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潘和華老師執(zhí)教的《峨眉道上》,就一個感覺:干凈。
干凈不是簡單。
所謂干凈,是說它洗盡鉛華,深得自然之道。沒有對主題進行人為的拔高,沒有遠離學生的抽象語言,沒有游離于教學內容的熱鬧場面。
所謂干凈,是說它有方向感。課堂應該允許旁枝斜逸,甚至不妨有一些枝蔓,但不能迷失方向。潘老師的課是生成的,但是是有明確方向的生成。
所謂干凈,是說它明于取舍。每一個教學文本,都可以被演繹成不同的教學故事。重要的是要善于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選擇。選擇就意味著取舍。有所棄才有所得。正是大刀闊斧的取舍成就了潘老師課堂的干凈利落。
所謂干凈,不是說不允許課堂長出任何“雜草”———問題的關鍵,是不要“草盛豆苗稀”。
干凈,不是教育的最終追求,但每個老師或許都應該學會追問:自己的課堂雜草叢生了嗎?
背景
《峨眉道上》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人教版)第八冊的課文,全文不到600字。但結構嚴謹,有些字詞值得好好琢磨。
引子
師:告訴老師,今天我們要學習哪一篇課文?
生:《峨眉道上》。
師:有沒有預習?有時候我們看電影會感動得想哭,就是因為一個鏡頭,或者一句話,這篇課文哪個部分讓你最感動呢?這樣吧,和你的小組同學說一說,1分鐘,開始。
(生小組討論,師巡堂。)
師:好,和同學們分享一下,哪句話讓你最感動?
生:我覺得最后一段讓我最感動。(生讀,略)這句話為什么讓我感動呢?因為前面寫他們非常辛苦。作者在爬山的時候都感覺吃力,那些鋪路的人常常背著石頭整天搬來搬去卻不覺得累,作者肯定會感覺到非常慚愧。
師:鄒子洋同學特別會讀書,他聯(lián)系上文來理解這句話。哪個同學也覺得這句話最讓你感動?把小手舉起來,讓老師看看。誰愿意也來讀一讀這句話?好,你來。(生讀,略)
師:你覺得作者對這個無名英雄的感情是怎么樣的?
生:非常佩服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背著石板上山為人民服務,不叫苦,不叫累。
師:非常佩服他,是吧?剛才同學讀出佩服的感覺了沒有?
生:沒有。
師:讓他再試一試。(生讀,略)
師:這次是不是好多了,鼓勵。(生鼓掌)
……
定義“無名英雄”
師:作者說這些人是無名英雄,那什么是無名英雄?
生:就是做好事不留名的。
師:做好事不留名的。謝謝你!誰還有補充?
生:跟雷鋒一樣做好事不留名,幫助別人的。
師:“跟雷鋒一樣做好事不留名的”,對這句話同學們有沒有疑問?
生:沒有。
師:老師有疑問,雷鋒叫什么名字呀?
生:雷鋒。
師:雷鋒叫雷鋒,那雷鋒就是有名嘍,那和無名英雄的概念有沒有沖突?大家想想。
生:我們知道他的名字,但是他在做好事的時候別人問他叫什么名字,他從來不說,他只說他是一名共產黨員。
師:原來他做好事的時候是不留名的,做好事的時候是無名英雄,可是因為他實在做了太多的好事,所以他最后就變成了有名英雄。是這樣嗎?
生:我來補充一下他的看法。雷鋒本來是做好事根本不留名的,別人問他叫什么名字的時候,他只說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但是他犧牲了以后,大家都記住了他的名字,才知道他做好事做了一火車,所以大家都敬佩他。
生:無名英雄是只為人民做好事,不是為了出名、為了發(fā)財?shù)娜恕?/p>
師:就是為了大眾的利益,為了人民的利益而去做好事,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且是不留名,這就是無名英雄。還有沒有補充?
生:做好事不留名,而不是說我做了好事,我就是英雄。
師:無名英雄不是為了自己出名,也不會逞強,是吧?原來無名英雄是這么定義的,那文中把誰稱為無名英雄???
生:鋪路人。
咀嚼文字
師:為什么鋪路人會被稱為無名英雄呢?老師有個疑問,究竟他們鋪了什么樣的一條路?誰能告訴我?
