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獻忠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房間天花板的高度會影響人們解決問題的技巧和行為。該大學市場營銷教授瓊·米亞斯·列維說:“當人們在天花板很高的房間里,他們可以激發(fā)出各種創(chuàng)造性的想法。而在天花板低的房間里,這種能力就會受到壓抑?!绷芯S表示,當人的思維放開時,會促進大腦的信息處理能力,人們就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想法。而在受到抑制時,人們所考慮的事情就會更加傾向于細節(jié)處理。(5月12日《廣州日報》)
根據(jù)筆者從媒體上得到的印象,美國人好像總是和高科技有關。從計算機軟件到太空飛行,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甚至連好萊塢拍攝的一些電影里面,也充滿了稀奇古怪的機器。真沒想到,還有美國教授會去研究房間天花板高度對人的影響,并且不是從建筑學的角度,而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在筆者看來,這樣小兒科的項目,中國的教授們大約是不屑于關注的。筆者是一個非常喜歡看報的人,卻從來沒有從報紙上讀到過國內(nèi)與此有關的科研新聞。
那么,我們的教授們都在研究什么呢?還是筆者從媒體上得到的印象:他們似乎喜歡研究名,人,尤其是古代名人,甚至是神話中的名人。有研究孫悟空祖籍的:有爭論諸葛亮草廬位置的;有探討泰始皇墓該不該發(fā)掘的;還有考據(jù)出武則天身高是1.6667米的。光是一部《紅樓夢》,就不知道養(yǎng)活了多少人。除此之外,就是要“趕英超美”,預測中國什么時候能成為發(fā)達國家,譏諷印度的“全民醫(yī)保”和“寬帶免費”,偶爾還有芯片造假的“大手筆”。
當然,筆者知道這樣的指責未免有些偏頗了,我們起碼還有一個袁隆平,他的水稻雜交技術在國際上有口皆碑。筆者衷心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中國科學家俯下身來,像那個美國的列維教授一樣,更要像中國的袁隆平教授一樣,腳踏實地地關注現(xiàn)實問題。前兩年流行一句“細節(jié)決定成敗”,筆者覺得很有道理。也許,調(diào)整一下天花板的高度,就可以改變許多人的命運。當媒體不斷報道農(nóng)民造飛機的新聞時,是不是有人想過,農(nóng)民房子的高度是多少?當抑郁癥在城市中流行的時候,是不是和我們普遍居住的兩米六到三米高的商品房有關?中國的專家教授們,可曾把這一類的“小項目”列入過研究計劃?
[原載2007年5月14日《中國保險報·人與時代》]