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芬
一、策劃緣起。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歷來活躍的小學語文界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態(tài)勢,新的課堂教學風格和流派紛紛涌現。王崧舟、竇桂梅、孫雙金、薛法根等各派名師脫穎而出,成為小學語文課改中的代表人物。他們在全國各地的課堂教學展示受到一線教師的歡迎和關注,并成為他們揣摩、仿效的范本。然而,高度仿效容易造成盲目崇拜,讓語文課堂陷入“跟風”的誤區(qū),也容易使部分教師忽視對自己審視語文課堂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自己教學思想的生成、忽視對“家常課”的興趣和打磨。如何研究和學習諸多名家的教學藝術,如何將研習為己所用,可能是基層老師最需要的學習能力。因此,我們在“青年教師成長聯盟”中策劃了以研習名師課堂教學為主題的教研沙龍活動,組織青年教師在觀摩分析名師課堂實錄與片段中理解與質疑、修矯與豐盈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理念和行為。這一活動我們起名為:“我心中的語文”———透過開滿鮮花的名師課堂。
二、活動策劃。
第四階段:后續(xù)研究與展示交流(一個月)
1.要求“聯盟成員”思考“我心中的語文”,寫一篇論文或隨筆。
2.思考“我心中的語文”,設計一堂體現自己語文觀的家常課。向本校同行公開,并陳述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
三、策劃意圖。
任何名師的成功必有其常人所沒有的訣竅與發(fā)軔之處。一味地模仿名師的課堂、站在技術層面上演練名師的經典手法,實際上是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膚淺解析,要想以此來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yè)水平、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發(fā)展,更是緣木求魚,事倍功半。
為了促進一線教師站在比較客觀的立場上審視名師的語文課堂,碰撞、放飛、激發(fā)自己對語文課堂的理想,我們策劃這次沙龍式的校本教研,主要基于以下三點思考:
1.改革教研。
校本教研,研的是什么?為什么傳統(tǒng)的教研缺乏真正推動教師改進教育教學行為的功效?我們首先要打破以往以聽骨干教師、權威教師專題發(fā)言為主的常態(tài)教研形式,營造一種“開放、民主、爭鳴、碰撞”的教研氛圍,將教研活動變成一個“長作業(yè)”(從前期準備到后續(xù)研究,歷時數月,爭取深入有效)、讓教研活動中教師有“活”有“動”(每一位教師都能在沙龍研討中生成觀點和問題,并能有參與和發(fā)表見解的機會)、讓教研活動“動而不散”(通過前期準備與研討過程中的“任務導引”,緊扣教師的需要和“發(fā)展區(qū)”)、讓教研活動“余音繞梁”(重視后續(xù)研究環(huán)節(jié),關注教師理念和行為的跟進)。
2.解構表象。
一線教師看課看什么?看整體?看亮點?名師對同一節(jié)課的不同設計、最經典的名課名段,其實就是其不同的教學理念和設計的全面體現,這既是名師風格的淋漓展示,換個角度,也是名師風格的局限性的體現。比如同樣的《一夜的工作》,有人評價是“華美豐贍”、“精致和諧”,也有人批判是“看上去很美”的課堂,認為是“滋長了語文課矯情、煽情之風”。因此,只有解構“開滿鮮花”的名師課堂表象,揣摩名師精彩的課堂操作技術背后的思想和理念,才能不斷叩問語文課堂的真諦和原點,讓自己的語文教學始終站在以學生生命發(fā)展為終極目標的陣地上。這就是“名段賞析”和“實錄研讀”等思考載體碰撞出的燦爛的思維火花。
3.觀點生成。
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蘆葦,是一根能思想的蘆葦。人全部的尊嚴在于思想。一切研討和學習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認識和思考,從而促進行為的跟進和改善。一個有理想的語文教師應該有自己的好課觀、優(yōu)課觀,更應該有如何上好“家常課”、“平常課”的責任感、使命感。因此,我們引進“他山有石”中相關專家和人士對名師課堂的不同爭鳴和深刻論述(姑且不論是不是完全正確)、我們重溫久被推崇的古今教育真理,既是為教師們搭建一個學習名師又反詰名師的平臺,更是引導教師的思維不斷向教育真理之海漫溯。
只有經得起實踐和時間考驗的教育教學真理,才能在傳承中不斷變革、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只有在不斷學習名師優(yōu)秀經驗的同時不斷重溫真理、碰撞思維,才能去偽存真,積淀、形成自己的好課觀,從而最終改善、提升自己的日常教學、形成有自己風格的語文課堂教學。也許,這正是本次校本教研追尋的目標。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臨海市大洋小學)
(本刊下期將繼續(xù)刊登教師研修活動案例,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