生:就是用一塊一塊的石板鋪成像臺階一樣的路。
師:你這一句話是從哪里找來的?
生:我是自己理解的。
師:非常不錯,運用了自己的想象力,聯(lián)系了自己的生活。你們知道文中有沒有對這條路進行描述呢?
生:有。
師:請同學自己讀第一自然段,然后用簡單的幾個字幫老師把這條路的特點歸納出來。(生讀,略)
師:這是一條怎么樣的路?
生:是一條很陡峭的路。
師:你怎么知道?
生:因為從書上這個句子可以看出。(生讀“停步仰望……”)
師:從這句話里面的哪幾個字,你看出它的陡?
生:“陡”。
師:直接用了一個“陡”字,還有嗎?
生:“豎”。
師:“豎”字為什么讓你覺得陡?
生:因為豎是筆直的,而不是斜斜的,這樣更顯得陡,而且中間還有一個詞“攀登”,說明他們是手腳并用地往上爬,所以非常陡峭。
師:原來是這樣,那么大家一塊把它的陡的感覺讀出來好嗎?(生讀,略)
師:同學們在讀這句話的時候,應該把重點放在哪里呢?
生:“豎”和“陡”字上。
師:剛才同學們讀時注意了嗎?再試一試。(生再讀,略)
師:有點陡了,還有沒有其他的字也能說明陡?
生:“天梯”。天梯是在天上的,說明峨眉山很高。
師:所以建在峨眉山上的這條路很長。還有嗎?
生:還有“停步仰望”。仰望是抬起頭來望,說明峨眉道的高和長。
師:停步仰望能感覺到它的陡嗎?
生:感覺不到。
生:感覺得到。
師:來看看這條路(出示圖片),你想象一下站在山腳你要往上看,你需要仰望嗎?除了陡、長,還有什么特點?
生:很窄。
師:那是怎么個窄法呢?是5米、10米還是……有沒有具體數(shù)字?
生:兩尺見方的石板接連起來的階梯。
師:兩尺見方是多少,你能給大家比劃一下嗎?(生比劃)
師:這是一條又陡又長的路,愿意去走嗎?
生:愿意。因為我沒有攀登過想嘗試一下。
生:不愿意。如果不橫著走的話,胖的人會卡在那兒了。
生:不太愿意,但是到了峨眉山我還是要去試試的。為什么不愿意呢?那么窄,要是一不小心就會滾下去,那不是命就沒有了嗎?但是我要是真到了,我還是會去爬的,因為僅從這幅圖就看出峨眉山是很漂亮的啦,要是能去親身體驗的話,肯定會感覺更好的。
咀嚼文意
師:峨眉山可是著名的名勝古跡呀。大家回去查一查有關它的資料,那里的風景確實十分優(yōu)美。你想想徒手讓同學們去爬,有的同學還擔心會不會滾下來,有沒有想過如果讓你背著一塊兩尺見方的石頭去爬會怎么樣?想不想試試?
生:不想。
師:作者在攀登過程中就遇到了一些背著兩尺見方的石板的人,他們在干什么呢?
生:休息。
師:文章哪句話告訴你們這個信息?把它讀出來。(生讀“他們把竹簍靠在……”)
師:要是你是作者看著他們背著竹簍,竹簍里放著大塊的石頭靠在那兒休息,你們有什么話想問他們嗎?小組討論一下:有的做小作者,有的作為鋪路工,互相問答。(生小組活動)
師:有什么問題想要問?
生1問:石頭是從哪里來的?
師:誰來回答?
生:是從十多里外的山上面取下來的。
生2問:為什么他們要背石頭上山呢?
師:你自己能回答嗎?
生2:有的路被山洪沖毀了,他們要重新鋪上。
師:老師有個問題想要問,為什么他們要把竹簍靠在路旁巖石上站在那兒歇息,為什么不好好的坐著休息呢?
生1:是為了讓登山的行人能夠過去。
師:是這樣嗎?那他們這樣的犧牲真是很偉大。還有其他理解嗎?
