦?最迫在眉睫的困難是,大量客戶不再信任豐德票號,紛紛取錢。而戰(zhàn)亂形成的各種呆壞賬目,以及金融流通本身的周轉規(guī)律,使得票號無力支付。這樣的窘境,最終將豐德票號推到山窮水盡的地步,總經理馬洪翰表面鎮(zhèn)定張狂,內心里卻六神無主。這時候,他老母吩咐人打開祖宗祠堂,里面藏著他們祖宗13代人積累的60萬兩黃金。為了豐德票號的招牌,他們什么都可以舍棄,包括生命。
這也是整出劇的高潮。在全社會誠信度低下的今天,這種自然而然的道德思考引起了大家一種共鳴。也因此,這個話劇在商業(yè)界受到極大的追捧,許多大老板紛紛走進話劇場。這種現(xiàn)象在中國話劇界并不多見。
也許《立秋》在無意間,被放大了對社會的教化功能,但作為話劇,它點中時代的命脈,并且毫不矯揉造作地去展現(xiàn),單從這點上講,它值得今天那些回避當下或娛樂化當下的話劇編導們汲取經驗。
從劇情結構來講,《立秋》選取了24節(jié)氣中的“立秋”這天,把宏大的主題,復雜的社會背景,以及故事本身的多重矛盾,都集中在一天內展現(xiàn)。而話劇的情節(jié),完全按時間順序,起承轉合都循規(guī)蹈矩,竟產生了一種正史正說的奇妙氣勢,浩浩蕩蕩的直抵人心。
這好比下棋,有的人不按常理下,步步詭譎,輕靈飄忽;有的人則按部就班,步步推進,按照傳統(tǒng)的棋風審美來說,后者首先就占了上風。話劇《立秋》的劇情若以下棋作比,可以說有大家的風范。
該戲讓人唏噓的還有一個插曲,它的前任導演陳禺頁在快排完此劇時,殉職在現(xiàn)場,繼任導演是她的學生、國家話劇院副院長查明哲。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绷⑶?,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來臨,生命到此就是歸宿。立秋過去很多個節(jié)氣后,是立春——這是后任導演修改的結局。從劇情本身來說,這樣的結局安排,筆者總覺得有矯揉造作之嫌,但它或許表達出另外的意義——中國人向來是活在無窮無盡的希望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