生2:方便行人通過,也能確保竹簍不會因為不小心滑下去傷到行人。
師:他們的工作就是背石上山,所以不讓石頭掉下去傷到游人也是他們工作的一部分。還有嗎?給你們1分鐘在小組內說說你認為是怎樣,是不是和剛才的同學一樣?(生小組討論)
師:作者知道了這些人辛苦地背著石頭上山,他在文中怎么說?請同學們看看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生齊讀,略)
師:他們那么辛苦,為了不阻擋行人過路,寧愿站著休息。也有同學說,可能是因為他背著很重的石頭,長期彎著腰,能站一會兒就是很好的休息———也可能是這樣。你們想想這種工作累不累?
生:累。
師:原來要鋪一條路不是那么容易的,它還需要有不同的過程。而這些鋪路人需要通過幾個階段才能把路鋪好?請同學讀一讀第三到第六自然段,然后請用4個字把每個階段的工作歸納出來。開始。(生獨立誦讀,略)
師:第一個工序是什么?
生:開山取石。
師:然后呢?
生:鑿石成板,背石上山,鋪石成路。
師:請同學再一起讀一遍。(生齊讀,略)
師:這就是鋪路人的工作。剛才同學們跟著作者到峨眉山去看了看,然后又聽了鋪路人他們說的話,知道了一條路是怎么鋪的,請同學們根據(jù)這個指示(出示幻燈片),把我們之前學的所見所聞用自己的話把它概括一下,小組合作填一填這段話。(生小組討論)
師:誰來試試。
(生填充句子:作者攀登長、陡、窄、險的峨眉道時遇到了鋪路工人,在與他們的交談中得知,這么一條道路必須經過開山取石、鑿石成板、背石上山、鋪石成路才能鋪成,從而對這些鋪路人產生了敬佩之情。)
師:同學們把峨眉道的特點說出來了,但是是一個字一個字說的,能不能用適當?shù)年P聯(lián)詞把它們連起來再說一次呢?
生:作者攀登又陡又長又窄又險的峨眉道時,遇到了鋪路工人,在與他們的交談中得知,這么一條道路必須經過開山取石、鑿石成板、背石上山、鋪石成路才能鋪成,從而對這些鋪路人產生了敬佩之情。
親近“無名英雄”
師:雖然只用了一個簡單的“又”字,但是卻使這句話更加通順而且有力量。同學們把所見所聞概括得非常不錯,作者在看了聽了之后,把這些鋪路人叫做什么?
生:無名英雄。
師:誰還記得無名英雄的定義是什么?
生:做好事不留名。
師:作者把他們稱為無名英雄你同意嗎?
生1:因為他們鋪路的時候不會大聲宣揚說他們在鋪路并報出自己的名字。
師:他們只是很平淡地說了一句話———“干這個”。鋪路,他們認為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雖然是那么辛苦的一件工作,卻一點也不炫耀。
生2:他們干這么苦的工作沒有叫苦叫累。
師:你們認為他們得到回報了嗎?
生:沒有。
師:真的沒有嗎?他們的目的是什么?他們的出發(fā)點是什么?
生:讓游客玩得高興。
師:從文中哪句話看出來的?
生:最后一句。(生齊讀,略)
師:原來他們的回報就是游人的歡樂,還有———?
生:他們還得到了游人的稱贊。
師:他們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贊賞嗎?是這樣嗎?
生:不是。
師:他們是為了別人的方便。請同學想想,在你的身邊哪種職業(yè)的人可以稱為無名英雄?
生:醫(yī)生和護士。
生:掃大街的人。
……
師:老師和大家想到一塊兒了,原來在我們身邊除了這些人,還有其他人可以是無名英雄。(幻燈出示各個行業(yè)的無名英雄)老師知道同學們還有很多話要說,請同學們回家后把你們要說的話寫在這張感謝卡上面,寫給你們心目中的無名英雄。
(說明:潘和華是香港培僑小學的老師。她的這堂課,實際上是與內地其他兩位老師———廣東省深圳市南油小學的雷金超和新疆烏魯木齊市逸夫小學的劉慧銘———的“比武論劍”:同題異教,對比交流。雷、劉兩人的教學設計也頗多亮點,但限于篇幅,在此不能同時呈現(xiàn),殊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